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健身经络(一)经络概述人体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义,是经络系统中直行的干线,多循行于深部。"络"有网络的意义,为经的分支,犹如网络一样遍布周身,无处不至,分布部位较浅。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全身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经络遍布全身,有规律性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和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二)经络分类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组成。经脉主要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大类,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现将经络的组成用下表表示。  相似文献   

2.
布秉全 《精武》2005,(12):8-10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十二经脉运行气血,十二经脉通畅则气血调和,身体健康。反之,十二经脉不通则气血瘀阻,百病始生。人体周身肌肉,按十二经筋循行路线划分为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循行于十二经筋之中,对十二经筋起着营养和主导作用,而十二经脉对十二经筋也起着保护和调节作用。所谓的《易筋经》之筋,指的就是十二经筋。“易”是改变、改善,“易筋”就是改善十二经脉。《易筋经》就是改善十二经筋的方法(经典),而根本目的是修炼十二经脉。  相似文献   

3.
安在峰 《健身科学》2011,(10):22-23
9.手厥阴心包经(如图12所示)[循行路线]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分支: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肋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中,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相似文献   

4.
(接上期)⒏足少阴肾经(如图11所示)[循行路线]起于足小指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相似文献   

5.
足区:《黄帝内经》指出:“根者,本者,部位在下,皆经气生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阳气起于五趾之里。”“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说明双脚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十二经络的重要起始部位,是阴阳经脉气血会合联络的重要部位,与经络气血阴阳关系密切,十二经脉的脉气散布,以足为根,以足为本。足部是人体经络循行与腧穴分布最为集中的部位之一,正经六条在足上,一只足有38个腧穴,原穴是原气驻留地,其中太白、  相似文献   

6.
(接上期) 简要概括如下: 十四经脉中十二经脉分三组相接构成一个大循环;任脉、督脉前后相接又构成一个小循环,它们相互联系,维系着经络正常运行。脏与腑互为表里,阴经阳经互为表里,其间有络脉联系,形成一个对立统一体。  相似文献   

7.
安在峰 《健身科学》2011,(12):24-25
(接上期)13.督脉(如图16所示)督,有总督的意思。督脉行于背正中,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循行路线]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分支:从脊柱里面分出,属肾。分支:从小腹内部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再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向上至两眼下部的中央。  相似文献   

8.
岳武 《武当》2013,(6):12-15
(接上期)第九式百邪难侵一、养生功效1、全身自然抖动,使整个身体内外和谐蠕动,百邪难侵,自然健康。2、颠足可刺激人体的脊柱和督脉,使全身腑脏经络气血通畅,阴阳平衡。3、踮脚抖震自己身体,可发展小腿后群肌肌力,  相似文献   

9.
起始于足大趾尖端,沿足内侧,经隐白、太都、太白、公孙、商丘穴,过内踝前缘,到小腿内侧,沿胫骨后面,经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穴,上行于膝与大腿内侧的前缘,经血海、箕门、冲门穴进入腹部,入属于脾脏、络胃腑,向上穿  相似文献   

10.
5.手少阴心经(如图8所示)【循行路线】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相似文献   

11.
(4)郄穴 经气深居的穴位称其为郄穴。在四肢部,十二经脉各有一郄穴。在奇经八脉中也各有一穴为郄穴,合称之为十六郄穴。其主管所属脏腑方面的急性病痛。  相似文献   

12.
第五节吹(腑)字诀吹(CHUI)字诀的发音方法有多种,其作用基本相同,按照本人长期的练功实践与体会,在本文介绍腑(FU)发音方法。动作一:在预备式(图5-74、75)基础上,双手交叉,手心向上托于小腹,目视前下方(图5-76)。动作二:两手上捧于胸前(图5-77),掌心内旋(图5-78),翻掌手图  相似文献   

13.
舒佑辉 《武当》2006,(4):11-12
人体经络学说,是中国特有的发明,也被公认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千百年来,经络学说早已渗透于古老的太极拳中。传统太极拳每一式的完成,都是意气循行于经络, 每一式都有特定的守窍(穴位),并与人的五脏六腑相通,故能起到气血通畅,阴阳和谐,祛病延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认为气血和利,精神乃居,而气血淤积,经脉阻滞则是得病之源。应用推拿手法可以治病强身,是因为推拿手法可以导淤积,通经脉,并促进气血循行。气血何以淤积,经脉何以阻滞,推拿手法又何以能导淤积,通经脉,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微循环与微循环之淤积 祖国医学认为血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上输于肺,在肺气的作用下化生成血。故气血不能分离,气血不和可能生百病。如内伤忧思、突然大怒可使人吐血,碰撞  相似文献   

15.
经络学是研究人体脏腑功能状况、气血行通规律和筋骨活动强弱的一门科学。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它们内属脏腑,外络支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把内部的脏腑和外部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人体各部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身体各系统器官,如果出现病变或损伤,脏腑气血所属的经络运行部位就会出现麻木、肿胀、疼痛异常等症状。因病制宜,辨证施治,是经络疗法的基本思路。 武术套路中包含着翻腾、跳跃、跌扑、平衡、回环、  相似文献   

16.
耳诊机理探讨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机能变化过程与脏腑经络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平衡有关。而耳部与脏腑经脉有密切的关系。“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为听”《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心在窍为舌,以舌非孔窍,故寄于耳,则是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证治准绳》。可见耳在经络  相似文献   

17.
清《寿世青编》“六字气诀”法于静室中,置暖帐厚褥,盘坐于床,初练者可稍活动一下身手(练习7日后即不必再动),闭固耳目、口齿,存想自身如冰壶,心如秋月,良久,待呼吸平和、血脉泰定,口中微微吐出浊气一二口。无病者可按春嘘、夏呵、四季末呼、秋咝、冬吹之法练习。吐气时只作念字口型,不得出声。吐气尽,以鼻吸清气,归入丹田。一呼一吸为1次,作24次或36次。有病者,则不按季节,视所患疾病属何脏腑,选用相应字诀治之。【临床应用】本疗法原则上以一种字诀对治疗一脏或一腑所属病症。一、属实证者,可按五行生克原理,在泻本脏时,并泻“生我之脏”…  相似文献   

18.
刘彦骅 《武当》2015,(2):70
"靠身背"又称"铁背功",是我国北方武术派别流行的一种功法,原是习武者借以增强后背"抗打击力"和提高"内脏抗震"的一种功夫。这种功法易学易练,且健身效果显著,所以习练的人很多。传统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告诉我们,人体背部是督脉的所在之处,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冲尾闾,后行于腰背正中命门穴,循脊柱上行于夹脊双关,大椎至风府穴,入络于脑,与脑与脊髓有密切关系。手六阳经和足六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维交会于风府、哑门,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之作用,被称为  相似文献   

19.
李慎强 《武当》2004,(2):53-53
冬季气温较低,寒冷之气最易耗损人的阳气,冬季五行属水,脏属肾,初冬为金中水,深冬为水中木。因此,冬季适当进补,温肾壮阳,养胃健脾,润肺疏肝,对于修真之人有百益而无一害。冬季若能适时进补,可防春瘟诸病(流感之类)发生。  相似文献   

20.
凌如  冷月 《中华武术》2000,(5):54-55
乾坤日月刀不属十八般兵器之列,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奇异兵器。全长两米左右,两端各有长短相等的弧形利刃,取象为月;器械有一对月牙护手,取二弯合象为日。日月为阴阳乾坤.故取名“乾坤日月刀”。兵器两端的月刀背上系有三个小铁环,握手处可系上刀彩(如图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