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NP)+V+起来+AP"结构,学术界有较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所独有的中动结构,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普通的话题句.本文运用主述位理论,从篇章功能学的角度,考察了"(NP)+V+起来+AP"结构出现的典型语用环境,分析了"(NP)+V+起来+AP"的复项主位模式,认为"NP"是话题主位,"V+起来"是人际主位.  相似文献   

2.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出现偏误类推的现象。汉语初级学习阶段的留学生由助词“了”的习得偏误类推致其否定形式“不”和“没”的偏误,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笔者对初级学生作业和言语交际中出现的与“了”相关的“不”和“没”的否定句的偏误进行了归纳,并发现由“了”的习得偏误类推出的“不”和“没(有)”否定句习得偏误的原因所在,即:学生对动态助词“了”和语气助词“了”所表达的动作态不能很好理解和掌握。文章试图通过归纳学生的偏误类型,找到“了”与“不”“没(有)”的搭配使用规律,以便在教学中进行类型化的讲练,使学生在初级阶段形成正确的使用习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建议教学和编写教材时对“了”这一语法知识点的呈现更加细化,将“了”的教学与“不”和“没(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同义句是指"句子的语序不同或构造不同而表达内容基本相同的两组或几组句子。"在语言表达中,由于不同的语用需要,我们会灵活选用不同的句式。文章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NP+在+NPL+V着"及其同义句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NP+V-起来+AP(VP)句式在形式和意义上都有它的特殊之处。综合语义指向和论旨角色两个方面考虑,该句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五小类。无论AP指向哪个语义角色,整个句子都可以分解为以V—起来为核心的表述和以AP为核心的表述,并且前者往往是后者的原因或条件,它们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5.
肖敏 《文教资料》2014,(13):35-36
本文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语料来源从横向上对外国留学生“连”字句习得情况进行考察,将外国人的“连”字句偏误概括为:错序、回避、泛化及其他偏误四大类。作者认为,纠正偏误,提高留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是加强言语实践,提高汉语语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老挝学生作文语料和调查问卷中结构助词"的"使用偏误的对比分析,总结了他们习得该语法项目的偏误类型,运用标记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分析了偏误成因。结合偏误的具体统计数据及偏误成因,归纳了老挝学生习得汉语结构助词"的"的难点,即"的"和"地"、"得"的区别,"的"字短语的使用,称谓性定语的使用语境,多项定语中"的"字的使用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7.
偏误分析要考虑不同的学习对象,学习对象不同,表现出来的偏误也不太一样。越南留学生"了"字句习得有遗漏偏误和误加偏误两类,习得的情况为:(1)初级阶段对"了2"的掌握比"了1"要好;(2)中级阶段是最模糊的阶段;(3)中级阶段以后,后期的偏误主要出现在"了1"上。母语的迁移是其中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9.
"NP+V起(O)来+AP"句式内部结构较为复杂,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学界对其内部的两类句式研究不均衡。文章立足于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认为其内部的两类句式具有相同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并且有着相同的句法生成,因而可以将其归为一类句式,即"NP+V起(O)来+AP"句式。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自然语料和测试语料考察了留学生习得“被”字句过程中出现数量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缺失类偏误,按不同形式将其分成6类,并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学习策略、认知难度、语言普遍性等方面去挖掘缺失类偏误生成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了相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被”字句是汉语中通过调整句子句法结构而突出重要信息的句式,其使用的对象,成分都有限制,因而对于留学生而言是一个语法学习的难点。通过对留学生使用被字句偏误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利于汉语本体的研究,也为对外汉语过程中提供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V起来”结构中“起来”的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法学界一般把“V起来”中的“起来”分为位移义、结果义和体貌义三类,这种分类不尽科学,因为“位移”和“结果”并不是两个并列的区别性语义特征,而表示体貌义的“起来”在意义和功能上都已经虚化,所以三者很难鼎立.从共时平面看,“V起来”中“起来”的意义和句法功能呈现出从趋向动词到动态助词的虚化,从而分化为“起来趋动”和“V起来助”两大类.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关于“领属”的有关观点,对现代汉语一种特殊的句式———“NP在手”句式进行了描述和解释。所谓“NP在手”句式,指的是能够以自足小句的形式在复句中充当分句的“NP在手”结构。  相似文献   

14.
基于"潜在歧义论"观点,现代汉语中"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结构。从运用义项和语义特征理论角度分析,"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主语NP和后指谓语VP两种可能,"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为具体语句时,因动词V蕴含的语义特征有[+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相似文献   

15.
殷新 《现代语文》2014,(2):99-100
对外汉语的特殊句式一直是留学生习得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使"字句,研究重点包括两方面:一是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辨析"使"字句与"叫""让""把"特殊句式;二是运用偏误分析理论全面分析留学生习得"使"字句时容易出现的各种偏误现象,归纳其偏误类型,分析其偏误原因,并指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韩日留学生书面作文中“了”的使用偏误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了他们的习得规律,以期对当前的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很+NP"结构已挣脱旧的语法框架而大众化,也可通过转喻等认知手段表达某种主观性。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很+NP"结构不仅涉及转喻,还可通过隐喻来构建,其意义解读有很浓的主体性色彩,且主体性的发挥以具体语境和个体百科知识为条件。  相似文献   

18.
杨华 《现代语文》2009,(8):117-119
外国留学生在汉语习得中较难掌握的是虚词.他们用虚词(主要是副词、介词、连词)造句时,偏误的发生率很高.本文主要分析留学生在习得虚词"在"的过程中产生的偏误类型.  相似文献   

19.
在汉语当中,"吃"除了可以搭配食物类的常规宾语论元语义结构以外,还可以搭配非食物类的非常规宾语论元语义结构。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结构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则基于认知语义学视角对"吃+NP"结构的语义进行研究,以明晰这一结构语义。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副词+名词"结构的出现引起了语法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也初见成果。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语言的发展使得这种结构被普遍接受,但是"都"作为副词,从一开始就可以修饰名词,所以说"都+NP+了"是副名结构的特例。因此,主要从"都+NP+了"的句法结构、构式的意义以及语用这三个平面再谈"副词+名词"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