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涵盖了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从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素质教育提倡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道德素养,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是提高学生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正>故事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教材中的故事不仅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一种符合孩子特性的教学载体,看似简单的讲故事其实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有效运用教材中的故事,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一、问题扫描:故事是这样讲述的案例1.浙教版小学品德四年级上册《失败怕什么》第一课时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录音播放教材中的爱迪生6000多次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明理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抓好这一环节对品德课成功很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做法。一、说图明理《品德与生活》教材图文并茂,以图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利用生活情景,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效果,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在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上逐渐应用创新性的数字化技术来讲述故事的教学方式,这种数字故事教学方式的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现通过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数字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意义,并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完善数字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要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更有效,则要在学生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注重渗透德育教育。精心设计各种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性,如开展问题讨论;重演德育故事;开展课外活动等。  相似文献   

7.
品德教材(包括《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主要功能是"激活"。发挥品德教材的激活功能,需要教师确立作为教材开发主体的意识,学会"用教材教"。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而这其实就是教师优化教材的过程。优化教材,应以发挥品德教材的激活功能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干,有情可抒。而所谓道德实践,就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有目的地开展社会活动。道德实践是一个过程,是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相似文献   

8.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生命教育处处体现,品德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命的奥秘、品味生命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最终提升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生命教育处处体现,品德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命的奥秘、品味生命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最终提升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当前,基于生活德育的基本理念,我国的品德教材改革开始淡化传统的故事教学,尤其是文本故事的教学,转而偏爱和倡导源自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化范例教学。然而,日本的德育教材(道德读本)则依然十分重视高质量文本素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及生活习惯的重要时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更加完善,所以必须要重视小学品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有针对性地加强品德和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文章分析了小学品德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在小学品德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渗透,旨在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及社会责任感,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品德评价方式主要是一种教师评价,即只有教师才具有品德评价的权利,而学生则没有。让学生成为主动的自我评价者,就是要把品德评价的权利重新赋予学生,使学生成为品德评价的主体,进而参与到整个品德评价的过程中。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品德自我评价的内涵及其实践意义,认为要想真正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品德自我评价者,必须引导学生对自身的道德发展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监督和自我矫正,最终实现自身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必须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使教学成为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要发挥品德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教师就必须追踪课堂,延伸课后,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进一步优化品德课堂教学的效能。1.制定道德规范,让教学目标具体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需要借助于班集体相应制  相似文献   

14.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及生活习惯的重要时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更加完善,所以必须要重视小学品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有针对性地加强品德和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文章分析了小学品德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在小学品德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渗透,旨在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及社会责任感,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活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学习、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学生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要让品德与生活同行。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教材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  相似文献   

17.
冯媛萍 《考试周刊》2013,(1):136-136
<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人生观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品德与社会教育在很多时候仍扮演着纸上谈兵的角色,特别是一些农村小学的品德课堂,"假、大、空"的教学现状令品德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处境。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不再纸上谈兵,不再成为课程表中的固定摆设,是每个品德教学工作者当前要探究的首要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农村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对于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指出: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要结合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及社会技能为教学目标。从小学阶段学生道德和品质发展的特点来看,品德与社会课在小学阶段的开设,是对小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生活的良好培养。教师将以新课标为大背景,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思考如何提高这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都要经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这样一个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唤起学生道德情感,让品德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强化学生道德实践,开展学生角色体验等活动,引发学生行为共鸣,内触学生心灵,让学生从自觉自己的行为逐步走向行为自觉。  相似文献   

20.
钟亚 《考试周刊》2012,(48):128-12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的特点,提倡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理解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实践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特别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和体现"生活性"的特点,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本文利用几个教学案例分析了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如何突出课程"生活性"特点,提高农村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