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中学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化学课程中,教师要渗透思政教育,实施"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化学课堂,从而提高中学生的化学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是指以建立全员、全程、育人格局的方 式,将各种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同行,形成一种协同作用,把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我国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 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更要增强实施课程思政的 自觉性和主动性。对中职学生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一个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融合机制,构建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系统化框架,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内容,提升了大学英语课学生思政教育效果,与思政课程形成了协同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4.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对于培养人民教师的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来说,立德树人的地位则更为重要,而课程思政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文章在阐述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课程思政必要性的基础上,进行了课程思政要素的梳理和模型的构建,并以“中国地理”课程为例,阐述了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探索了课程思政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特征。只有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协同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系统特征,以系统思维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才能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思政课改革的各个领域、方面、环节,全面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实落细,整体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目前,课程思政已有序开展,在基础教育领域渗透课程思政已有不少成果,高中化学课需进一步融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在情境的引领下,选择“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课例,进行思政教学设计,目的是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7.
学校体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高校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做好“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利用高校优势与多方资源,提高教师素质,增强体育“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以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思政建设为例,探索如何深入挖掘口译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与价值引领,特别是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及其优化。将国家政策、时事新闻、译家精神、译员素养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为商务口译思想政治建设提供操作性强、可复制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一种将不同学科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机结合、构建全课程育人的综合教育形式,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之根本,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实践问题做出了回答,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影响的教学实践。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力学课程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探究力学课程思政的内涵,深层次了解什么是课程思政、为什么开展课程思政以及如何做到课程思政这三个问题,从而构建土木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大体系。  相似文献   

10.
俞小丽 《成才之路》2022,(11):25-27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承担起立德树人重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公共必修课程,具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优势.高职英语教师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  相似文献   

11.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提出,为实现思想政治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推进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贯通中小学和大学思政课的桥梁和纽带。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根据学生实际,探索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教学方法,创设丰富情境激发学生高效学习的主动性,推动实现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从而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高校育人提出新要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根据医学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和临床实践岗位要求,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定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展望与思考三大方面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李丽 《作文》2023,(16):23-24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使学生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内化于心。课程思政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而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从而实现在潜移默化中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石。高校应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推进思想政治建设、落实立德树人,为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打好基础。文章就“新型建筑材料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思政案例的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究,通过三个课程思政案例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团结协作和实践能力、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张欣 《大学教育》2022,(2):70-72
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的课程建设要挖掘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和思政要素有机地结合,从根本上深入贯彻教书育人一体化,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应当以习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与专业教师的合作交流,通过挖掘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动态追踪课程育人效果,以第二课堂为抓手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强化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有重要意义。以“动力装置污染及噪声”专业课程为例,系统地梳理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设计了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使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互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立德树人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既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但当前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专业课教学尚未完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尚未建立完善的课程思...  相似文献   

18.
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规律,指明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是职业院校推动立德树人的重要条件。立德树人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着立德树人的载体未能形成合力,立德树人的课程教育效果不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甚微等问题。由此,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党建引领”“思政金课”“课程思政”“网络思政”四个方面的新格局,从而更加有效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9.
樊莉 《贵州教育》2020,(13):15-16
<正>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的重要指示。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是每位中小学思政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也是每个学科教师努力探索实践的方向。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将思政教育融  相似文献   

20.
何艳 《快乐阅读》2022,(6):84-8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顺应思政化教学的大势与要求,努力探索有效的方法与策略。一、“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化教学的意义(一)发挥思政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