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学松 《新高考》2005,(9):33-37
[学法点津] 1.了解本专题包括的主要内容:列强先后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美国扶蒋反共;列强攫取的侵略权益;勾结和扶植反动势力,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和反帝斗争等。明确本专题的重点:主要的侵华战争,主要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列强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列强侵华的不同阶段及特点;难点: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征及其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列强侵华势力的消长、如何认识列强侵华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2.
国际关系主要指主权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当人类进入到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世界越来越联系为一体的情况下,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才开始出现。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有三种基本类型:1.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与斗争。2.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侵略与反侵略、奴役与反奴役的矛盾与斗争。3.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对抗。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过程来看,世界格局的演变是其核心内容。本专题包括1、3两种类型,按以下几个时期来论述。  相似文献   

3.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具有野蛮性,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又具有先进性,两者相辅相成,使近代中国的历史跌宕起伏。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主题 1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编者 /窦风雷主题内容认知  从某种角度看 ,一部中国近代史 ,也就是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史。造成这种屈辱局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强侵华方式与特点的变化 ,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与矛盾息息相关的。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既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同时客观上刺激了…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期,欧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突飞猛进。而中国依旧在封建农业文明道路上徘徊。从那时起,崛起的欧美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次次侵略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一部中国近代史,首先是西方列强赤裸裸的侵略史和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儿女挽救民族危亡、探索近代化道路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采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种种手段侵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财产,并与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残酷压迫中国人民,使独立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摆脱外国列强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中国先进分子一代又一代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寻求救国真理,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知识点击 1.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是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中华文明曾长期在世界上独领风骚。(2)近代中国处于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3)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8.
主题内容范围:国际关系是超越国家界限的国际社会关系,主要是主权国家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有三种基本类型:①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与斗争;②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侵略与反侵略、奴役与反奴役的矛盾与斗争:③  相似文献   

9.
[专题解读]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历程:①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早期的企业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依赖性,因此在政治上具有两重性。②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③短暂繁荣:1912~1919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机会。大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很快走下坡路。  相似文献   

10.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具有野蛮性,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又具有先进性,两者相辅相成,使近代中国的历史跌宕起伏。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逐步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相似文献   

11.
专题指导 本专题有两部分内容:(一)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加剧、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二)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建立总理衙门、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骗局,宣统帝退位。 本专题重点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联系,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方式及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难点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列强侵华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帝国主义开拓殖民地、争夺原料和产品销售市场及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紧密联系的。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即经济制度落后、政治统治腐朽,致使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深重灾难。(一)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加剧,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英、法两国为主的西方列强对外进行商品输出、开拓世界市场的要求。中国因经济、军事实力的严重落后与清政府的妥协投降,造成一败再败,签订了一系  相似文献   

12.
150年前,资本主义列强为夺取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基地,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列强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回顾中华民族这一段不幸的历史,对我们认清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本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3.
浅谈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社会改革措施徐可纯自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的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从龚自珍、魏源开始一批先进的思想家批判了封建旧制度的种种腐朽、不合理的现象,在主张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同时,又主张吸取西方的文明,他们提出了变法...  相似文献   

14.
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0多年是一个黑色的世纪,是中华民族备受列强的侵略和蹂躏的屈辱史。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关系和中国政局的变化以及列强实力的变化,其在华的侵略势力也此消彼长,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逐步形成并陷入深渊。我们应该深刻分析列强在华势力消长的原因和导致的格局变化,侵华的特征和方式以及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专题解读] 变化过程:①1500年左右,新航路成功开辟,西方殖民时代开始,东西两半球开始互相连接,全球一体化进程开始起步。②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诸国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英国等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侵略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大量输出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甚至直接输出资本,建立资本主义企业,使那里原先落后的、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19世纪中后期初步形成。③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列强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和剥削。加快对世界的瓜分,亚洲各国进一步殖民地半殖民地化,  相似文献   

16.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一书认为,“通过《中法新约》,列强首次夺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表明了列强已开始对中国以资本输出的手段进行侵略。”不可否认,伴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商品输出为主...  相似文献   

17.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后,依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控制了中国海关的种种大权,作为侵略中国的工具。随着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它们利用已掌管中国海关的权力,又将其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常关之中,并逐步控制了主要的中国常关管理权,从而使中国近代常关制度半殖民化。对此,本文试作一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 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开始了世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和压迫,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此后,世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发动了一次次的侵略战争,他们通过这些侵略战争,追使中国政府割地、赔款、开辟通商  相似文献   

19.
魏源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地主阶级爱国政治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倡导改革、开放的先驱。他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蒸蒸日上,中国清朝政权统治腐败,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落后,开始遭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时代。魏源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先是亲身参加了抵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垄断组织要求加快资本输出,重新分割世界,在这一背景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他们以做中国债主,夺取路权、矿权和开办工厂等方式,在中国投资,扩大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势力;与此同时,他们又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为了各自的利益,列强问出现激烈的争夺,以至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在列强侵略中国的各种方式中,对铁路权的抢夺尤为激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