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自1983年首次成功举办以来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在这些年里,春晚在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走向困境,受到人们的非议.究其原因,一是晚会市场,受众发生了众多变化,二是春晚的发展有停滞的地方.这种变与不变之间产生的错位,正是导致人们对于春晚认识变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一)从1983年开始每到春节,中国中央电视台便会推出它的大型晚会节目“春节联欢晚会”。很多的中国电视观众仿佛从来就未曾将这档节目看作一档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节目”。在大多数的老百姓眼里,“春节联欢晚会”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春节当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二十多年来,“春节联欢晚会”走过的历程十分不平凡,不仅仅因为它是世界上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更因为每一次的节目都融会了中国电视界和演艺界的精英们的智慧和汗水。这档节目甚至造就了一些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电视观众的人物,如倪萍、费翔、赵本山……然而到了上世纪的90… 相似文献
3.
方驰环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13(6):11-13
春节电视联欢晚会早已成为过年的民俗之一。24年的历史沉积,使之确立起节庆文化的仪式性标志,全民观赏。但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的不断发展,春节联欢晚会陷入了“年年办,年年难办”的泥淖中。文章试从观众兴趣点、时段优化点、精品节目创新点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自1983年首次成功举办以来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在这些年里,春晚曾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走向困境,受到人们的非议。但是无论如何,春晚已经成为了华夏儿女除夕夜的一道视觉"盛宴"。随着学者们对于它的关注和研究的兴起,春晚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5.
6.
一直以来,大型文艺晚会都是各电视台展现自身实力和树立媒体品牌的重要途径。近几年,随着省级卫视的崛起,地方台春节联欢晚会也逐渐显现出"百花齐放"的气象。例如在2012年,就有湖南、北京、江苏、安徽等14家卫视先后推出了自己的春晚节目。它们虽然很难与占尽资源优势的央视春晚分庭抗礼,却以其独有的地域元素及创新气质,丰富了电视文艺晚会的市场格局,也为各地观众提供了更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创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分析和思考.从受众需求的角度认识了晚会的性质;从时代背景、编导、表演者的个性等因素认识了晚会创作的个性化;并以"市场的眼光"提出了未来晚会创作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自1983年创办以来,至今已有22年的历史,作为一个官方主流权威媒体督创的电视文化节目,“央视春晚”逐渐超越了单纯的娱乐节目性质,而成为全球华人在传统的特定时域中“想象中国”的一个盛大狂欢仪式。 相似文献
9.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每年春节期间播放的公益广告已成为一大特色,这些公益广告在内容上通常选择以故事的形式来表现,并选取大众最熟悉的场景或元素,在贴近真实情感的基础上引发共鸣。本文从符号学视角下,对央视春节公益广告与观众共情的深层原因进行符号解码,同时关注央媒公益类广告的叙事方法,通过分析结构进行再思考,对当今公益广告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10年至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在广告经营方面经历了从急功近利到承诺"零广告"的大变身,暂时缓和了广告与文化、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然而,央视的广告经营并未如表象中一样缩减,反而扩容、升级。转型之后的春晚依然是媒体最重要的广告资源,创造了比之前更丰厚的收益。 相似文献
11.
除夕春晚,这餐亿万大众同进共享的“精神年夜饭”似乎越来越难烹制了。然而年年难办年年办,怎么办?编导们急煞、愁煞、忙煞。而观其“幸福家园,和谐台州”2008年电视春节联欢会,似觉耳目一新,感触颇多,细细品来,得其三“味”。 相似文献
12.
自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央电视台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播出至今,已经有26个年头了。当它成为中国人除夕守岁必备的一餐盛宴,成为与阖家团圆、年夜饭、放鞭炮一样重要的“民俗”时,春节联欢晚会承载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中央电视台每年一次的一档节目,而成为一种象征符号,构建了个人、民族和国家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3.
2013年秦皇岛市少儿春节联欢晚会已经结束了,这次晚会从启动到结束历时不到两个月,共计531名4-14岁的小演员参与演出。其间共经历了四场少儿春晚的选拔赛,从六十多个参选节目中选出十余个节目,经过再创作后搬上正式少儿春晚演出的舞台。组织时间之短,参加演员之多,在市级电视媒体中并不多见。由于儿童理解力有限,情绪波动较大,随意性强不好管理等多种原因,因此,在所有电视节目中,举办少儿类的大型电视节目,难 相似文献
14.
从2011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表明行政控制对媒介经营所施加的影响,另一方面则证明,在消费社会业已形成的当下,权力和市场在更深层面的整合与共谋,将春晚这个节日仪式演变成资本和权力的舞台。 相似文献
15.
一,“春节联欢晚会”——一个世俗神话的诞生198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从此,“春晚”成为中国人一年一度的精神仪式,形成中国观众习惯性的收看行为。放鞭炮、包饺子、看“春晚”,成为中国人除夕之夜的主要活动内容。“春晚”本身也成为现代春节的一部分。“春晚”融相声、小品、歌曲、舞蹈、魔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炉,由主持人在各个节目中引导穿插串连起整台晚会,集中突出一个盛大主题的综艺晚会形式首开电视晚会节目之先河。“春晚”荟萃了国内知名演员、影视红星或是港台著名艺人,各个节… 相似文献
16.
27年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国民众的精神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作为大型电视综艺晚会的典型代表中央电视台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更是体现出电视节目策划在整个晚会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赋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综艺演出与最大众化的电视传媒相结合的电视节目,其本身在节目策划方面具有独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18.
每年一度,除夕夜晚8点钟,具有浓重中国特色的春节联欢晚会总是会在吃完晚饭后庄重上演,如同端午节的粽子和元宵节的汤圆,吃它们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为了应景。从长达半年的筹备工作到多达数万人的参与,无论是长度还是宽度,无论是气势之磅礴,涉容及内之广博都是其他晚会不能相媲美的,单论排场,这台晚会绝对堪称所有晚会执牛耳。 相似文献
19.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之根,在现代艺术与数字技术的浸润下,它已演变为内涵深化与外化的多元符号。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中国人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一场视听盛宴,更在于守正创新地推动了非遗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文从文化符号学视角出发,探讨非遗在春晚仪式化传播下文化符号的生成与意义建构,以期探究非遗文化符号在“编码”和“译码”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索文化符号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1983年首次创办算起,年年除夕夜呈现于亿万观众面前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电视事件和文化事件。二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使春晚的文化象征意义不断地丰富和升华,而市场和传媒的发展又使这种文化意义发生着一定程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