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允平的词在不谈国事、闲看山水的表面下蕴含了沉重的身世之感。倦游思归、寒士之悲和生命意识,由表及里共同构成了西麓词身世之感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2.
清初著名词人顾贞观自称为"第一飘零词客",虽名重当时,但仕途坎坷,生不逢时,进身无望,后半生退隐家乡,生活凄苦潦倒,其《弹指词》中许多词作都表露了牢骚、怨恨、愁思等情怀。其中《贺新凉.用稼轩韵代别》、《烛影摇红.立春》、《鹧鸪天》(往事惊心碧玉箫)三首将身世打入艳情,抒写块垒难平,抑塞难抒的心情。这种写法,早在宋代词人秦观即以运用,《满庭芳》(山抹微云)及《木兰花》(秋容老尽芙蓉院)都是这样写成的。顾词与秦词互有异同,而顾词"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代表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遭遇,反映了他们的普遍心理,因而比秦词更具有品位和非同一般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词史上,高观国是一位颇具争议的词人,在宋代颇具词名,但到了清朝对他的评价则多为"不称"之辞。拟立足于文本,主要从独特的吟咏之物和独特的表现技法出发,以此来看待高观国咏物词的独特之处,以及对高观国咏物词所取得地位的正确看法。  相似文献   

4.
2004年台湾学者齐邦媛在80岁高龄开始动笔,历时四年写出的长篇回忆录《巨流河》,之所以获得众多殊荣,引起海内外读者交相称赞。个中原因在于其真情倾述了齐氏家族两代人颠沛流离的漂泊人生、由漂泊而产生的浓浓乡愁以及啼鹃带血般的家国之痛。  相似文献   

5.
晚清民国词籍校勘之业兴盛,为现代词籍校勘学之奠基。王湘华《晚清民国词籍校勘研究》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词籍校勘学的范畴,总结了词籍校勘的理论和方法,具有积极的学科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6.
许莹 《小学语文》2023,(4):55-58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的古诗体系中,边塞诗所占比例不高,但意象丰富,具有浓厚而独特的家国情怀。以《从军行》《凉州词》的学习为例,通过组合解读,聚焦家国情怀;比较学习,渗透家国情怀;互文涵泳,强化家国情怀三个环节探寻新路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精神世界的融通,以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真正做到让立德树人在边塞诗的教学中落地。  相似文献   

7.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相同之处,又各具情态,比较它们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对理解、把握词作,感受“豪放词”的魅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应当重点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本文结合统编教材《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的执教实践,从“精选涵养契机与涵养点”“让富有情怀的人站在历史现场”和“让富于魅力的细节直击人心并激活思考”三个角度讨论让“家国情怀”在学生心田潜滋暗长的几个关键。  相似文献   

9.
学界关于<文心雕龙·辨骚>篇有"非文学与纯文学"之辨、"正与奇"之辨、"常与变"之辨、"事义与抒情"之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辨等观点.根据<文心雕龙·辨骚>篇若干诗学命题的正反离合关系及其诗学观念,其中还暗含着寓言诗学与感物诗学两种诗学范式之辨.前者导源于汉代以<毛诗><郑笺>的"比兴美刺"说为核心的诗学话语系统,是对<楚辞>中大量存在的神话寓言、历史寓言、咏物寓言和艳情寓言的诗学总结,其特征是感性形象与抽象寓意的分离;后者根植于汉末魏晋以降直至刘勰当世蔚为大观的以"缘情感物"说为核心的诗学话语系统,反映的是<楚辞>中已经出现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景物形象与情感意义的统一.这两种诗学范式贯穿于整个<文心雕龙>,而<辨骚>篇是<文心雕龙>中这两种诗学范式转换的"枢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