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典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多读一些古诗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这种富有凝炼性、跳跃性、音乐性、抒情性的文学样式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些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2.
金东舫 《华章》2011,(2):51-51
汉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长河中,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兴盛于汉代,400年一直没有衰竭。魏晋以来,文人作赋大有人在。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长河中,读者群和作者群也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地演变.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及其作品对读者的影响,不断构建着中国文学的宏伟大厦.文学作品的传播与读者的阅读需求是息息相关的.不同类型的读者群,有着不同的身份地位,思想意识,学识和文化背景.他们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评价、解读和接受程度,影响着作者文学创作的方向,以及对题材、描写手法和叙事方式的选择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在悠久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耀后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历代思想家、教育家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道德思想,从而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道德风尚的传统。这些传统道德在对人格的塑造、思想品德的培养方面有独到的作用,养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孙中山先生说过:"有道德始  相似文献   

5.
“中国潮”,乃是百家刊物联合发起的报告文学征文活动,现在用以代指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报告文学创作热潮.这种热潮,在近几年来呈现出一种涨潮之势.翻开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人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时期都曾出现过创作热点,每一个时代都曾形成过以某种文学样式为主的创作热潮.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这些文学样式对后代的影响很大.中国文学的长河流淌到当今时代,出现了报告文学创作热潮,这就是文艺界所说的“中国潮”.关注和研究“中国潮”这种特有的文学现象,对于报告文学的创作,进而对于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应当是有禅益的.  相似文献   

6.
郑献甫提出了"一代之世运与一代之人才合而成一代之文体"的文学史观,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某种文学样式之所以成为这一时代的文学,是由于"一代之世运与一代之人才"结合而形成的。郑献甫的这一观点准确地揭示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情况,揭示了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在曲折和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作为古典文学所表现的主题之一:爱国主义,可谓日月高悬,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毅然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推动了古典文学的发展。最早体现爱国思想的是《左传》。弦高遇秦兵侵郑,机智地以犒师为名,因而保全了郑国。吴师入郢,昭王奔随。申包胥如秦乞师,七日夜哭不绝声,勺饮不入口。秦竟出兵,败而复楚。作者记载这些动人的历史事件,充分地表现了爱国精神的客观性,也是有意表扬他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是楚国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  相似文献   

8.
八月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 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它是中国三大传统佳节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地形成,发展,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传说和习俗.它成为了一种寄托、一种向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忽视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正>常言道:文史不分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历史浩如长河,历史事实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文学创作给历史以艺术性真实的解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今天,在我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把中国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引入课堂,这样既传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让诗词楹联为我的课堂增添了艺术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为课堂注入了无限活力,文史知识交相辉映。一、楹联设疑,开启教学在浩如烟海的文化长河中,有关重要历史人物的文学资  相似文献   

10.
"整理旧文学"与"整理国故"——论郑振铎治学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代历史记忆,"整理国故"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运动.延至文学领域,胡适以历史方法考证文学,开文学考据化的风气之先.在此背景之下,郑振铎提出"整理旧文学",其整理范围和方法与"整理国故"遥相呼应,并借助<小说月报>等文学传播媒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学个性与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1.
在漫长的中国哲学发展的长河中,没有一种哲学思想是凭空产生的。无论是曾开创一代风气并影响千年百载的某些哲学体系或学派,也无论是在哲学舞台上稍铄即逝的某种见解,我们都可以探出它的源与流。科学地考察每一种哲学思潮产生的源与流,有助于正确地总结、继承我国的历史遗产,更好地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有助于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实际斗争中,进一步发展唯物论,发展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世界上是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在这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文学艺术具有丰富的魅力,为了更好的研究中国文学中的奥秘和魅力,需要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翻译。论及文学翻译我们不得不提许渊冲,许渊冲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从事翻译工作60多年,在文学翻译上孜孜不倦,并在不断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翻译美学理论,成为中国翻译领域的领军人物。该文针对许渊冲的文学翻译体现的美学特征、翻译理论、翻译美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厚平 《海外英语》2014,(18):145-146,170
中国在世界上是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在这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文学艺术具有丰富的魅力,为了更好的研究中国文学中的奥秘和魅力,需要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翻译。论及文学翻译我们不得不提许渊冲,许渊冲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从事翻译工作60多年,在文学翻译上孜孜不倦,并在不断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翻译美学理论,成为中国翻译领域的领军人物。该文针对许渊冲的文学翻译体现的美学特征、翻译理论、翻译美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近代美国文学记录了美国人民不断探索、向西拓展、追求幸福的历程,艺术地再现了美国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占主导地位,内战(1861—1865)后现实主义文学主宰文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的一代”文学盛行一时,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则异军突起。本文分上、中、下三部分对不同时期美国文学的发展作了简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15.
近代美国文学记录了美国人民不断探索、向西拓展、追求幸福的历程,艺术地再现了美国23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占主导地位;内战(1861-1865)后现实主义文学主宰文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的一代"文学盛行一时;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则异军突起。本文分上、中、下三部分对不同时期美国文学的发展作了简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16.
近代美国文学记录了美国人民不断探索、向西拓展、追求幸福的历程,艺术地再现了美国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占主导地位;内战(1861-1865)后现实主义文学主宰文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的一代”文学盛行一时;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则异军突起。本文分上、中、下三部分对不同时期美国文学的发展作了简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17.
张学军 《留学生》2015,(1):45-46
作为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上大学的一名干部,是亲历中国改革开放每一个历程,是名副其实地成长于改革开放的一代。虽然自己大学时学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熟知唯物辩证法思想,但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历程中,每每中国遇到困难时、中国取得辉煌成就时,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个问题:假如中国没有邓小平将会是怎样?虽然历史总是向前发展,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这个问题总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自己力图从这一假设历史命题中探寻中国改革开放奥秘,探寻  相似文献   

18.
由李丛中任主编、杨振昆和李志远任付主编组织编写的《新中国文学发展史》,已于去年7月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新中国文学,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了。 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在40年的时间里,新中国文学在曲折中发展,在迂回中前进。它既有丰收,也有荒歉;既有繁花似锦的春日,又有百花凋零的冬天;既有辉煌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又有巨大的挫折和惨痛的教训。认真地清理  相似文献   

19.
《王蒙自传·半生多事》是一部以还原历史与人性的真实为基本主旨的优秀作品。在这部自传中,王蒙通过对于自己的父母、师友以及自己的批判性描写与反思,通过对于革命以自我一代知识分子的透视与剖析,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与秋天结下了不解之缘。秋的萧杀,秋的清凉,秋的丰硕,令一代代文人的心为之悸动。欧阳修的《秋声赋》,庐隐的《异国秋思》,叶圣陶的《没有秋虫的地方》,鲁迅的《秋夜》等,都点滴地记录了文人们对秋的独特感受。可以说,秋天是中国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也因此而在中国文学长河中形成了一种“悲秋文化”。本文拟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