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一篇成功的言论作品,往往取决于是不是抓准了问题。而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来形象地反映这个问题,以牵动读者的视线,使这篇言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这就需要找准“文眼”。  相似文献   

2.
“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艺术家罗丹的一句名言。艺术创作如此.新闻工作亦然。可以说,新闻记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发现.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关键一步,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3.
现场新闻的基本要求是要有现场和新闻,这两点缺一不可。好的现场能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可使新闻的价值得到提升;一条有价值的新闻,如果能有一个好的现场来烘托,则会收到如临其境的功效。反之,一条本来很有价值的新闻,如果没有好的现场,只是很平淡地就事说事,那这条新闻再有价值,也失去了生命力;同样,如果光有好现场,没有新闻也不行,你的现场再好,没有闪光的东西,现场也只能是空的。  相似文献   

4.
2005年8月份的《新浪体育》杂志有一篇有关写备战奥运的马俊仁的稿子,文字不多,语言很有特色,其中一句,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5.
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新闻,与其说是一种新闻样式、新闻体裁,倒不如说是一种新闻操作的理念,是在操作上对新闻本质的回归或还原,即“它是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记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闻采编工作者,每天要编发大量的新闻稿件,审阅稿件时,如果我们稍一走神儿,说不定很有新闻价值的稿件会被不经意丢进废纸篓里,成为一件憾事。因此,用心、留心、细心审阅每篇新闻稿件,是对每一位新闻采编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自从美国著名记者库克在上个世纪提出“新闻背景是新闻的第六个必备要素”之后,几十年来虽然不断有人站出来支持他,但这一观点却始终没有引起大多数新闻工作者的注意。笔者积多年新闻工作的切身感受,认为库克先生的这一观点不无道理,应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8.
所谓新闻策划,在我看来,其实应该叫新闻宣传策划,是在报道过程中对新闻内涵的一种挖掘和对新闻外延的一种拓展。新闻策划不是策划新闻。新闻在先,策划在后。新闻是基础,策划是建立在新闻这个基础上的,是以新闻事实为依托的。  相似文献   

9.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是,捧读眼下的报纸,一些新闻中的语言不仅给读者以“目不忍睹,耳不忍闻”的感觉,更为严重的是极大地伤害了读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0.
采访工作中,常见初入新闻行当者刚一落座,便煞有介事地向被采访对象要材料。常常是,背着一大袋材料回来,眼睛看酸了,笔道划满了,脑袋累木了。结果,笔下干干巴巴。而老记们出去,动嘴多,动笔少;主动思考的多,被动接受的少。关键性的材料,也是简简单单一览而过。稿件见报,百千余言宇字到位,立意新颖,内容厚实,色彩鲜亮,看了让人叹绝。  相似文献   

11.
追求新闻报道的理性与境界——从一起新闻官司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雯 《新闻记者》2003,(3):54-55
去年岁末,北京青年报因质疑西安翻译学院一位大三女生被一合资企业以40万年薪预聘的新闻报道而引发的官司被判败诉,报社不服判决,官司还将打下去,质疑报道也在继续进行中。这一事件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关注,也带给人们很多思考。事件经过是:2002年6月12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头条发了一条消息:由中国贸促会组织的以世界500强为主体的41家大型企业组成的“中国西部人力资源考察团”6月10日到陕西省考察。41家跨国公司以年薪5万元到50万元不等,在西安翻译培训学院招聘了200余名学生。由于西译的应届生已在…  相似文献   

12.
勤解 《新闻三昧》2004,(7):46-47
好的新闻评论,讲究谋篇布局,观点鲜明,结构紧凑,一气呵成,要做到这一点非得练好归纳、提炼之功不可。综合、分析、提炼,这是写作中的一项“基本工程”,而且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程。所谓综合,就是把握事物外延,对具有各种有机联系(通常表现为从属关系、因果关系、衍变关系等)的事物进行归纳、概括。所谓分析,则是对事物的内涵(内部矛盾的方方面面)进行识别、甄别和梳理。  相似文献   

13.
综合性新闻,是围绕一个主题,综合一个较大范围(一个地区、一条战线、一个单位),在一个时期内发生的事情,点面结合,反映全局。它纵览全局,有事实有分析,具有鲜明主题和指导性。那么,怎样才能写好综合新闻呢?  相似文献   

14.
广播稿作为一种新闻稿,同报纸、通讯社发的新闻稿在写作上有若干相同之处,但是广播稿写出来不是直接给人看的,而是给人听的,因此在写作上就与报纸通讯社发表的新闻稿又有若干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记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者。新闻报道就是要按照事实的客观面貌进行描述,用事实说话,还要给读者提供充分的信息。我认为,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在真实、客观的报道中对新闻资源进行深度、广度的开拓,才能反映时代前进的步伐,颂扬新的精神风貌,揭露社会矛盾,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总结多年来我在北京晚报负责新闻出版方面的采访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作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既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发现问题。从我负责的新闻出版、文学方…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则商业寓言,两名推销员到一个偏僻的小岛上去推销皮鞋。登上小岛后他们发现,这里的居民都不穿鞋。于是,两个推销员分别给自己所属的公司发回电报。一份电话告知:“该岛无人穿鞋,我明日返回”。另一份电报却说:“情况很好,该岛无人穿鞋,我将在此大力推销”。对于同一事实,两个推销员截然相反的看法正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这则寓言对我们的启发在于,记者要善于选择新颖的角度去开掘事物的新闻价值。正如美国新闻记者罗伯特·怀特说:“任何人都能在商场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却能在五金…  相似文献   

17.
《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9期发表了刘军民的《新闻中的想象》一文。文章要求新闻采写者“敢于理直气壮地,‘离经叛道’”,“以这些已非原汁原味的材料为基础进行再造想象”,并且认为:“已经发生的事实可以用想象加以复原和修饰……在消息、评论、通讯和报告文学等各种新闻文体中,的确可以甚至需要一些适当的想象成分,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对特定的环境和景物,在保证真实而不至于引起误解的前提下,以一种新的形象,予以艺术的展现……”一言以概之,作者就是要求新闻采写者对新闻的场景进行大胆想象,以保证新闻的生动性和…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实践中,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 一名新闻从业人员新闻敏感的强弱,直接影响新闻采写的数量和质量。新闻敏感强,就能抓住让人眼睛一亮的东西,就能摸到“活鱼”,就能写出上乘的作品。从这个方面说,新闻敏感的强弱甚至会决定一位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命运。所以每个新闻从业人员,特别是年轻的记者、编辑必须增强新闻敏感,从而能够准确、快速地捕捉到新闻。  相似文献   

19.
李凯 《新闻窗》2007,(5):28-29
时政报道,是对时事、政治等领域题材的新闻报道,主要包含会议新闻、领导活动和重大政治社会活动等。如果说社会新闻能为一张报纸聚来人气是本地新闻重要基础的话,那么,时政新闻就会为一张报纸赢得良好的口碑和公信力,是一张报纸原创新闻的上层建筑。尤其作为一张党报,假若时政新闻偏弱,那么可以断言,纵然具有党报身份,[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好的细节,在一篇新闻作品中可以起到“一叶知秋”的效果,这个“秋”指的就是作品的主题,是灵魂,统帅。一篇稿子所采用的所有材料,都应该为表现这个主题服务,而细节描写则是突出主题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