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形态上基本呈现两种发展态势--言论性新闻评论与述评性新闻评论.言论性新闻评论以语言表达观点为主,观众从语言中获取观点,可谓之"听"新闻,以<央视论坛>为典型代表;述评性新闻评论以画面叙述新闻事实,观点蕴含于画面事件之中,观众从画面中领会创作人员或媒介传递的观点,可谓之"看新闻",<焦点访谈>为典型代表.这两种节目形态拥有各自固定的收视人群,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发展前景.本文从"听"与"看"的角度切入,通过<央视论坛>与<焦点访谈>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最近制订了苦干三年的工作纲要(草案),纲要内容分三部分:国内工作、"新闻战线"和国际工作.国内工作部分中要求:协助各新闻单位加强对新闻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进一步展开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问题的研究工作,系统地批判资产阶级新闻观点.要求在今年对资产阶级新闻观点的代表人物王中进行彻底的批判,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对资产阶级新闻观点的专门问题的批判.推动全国各省市报纸的评比工作,评比范围: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宣传和消息、评论、通讯、编排、标题、图片等的评比.业务经验交流,举办业务展览会.建立各种学习报告会和讲座:逻辑学、语法修辞、文学基础知识、辩证法、新闻学概论等.办好"新闻战线"月刊,使它真正成为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3.
新闻价值观就是关于新闻的那些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来说,网络新闻价值观就是办网络媒体要向受众传播什么新闻以及如何传播新闻.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而言,新闻价值观意味着"什么是新闻、什么是重要的新闻以及对重要的新闻如何处理"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广播,从其传播介质特征说,是以声音实现传播效果.广播新闻评论则更应突出以话传神、以听动心的影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以"聆听有思想的新闻"这样广告式的语言强调其新闻与传播的特征,可见受众不但要"听清楚"新闻,还要从新闻中"听出来"思想,广播新闻评论则更应让受众"听明白"观点.听觉的要求首先是悦耳,其次是赏心,让点睛的话语赏心悦耳,也就成了广播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如何做到赏心悦耳,写作时如何考虑让听众"听明白"观点?  相似文献   

5.
如今,媒体之间的竞争往往不再只是追求"快"的传递,而更注重"质"的比拼.新闻评论就是在这种竞争环境下重新焕发生机的一种新闻表达方式,许多国内报纸都特辟新闻时评专版,放在报纸的重要位置,因为新闻时评表达了媒体独特的观点和立场,正所谓,"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没有历史发现者对具有新闻价值的历史事实的"发现",历史活用为新闻就很难实现;在"历史"活用为新闻的过程中,历史发现者的"发现"是创设新闻由头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历史发现式新闻"比"历史新闻"的提法更能够体现出历史之与新闻的合法关系,因而更容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7.
"硬新闻"与"软新闻"是新闻学中的两个基础概念,对这两个二元对立的符号的解读,学界、业界和受众的观点并不相同,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本文想就此对两者尤其是硬新闻的内涵做些扩展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卡莱教授在<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中曾用"鱼的故事"和"鱼本身"来比喻新闻同"媒体"和"传播"的关系.他认为新闻应当是"鱼的故事",而媒体和传播则是"鱼本身".把新闻比喻为"鱼的故事",旨在表明一个观点:新闻应当成为一种有血有肉有本源的鲜活的东西,应当用自己的灵魂和思维去讲述人间故事.  相似文献   

9.
对新闻来源与新闻定义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在其<新闻学原理>一书中说:"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而笔者认为,报道不是新闻的邻近的属概念.报道是对于事实属性的一种传播,新闻是对于事实属性的一种反映.传播的目的是让受众接受某种思想、观点、认知,反映的目的是让自己产生某种思想、观点、认知.报道和新闻不是属概念和种概念、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关系.报道的外延、内涵和新闻的外延、内涵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不只一种观点"是某电视台一个新闻谈话栏目,像凤凰卫视"时事辩论会""铿锵三人行",以观点取胜,深受观众喜爱.  相似文献   

