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苦旅难舍     
周良 《编辑之友》1997,(2):63-63
“三十二载似茫茫,细思量,便难忘。漫漫前程,步履不彷徨。纵使功名皆不积。心依旧,冀如往。”  相似文献   

2.
情愫     
女儿出生在一个偏僻而贫困的小乡镇,那里曾是一个老区,就是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淳朴、善良的人们……  相似文献   

3.
兰台情愫     
<正>如今自己如愿步入了档案系统,越来越发现,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行。虽然这是一个不能创造惊世骇俗的行当,但却是一份"耐心呵护真相,捍守历史原貌"的光荣工作。我对档案最初的情怀,来自于童年里的模糊印象,虽然我那时还不懂得档案是什么。对于只有七八岁的年纪来说,正是翻箱倒柜、不着消停的年龄段,经过漫无目的的一番折腾,我发现了二叔战友寄给他的信件,在那封来自热河省的信封上,有一枚色泽单调、平淡寡味、但十分稀奇  相似文献   

4.
来这里就是上香的 "我这次拿了2500元钱,上香花了1800."张平元是记者在长途汽车上遇到的游客.他不认为五台山有什么好玩的,虽然他每年都要到五台山两三次.他和几个同事此次都是到五台山上香的.  相似文献   

5.
周有豪 《新闻记者》2004,(10):60-60
杨济诗、孙霞琴在第8期《新闻记者》上撰文《通讯员怎么了》,提出了通讯员共同关心的问题。 通讯员是办好大众传媒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分布广又扎根在不同的基层,对办好媒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报社对通讯员是十分重视的,激发了广大通讯员写  相似文献   

6.
对“上会”的几千名记者来说,“两会”是一段“才”“情”激荡的日子,当他们收拾行囊“下会”的时候,多少有点恋恋不舍。请看9位记者的“两会”采访经历与感受——  相似文献   

7.
付丽 《河北科技图苑》2009,22(3):90-91,32
对五年多的图书馆职业生涯进行了讲述。从没有选择、无奈进入图书馆工作,到踌躇满志、渴望融入图书馆工作,进而渐入佳境、倾心投入图书馆工作,最后融入天堂、深深爱上图书馆工作。其心路历程,跌宕起伏,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8.
深圳火车站坐落于喧嚣的公路边.在吵闹的街市旁,轰轰隆隆的火车站竟然是静悄悄地躲在侧面。  相似文献   

9.
对图书馆的最早记忆,还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家乡的图书馆搬人了一座五层高的新楼,这在当时是一件很轰动的大事。儿时的我跟随小伙伴去看热闹,好奇的第一次踏人了图书馆的大门。记忆中的图书馆是一排排一列列高大的书架子,满眼数也数不清的书籍,既神秘又令人向往。  相似文献   

10.
只要你稍稍留意,便会发现都市时尚正氤氲着一股浓郁的“思古幽情”,酒吧、饭馆、影楼乃至游乐场、主题公园不再装“新”扮“靓”,纷纷改换门庭:铺设弹格路,拉进黄包车,张贴月份牌,摇响电唱机,吹奏出一曲旧上海的“夜来香”……嗅觉灵敏的书商也不失时机地给自己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信息化入世的人文背景,信息化过程中人类自我意识的嬗变及信息化结晶-信息文化的生存机制,揭示了信息化蕴含的人文情愫,探寻了信息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阴天,在不开灯的房间,思绪,在一点一点沉淀,爱情究竟是精神鸦片,还是世纪末的无聊消遣。”我坐在2002年南京的阴天里,听到从音乐台里传出的这熟悉的旋律。1998年的夏天,好像也是在这样阴霾的雨季,当我偶然发现随身听上的调频指示灯破天荒的闪着媚人的红灯时,不禁感谢都市的慷慨。当  相似文献   

13.
光阴荏苒,岁月更替。屈指算来,离开心爱的档案工作岗位到政协机关工作已三年有余。人过"知天命",难免时常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参加工作以来,无论是在学校教学一线负责教务,还是在县委办公室分管收发、保密、机要工作,以及深入基层的四年驻村帮扶,细想起来,这些时光都显得支离破碎,并伴岁月的流逝日渐模糊。惟独从事档案工作的十年,让我梦牵魂绕,挥之不去,是它给了我最深的感触、最多的体味、最大的收获。"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相似文献   

14.
我叫郑大志,今年66岁,洞头县城关北岙人。小学时我就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喜欢画画和制作手工。凭着自己的美术根基和对贝雕制作的浓厚兴趣,我十几岁就进了贝雕厂,之后在贝雕行业坚守了近五十年。一洞头贝雕是海洋文化的一朵奇葩,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才成规模生产,当时由洞头县二轻牵头,从服装厂调出部  相似文献   

15.
倪莉 《云南档案》2006,(1):41-42
在我儿时生活的那条街道上,我们家是很有名气的。这种名气来自于我有一个长相丑陋、身体残疾的伯父。听父母说,他原来是工厂里的档案管理员。有一年,工厂失火,他为了抢救档案馆里珍贵的文史资料,被大火烧成重伤,落下了终生的残疾。大火毁灭了伯父原本英俊的面容和伟岸的身躯,也毁灭了他曾经那段美好的爱情。出院以后,父亲将他接回家来,同时还带来了一幅对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兰”。  相似文献   

16.
在我儿时生活的那条街道上,我们家是很有名气的.这种名气来自于我有一个长相丑陋、身体残疾的伯父.听父母说,他原来是工厂里的档案管理员.有一年,工厂失火,他为了抢救档案馆里珍贵的文史资料,被大火烧成重伤,落下了终生的残疾.  相似文献   

17.
《中国游记》(1925) [日]芥川龙之介著秦刚译中华书局,2007一这间酒吧比起parisien来,明显要低档很多。桃红色墙壁的旁边,一个头发中分的中国少年正在敲着一架很大的钢琴。酒吧的正中央,三四个英国水手正和几个浓装艳抹的女人跳着极其无聊的舞蹈。入口处的玻璃门旁边,一个卖玫瑰花的中国老太太在被我说了"不要"之后,神情木讷地观看着舞蹈。我感觉自己俨然是在欣赏一幅画报上的插图——那幅插图的题目毋庸说便是《上海》。  相似文献   

18.
任怡 《湖北档案》2023,(2):46-48
<正>王世杰(1891—1981),男,字雪艇,湖北省崇阳县人,法学家、教育家、古董收藏家、社会活动家。早年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秋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取得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1917年转赴法国入巴黎大学研究公法,3年后获法学博士学位。在同时代留学欧美的研究生中,后来基本上是走两条路:一条从政,一条治学。王世杰则兼而有之,且均获成效。  相似文献   

19.
在今天的这个时代,阅读也许需要格外的智慧。印刷物数量的激增、不负责任的炒作,使读者的选择与领悟变得越来越重要与切实,过度的信息泛滥如同大而无当的数字无益地反复叠加,对于我们的智慧并无半点增益。读书能够开发心智,开启智慧性与创造力的钥匙始终在读者的手中,"著书、读书同样要有智慧,优秀读者之感受力及其  相似文献   

20.
1973春节拍摄于太原五中北宿舍楼。拍照时,老师跟我说:你长大了,争取要坐上这样的车。当时老师是有些开玩笑的意思,因为在当时来说,那只是一个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