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文是中国悠久历史的文化瑰宝,作为教材,具有丰富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一直为我们所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因为文言文教学效率不高而困扰。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少兴趣。《爱弥尔》中有一句话:“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所以我们只有改革文言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串讲”方式,虽然看似对文言字词、句式“扣”得较实,但效果未必好。而且这种被多数教师奉为圭臬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填鸭式”“嚼烂了喂”的串讲,其结果必然是将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失去整体感。  相似文献   

3.
古诗文即古诗和古文,是我国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是用文言形式写成的文章,是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古诗文,对于了解、传承我国古代文化,对于学好现代汉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古诗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有畏难情绪,教师执教文言文方式传统,以致文言文教学路上困难越积越多。如何教好文言文,对于语文教学领域来说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将有不一样的天地。本文主要探讨这两者如何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语言的学习可以帮助对文意的理解,通对内容的赏析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读写能力。因此文言文教学应"文"、"言"并重,融会贯通,不可偏颇。  相似文献   

6.
“以言为先,言、文并重”是很多人认同的一个文言文教学原则,但它依然没有明确“文言文应该教什么”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文”的落脚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经过新课改的深化,无论新老教师,对于语文课程有了基本的共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黄丽琼 《师道》2014,(7):50-51
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如何处理“言”与“文”的问题。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在教学中体现为字音、字义、语法、翻译等。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言”与“文”孰轻孰重?过去是唯“言”论,有观点认为这是应试教育的体现。现在随着教改的深入、人文主义的凸现。重“文”轻“言”论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甚至出现了唯“文”废“言”的观点。文言文教学果真能轻“言”甚至废“言”吗?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提出:"高中教学需要注重古文化对学生的陶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获得情感体验。"文言文阅读让学生品味古典文化的魅力,而学生对文言语境的感知能力是在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中逐渐形成的。拟从文言文阅读文体特点出发,紧扣文言字词,融入古文化的熏陶,从而达成"文""言"并重,进行有效地文言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9.
初中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言"与"趣"兼顾,既教出说明文的语言味,帮助学生读明白介绍的知识,又教出说明文的趣味,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从而提升说明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始终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能读懂课外文言文片断,能解释关键实词和虚词,能把握特殊文言句式,能简要翻译重点文句,确保高考此类试题不丢分。因此,教师在教授课本文言文时,就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把一篇文辞优美、情感丰富的文章嚼碎了一点一点地喂到学生的嘴里,致使那些选入课本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甘蔗渣滓”。教学内容重“言”轻“文”;教学过程呈现涣散状态,说到哪里算哪里;教学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新;教和学脱节,少有师生互动。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按要求死读、死记外,体会不到一点美感,尝不到一点乐趣。  相似文献   

11.
苏喜娟 《学语文》2020,(3):49-50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从"注重理解促背诵""理清主线促阅读""问题探究研文本"和"知识迁移利考查"四个方面入手,有助于打破传统文言教学的"串讲"模式,打破文言课堂的枯燥沉闷,使文言文教学呈现"文""言"并茂的景象。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语言载体,是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媒介。文言文教学对于现代语文的发展,对于学生语文素养乃至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徐亚玲 《考试周刊》2009,(23):31-31
方智范教授把文言文分为“文”和“言”:文者,文学;言者,语言。还有一种分得更细:“文”者,就是文章、文学、文化;“言”者,就是词语的积累,古代汉语语法的积累,文言文本身的诵读方法、文言文的语感,其中最后一条是“言”的最高层面。借助于专家对“文”与“言”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字字落实,句句对译”成为文言文教学常用的方法,教师逐字逐句串讲,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乏味。一堂课下来,学生或许字词意思弄明白了,全文内容却未弄清。课堂上重视了词法句法的文言知识,文言阅读中最重要的融会贯通被淡化。其实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仁人贤士文化的精粹,从这些语言文字材料中不仅要看到文言,还有文章,乃至文学、文化。要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作家人格气质,民族传统精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情趣,提升其文化底蕴。因而文言文教学中字词落实和文章内容理解两者都不可偏废,必须“文”“言”结合,以“文”带“言”,以“意”率“文”,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中的“文”,是指文言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文言文中的“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在文言文中,“文”和“言”既是一对矛盾体,又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如果离开“言”,文章无从理解;离开“文”,“言”就成了没有生命的字词。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文、言并重”,即通过文言文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又能让学生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6.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全面发挥古代优秀作品的育人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目前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文言叠加、重"言"轻"文"的现象。这种教学,误解了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也剥夺了学生对民族优秀作品的深度理解权,割裂了文与言的关系。而强化文的朗读、文的赏析和补足"言"分则能在很大程度上修补被割裂的文言关系,能很好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因文趣而观照文本时,  相似文献   

18.
钱梦龙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文言文课堂教学真的只能是"沉疴"?有没有走出困境的行之有效的策略?文言文教学应该重语言训练还是重思想拓展?  相似文献   

19.
李美芳 《现代语文》2013,(10):12-14
现在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三类弊端:有"言"无"文",有"文"无"言","言"与"文"的简单相加。有"言"无"文",就是教师只注重文言字词的用法和文言语言归纳等"古代汉语"知识,而忽略了与文言文密切相关的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古代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与之相反的是有"文"无"言"。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具体反映到古诗文课,就是“文”“言”共生。在这里,“文”是指情意、人文、文化,“言”是指语言文字。“文”“言”共生,即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思想教育的同构共生,和谐统一。这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