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微 《班主任之友》2008,(11):28-29
“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班主任最根本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教育品质就是对学生精神生命的关怀。”精神关怀主要是指对学生的心理活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关怀,即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关怀他们当下的精神生活状况以及他们未来的精神发展。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是精神关怀的基本表现,也是学生基本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2.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班主任主要从事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精神关怀”更深刻、更准确地反映了班主任教育工作的内涵,体现了班主任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表达了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因此,班主任必须学会精神关怀。诚然,班主任必须全面关心学生的发展,包括关心学生的生活、健康、学习、心理、道德等。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关怀学生就是关怀生命。班主任应是全面关怀学生生命发展的人,即包括关怀学生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包括价值生命)。就心理过程而言,班主任是学生主要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可行性措施(如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过程和活动。 “自主性”德育模式是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德育模式之一。概括起来就是“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八个字。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有效的途径,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主体精神,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主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学生,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班主任最根本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教育品质就是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关怀。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是精神关怀的基本表现,也是学生基本的精神需求,在教育中关怀学生,以情育人。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教育》2009,(19):48-49
班主任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 班主任是全面关心学生发展的老师,包括关心学生的生活、健康、学习、心理、道德等等。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关怀学生就是关怀生命。班主任是全面关怀学生生命发展的主要的教师,即包括关怀学生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包括价值生命)。就教育是文化——心理过程而言,  相似文献   

6.
由于学生是一定社会的人,所以他们的智能、态度、行为、价值观念、理想、信仰以及“病态”的可能性,都会有千姿百态的个性反映。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按照一定的教育方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做学生成长的精神关怀者。一、找准角色,当好向导班主任的首要任务是创建优  相似文献   

7.
由于学生是一定社会的人,所以他们的智能、态度、行为、价值观念、理想、信仰以及“病态”的可能性,都会有千姿百态的个性反映。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按照一定的教育方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做学生成长的精神关怀者。  相似文献   

8.
精神是人类心灵的港湾、灵魂的家园,给予生命崇高的价值和意义。它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风貌、世界观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精神的关怀,需要教师采用合情合理合法的办法,对学生进行精神教化。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上课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递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刘梅 《天津教育》2014,(9):58-59
班集体中,班主任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班主任最根本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教育品质就是对学生的精神关怀。尊重、关爱、激励是学生最基本的精神需求,也是班主任教育劳动的核心内容。班主任学会关爱、尊重、激励学生,会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要尊重宽容学生 首先,班主任要尊重学生。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学生",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能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中学生的精神成长是否健康,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思考。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更多的是注重与学生情感的沟通。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且发展不均衡,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及时关怀和帮助,心理问题就会显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精神是人类心灵的港湾,灵魂的家园,给予生命崇高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成长需要精神的关怀,精神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精神成长和他们未来的精神发展。精神关怀应该是向善的、向上的、启智的和审美的,它使学生的心灵生长出精神、思想、情感、道德、意志与想象的一翼。缺乏这一翼,就难以拓展人日益狭窄的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班华 《班主任》2010,(6):10-11,18
拙文《专业化: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2004年8月在认民教育》第15—16期发表。文中论述了“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的思想。此后,有朋友发表文章《质疑“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见《中国教师》,2004年第11期),文章中提出9点质疑或商榷意见。我认为能提出质疑是很好的事,有助于促进我们思考,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陈林 《师道》2014,(10)
质疑精神,就是能够独立思考,不轻信权威、不迷信经典、不盲从大众,在学习和工作中多动脑筋,善于提出有突破性的问题的精神。
  一、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1.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
  教育家保罗﹒弗雷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里指出“没有了平等,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以权威为结论。新课程倡导平等,平等意味着不存在绝对的权威和对真理的独占,师生双方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和机会。因为只有在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才可能独立地发表见解、自由地想象和创造。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教育不仅需要教给学生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学校作为创新教育的摇篮,就要根据先进教育理论和创造性教学的科学原理,遵循人的创新活动的心理发展规律,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塑造学生创新人格,培养创新型人才。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相似文献   

15.
一 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高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必须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定位。 学生是在教师培养关怀下自主发展的人。在教育发展史上曾有过“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的论争。持“教师中心”论者认为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宰,教育过程的设计、组织、安排都是围绕着教师进行的,学生的发展则是受制于…  相似文献   

16.
人文学科蕴含丰富的科学价值。在人文教育中激发学生探究宇宙万物的兴趣和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基本途径,而通过“设疑”和“探源”等教学方式同样可以在人文教育中实现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该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大学精神关怀下的学生精神成长现状进行了研究,同时综合运用高校组织理论、通识教育理论、心理认知与行为理论、强化理论、校园文化等理论,系统探讨大学精神关怀和引领下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研究认为,大学精神的引领和关怀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心理健康等意识形态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同时,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社会角色、社会技能、行为模式等方面具有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功能。学校应当发挥学生管理制度、通识教育课程、人文化精神和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精神内化作用,充分发挥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作用,同时加强对大学生职业伦理观的教育,从而全方位地关怀学生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18.
江 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在培育民簇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  相似文献   

19.
杨丽君 《云南教育》2003,(17):35-35,45
中学化学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一、重视化学史教育 培养创新人格 化学的发展史是一部创造、发明的演化史,学生通过化学史的教育,知道科学的发现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从而学习化学家崇尚科学、追求  相似文献   

20.
李菲 《教育学报》2006,2(6):85-90
生活问题归根到底是生活意义问题。生活意义为人的生活确立根基,使人的整个生命富有灵魂和生机。对意义的需求是人存在的总体需求,对意义的追索也是人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的情结。“终极关怀”指人对生活意义的自始至终的关怀状态和过程。德育作为一项以道德为依托使人成“人”的事业,应该以“终极关怀”为精神意蕴或指向。当前,以“终极关怀”为视角思考和建构学校德育目的也是对德育回归生活的深化。终极关怀的视角下,德育目的应该是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这种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是具备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和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