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哈尼族啰们人世居在中越边境深山峡谷里,过着农耕生活,田间谈情说爱、林中对唱山歌选配偶的美好生活,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婚姻习俗。但随着外界的接触和交往,啰们人的本土文化正面临着被同化或消失,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成年女性以各种途经大量远嫁他乡,给啰们人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文化的变迁。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谨据,简要探讨哈尼族啰们人女性婚姻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试论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尼族在历史上是一个长期迁徙流动的民族,主要生存于险峻深邃的封闭自然环境中,各支系间形成相对独立的内部文化实体,非文字形态是哈尼族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由于缺乏本民族自己创制的语言文字,这使得哈尼族形成自己独特的口传文化,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只能通过非文字、语言形态进行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3.
哈尼族是一个以口碑来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在哈尼族村寨,伦理道德与社会风俗习惯在上千年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口碑方式进行传承,在传统节日以及生产劳动中得以代代相传,形成了哈尼族村寨规范和适应社会变迁的传统典范。  相似文献   

4.
仪式是民族村寨文化构建的核心组成部分。论文以中越金平县太平村哈尼族的调查为基础,从仪式与村寨时空、仪式与宗教信仰、仪式与生态文化几个方面,阐述了仪式对于哈尼族村寨文化构建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当前村寨文化发展中存在偏离本民族文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中越边民通婚历史悠久,对隔界村的调查可以看出,不同的历史时期通婚情况不尽相同,近年新增的"跨国婚姻"以同族通婚为主,有低龄化特征,且均为"非法"跨国婚姻。跨国婚姻的产生是文化、经济、人口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边境村落治理影响深远。建立良好的边民通婚机制,保障跨国婚姻有序有效,对边境村落繁荣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水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环境的认知和调适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常包括对水环境的认知、水利技术和水资源管理三个方面。以云南省元阳哈尼梯田为研究区域,在水文化三元结构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元阳哈尼梯田水文化中森林资源分区管理、水神祭祀活动、护林员制度、冲肥入田法、沟渠系统、沟长制、分水制和偷水惩罚制8项内容的传统和变迁过程,哈尼族梯田水文化传统及其社会、经济基础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哈尼梯田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面临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转型的压力。  相似文献   

7.
民俗变迁是新农村建设一个不可回避的境遇,贯穿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始终。文章通过对丽江新农村建设的考察,审视正在或业已发生的民俗变迁,认识民俗变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理清民俗变迁与新农村建设共变的双向互动关系,探求民俗变迁的动因和前景,提出了民俗变迁中的新农村建设至少应该把握三个思路: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生态眼光、新农村建设的异质化模式和新农村建设的和谐调适方式。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是生活在祖国腹地武陵地区的、历史悠久的山地少数民族。在现代化多元文化互动的背景下,土家族村落文化的变迁主要表现在经济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变迁并不是传统文化的丧失,而是在其中产生出新的文化因子。本文拟对鄂西南的一个土家村寨的饮食、居住文化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2013年伊始,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雾霾天气,PM直逼最大值;西北地区沙尘暴和极端气候持续不断;云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又出现严重的干旱。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还有这样一个地方天空湛蓝、绿树成荫、稻米飘香、泉水叮咚,这就是生态绿色家园——哈尼村落。本文将以田野调查为拮据,揭开哈尼族传统村落生态文明的神奇面纱。  相似文献   

10.
葬俗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金平县哈尼族罗毕罗美支系以莫批为首创建并沿袭的一套完整的葬俗礼仪。田野调查发现,罗毕罗美支系现行传统丧俗存在着"殡期长、屠豚祭祀、多把亨、克玛学"等束缚民族发展的问题,倡议罗毕罗美支系丧葬以"厚养薄葬、简化仪式、实施生态安葬"等方面进行转变。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哈尼族将生育双胞胎视为不祥,并形成了一系列与双胞胎相关的神话、观念和行为禁忌为主要内容的双胞文化。文章以墨江双胞井为研究个案,通过描述位于"后台"的河西水井被构建为"前台"双胞文化标志性实体"双胞井"的过程,对旅游开发背景下哈尼族双胞文化的舞台化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现代休闲理念认为,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反映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文章以传统纳西族村落道生村的休闲文化为考察对象,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当地民族的休闲方式,分析纳西族休闲文化变迁的因素及人们对此变迁的态度,最后试图建构一条当地少数民族休闲文化之路。  相似文献   

13.
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自我调适能力.按照民族学、人类学传统的村落研究方式,以三门塘为个案,分析北侗村落社会内部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变迁的基本特征,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探寻北侗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生态重构的基本策略,旨在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是生活在祖国腹地武陵地区的历史悠久的山地少数民族.在现代多元文化互动的背景下,土家族村落文化的变迁主要表现在经济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变迁并不是传统文化的丧失,而是在其中产生出新的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5,(A5):22-23
中国云南省的红河州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这里住着68万多人口的哈尼族,他们依然传承着哈尼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旨在从红河州金平县哈尼族的"苦扎扎"节日入手,通过对节日庆典的研究,深入分析这个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考察和专家访谈法对哈尼族秋千、武术、摔跤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发现独具特色的哈尼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需求的不同,体育文化特质的流变过程反映的就是一部宏大的哈尼族社会发展史.研究这一文化流变过程并在这一文化变迁的现实中寻找哈尼族民族前进的社会、文化学动因,对促进哈尼族地区的文明进程,把握好哈尼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选择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和民族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漳州文化的实证研究发现,移民文化、边界文化、流域文化、海陆文化演化共同构成本地区文化变迁路径的四个方向,其文化层次包括艺术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美食文化等.依据自然、经济、社会变迁背景提出了纵横产业融合、慢文化旅游开发、区域旅游竞合、现代服务业升级等旅游开发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果角人是中越边境上的一个哈尼族支系。果角人实行梯田稻作农耕,其饮食结构依托当地物产形成,具有当地特点。果角人的主食是产自梯田的红米饭,佛手瓜、笋子是村民最常食用的蔬菜。由于各种祭祀活动不断,鸡的消费量较大。果角人喜饮自产的酒、茶。居住在国境线的特殊性,使他们在饮食方面与越南哈尼族有所交流。  相似文献   

19.
揭示了村落体育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内隐性、生活性、时段性等特征,分析研究村落体育建设的重大意义,对村落体育生态环境变迁、文化变迁、功能变迁和传承方式发生变迁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发展乡村体育文化力,打牢村落体育文化发展之基;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加强村际整合,融合区域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壮大村落体育文化辐射能量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农村变革与村落家族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延数千年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中国村落家族文化, 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1978 年以来的农村改革中, 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其群体性质、族居方式、组织结构、调节手段、经济形式、资源渠道、生活方式、观念形态、执行功能等基本要素, 均发生了历史性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