11.
"新闻散文化"观点是著名记者穆青提出的,一直是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尽管新闻学界关于"新闻散文化"的争论一直在持续,但是在操作层面上,"新闻散文化"日益为广大读者接受和欢迎。本文再次提及穆青"新闻散文化"观点并对其作品进行赏析,希望对创新新闻报道带来更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一、引入网络公众评论员,呈现多方观点,拓展传统电视 新闻评论节目公众话语空间. 与上世纪90年代"焦点访谈""事实即评论"的"单一信息发布模式"相比,目前以"新闻1+1"为代表的主持人"意见引领模式",和以专业人士对信息进行解读分析的新闻评论模式已被普遍认可和效仿.  相似文献   

13.
对《新闻记者》新闻打假的感想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共同维护新闻真实性的立场、观点和信念,让我们聚会于此.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来了两位副主任,一位是孙兆华副主任,一位是我.我们到场,是想感谢上海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上海市记协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办了这样一场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我国老新闻工作者吴冷西曾经说过:"新闻应该按新闻的规律办事--让事实说话."新闻所以有力量,是因为靠事实说话,用事实宣传观点、思想和政策.  相似文献   

15.
谈及美国的战时新闻控制,"言论自由""看门狗""第四种权力"等相关词汇总会让"美国不存在新闻控制"的观点不时泛出.那么,美国是否存在新闻控制与战时新闻控制?如果存在,其社会合理性何在?对此,我们可以从传播学理论中一窥端倪.  相似文献   

16.
新闻的片面原本并不可怕,可以在"观点市场"提供丰富的事实、证据与观点后.被最大限度地克服.然而,由"新闻的片面性"进一步演化成"片面的新闻纸"与"片面的新闻媒体"的情况很普遍,从而使呈现给受众的舆情也出现极大偏向与扭曲.易给个人与社会造成极大的误导与蒙蔽.在这方面,商业力量与行政权力起了直接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观点新闻是当事人对事物发表的看法、评论、意见、建议,或者表达的态度、倾向、主张等的新闻。善于发现和发掘观点新闻,既是扩大新闻影响力的题中之义,也是提升传媒受关注度的有效路径。随着民众的表达空间越来越大,表达的多元化而非"大一统"也得到广泛认同。代表不同人群、阶层、团体利益的各类诉求越来越多,也势必产生越来越多不同的观点表达。基于此,"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成为普遍共识。观点新闻要善于把关,也要敢于把关。在互联网时代,既不为错误的观点传播提供机会和平台,更不能在需要传播观点时无动于衷、无所作为。  相似文献   

18.
诗言志,歌言情."志"和"情"是一切文学作品的主体,新闻写作亦是如此. 与"诗"和"歌"的分工不同一样,在各类新闻体裁中,对于"志"和"情"的表达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消息重在传递信息,评论用来表达观点,而通讯作品尤其是人物通讯的重点则重在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  相似文献   

19.
以绿色报道承载生态文明的新闻理想 2009年10月8日,<南方周末>从新闻部和经济部抽调一批资深记者,组成以专职报道"绿色新闻"为使命的采编团队;在版面设置上,打破传统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新闻分类模式,打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绿色新闻平台-"绿色新闻"板块."绿版"每周4个版,旨在关注从个人到企业、从区域角度到全球视野的环保话题,主要靠热点新闻调查、独家专题和高端观点立版,新闻口号是"尖锐、敏锐和新锐";通过不断提供深入的调查、精辟的观点、精彩的新闻故事,以获得每一个向往和谐发展、绿色家园的人的共鸣,记录并推动中国的绿色进程.  相似文献   

20.
池生云 《东南传播》2013,(8):128-129
作为在新闻报道中普遍运用的新闻背景,也可以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审视。本文第一次较系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和五大基本范畴理论,对新闻背景"为何用"、"何时用"、"如何用"进行剖析,为新闻背景运用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