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209所高校就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重点大学就业能力高于普通高校及高职院;就业能力较强的高校毕业生找工作主动性更强;母校的声誉影响其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强的高校学生工作与专业对口性强。  相似文献   

2.
苏珊 《教育与职业》2003,(24):18-19
到目前为止,全国有50万左右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没找到工作,而各大技校毕业生却成了人才市场的香饽饽,其就业率基本在95%以上,有的学校甚至达到了99%以上;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在1500元左右,而刚从技校毕业的学生的月薪超过1500元的人比比皆是。更有高级技术人员月薪近万元。他们因为怀有一技之长,在企业中地位高,薪水高,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而那些拿着硕士或博士文凭,还有拿着“洋证书”的“海归派”却面临求职尴尬,合适岗位少,薪水比心理价位低。难怪,很多招聘经理慨叹:找高级技术人员比找研究生难多了!那么,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北京市针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落户政策,以及利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建立计量回归模型发现:在北京市限制人口规模及收紧户口政策的背景下,非京籍高校毕业生在京就业人数的增速放缓;男性、学习成绩在前25%、研究生学历、北京院校的毕业生,在北京就业和在北京落户的可能性更大;生源地离京越近、母亲从事管理技术岗位的工作、高学历、多次求职的毕业生在京就业的可能性更大;党员、求职花费越多的毕业生落户北京的可能性更大;此外,落户北京会给毕业生带来起薪损失,这主要是由于那些能够解决户口的单位提供的起薪较低的缘故。  相似文献   

4.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是民生之本",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毕业生数量急增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压力下,高校应从自身出发,多措并举,教育引导学生降心调姿找工作.文章结合济南大学信息学院所采取的系列措施,探讨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方法和措施.实践证明,这些做法能有效地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5.
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引起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笔者从学校就业指导、就业渠道、就业意向、就业影响因素等方面对1000名大四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学校就业指导方面,学校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在就业渠道方面,大部分毕业生是从招聘网站、学校就业信息网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获得就业信息;在就业意向方面,许多毕业生倾向于去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很少有毕业生愿意到西部单位;在就业影响因素方面,大部分毕业生认为找工作过程中的不公正因素、薪酬待遇不足和学校名气会极大影响就业。综合分析这些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大学毕业生健康择业心理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车辉 《教师博览》2008,(7):17-17
进入4月,2008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已经到了冲刺阶段。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比去年增加82万,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仍然突出。”不久前结束的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传出了这样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又遇高峰,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338万,比2004年增加58万,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积淀下来的毕业生,2005年各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有增无减。每年新春一过,各大城市的人才市场都穿梭着急切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话题。有数据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广州高校为例,分析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特点。作者发现:大学生的期望普遍高于起薪,广州和深圳是广州地区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地;工资收入、个人成长空间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抉择影响较大;较高的学历、学校的就业指导、兼职和实习等均有助于提高毕业生毕业前的签约机率,那些接受较多面试和得到更多录用通知的毕业生,其签就业约的可能性也更大。  相似文献   

9.
李琼 《文教资料》2010,(11):203-204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因素,又有毕业生个人因素。本文重点研究远郊办学对就业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并通过对这些不利影响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求职路漫漫     
由于扩招,上海市2003届大学毕业生猛然增至8.3万,比2002年增加31%。对于今年要成为毕业生的人来说,就业的压力已经提前来临。不经意之间,我也加入了就业大军,其实,我本是大可不必凑这个热闹的。本科时我读的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大学,找工作似乎也没有现在这么紧张,可毕业后我选择了来上海读研究生,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赶上了这趟拥挤的班车,不管怎样,总有一点心理上的不平衡。哎,就算自己决策失误,也得正视现实。  相似文献   

11.
<正>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成为大学毕业生的负担,主要原因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多数学校都把毕业论文选题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末,把中期检查放在大四第二个学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辩放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这一段时间正是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的时间。面临当前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  相似文献   

12.
韩中大学学生择校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韩国十多所著名大学在校生、毕业生、在韩国大学工作和学习的中国大学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从大学的声誉、就业、兴趣等方面分析影响韩、中大学学生选择大学因素,剖析不同被试之间的选择差异,并解释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因为大学毕业生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失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影响和综合素质不高、用人单位盲目设置录用条件以及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等因素造成的,可以通过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能力、高等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加强就业指导、政府部门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职责等措施,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人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学生数量的剧增,给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带来严峻挑战。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31万,比5年前净增312万,毕业生增幅达92%。比起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30余万人,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就业形势依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受到了国家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对广东粤西地区某高校的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进行剖析,分析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从提高就业能力的角度出发,总结主要经验与做法,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为找工作而犯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意义上的社会问题。为了确保大学生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鼓励大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国家各有关部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等纷纷出台相应举措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近3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其中,研究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研究生就业工作有不同于本专科毕业生的特点,受到影响因素比较多,影响也比较大。本文结合协和医科大学在2010届毕业研究生中遇到的学位影响就业落户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以呼吁有关各方  相似文献   

18.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这个问题在现实中更大程度体现在结构性矛盾上 就业涉及到国际国内宏观就业环境、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等诸多因素.当前,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呈现出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矛盾有两个层面,一是选择性矛盾:由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区域、行业属性选择上的矛盾,二是不适配矛盾: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后者突出表现为,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大学毕业生.有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跨国公司为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而苦恼.  相似文献   

19.
论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产生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压力过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因素,本文从就业形势与环境、学校、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个体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并从政府和社会、学校和个体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的大背景对企业产生了巨大影响,自然波及到大学毕业生就业。企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需求下滑、行业工资差异大等因素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心态,进而影响就业率;校企的地位不对等,企业主导地位继续提升,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随着毕业生人数增长和供求矛盾的衍化,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国家扩大内需,社会搭建平台,院校加强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破解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综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