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程力学实验是该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介绍了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的理念与改革思路,把教学实践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特色结合起来,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的有机融合。实践证明,通过实验教学优化设计,有利于提高工程力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2.
针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对工程力学学习兴趣不足、学习难度大、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开展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首先,分析目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教学优化方法,以解决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学时不足问题,提升学生对工程力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推导工程力学公式的能力,突破实验教学的局限性,贯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结果表明,“工程力学”的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3.
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工程实践课程中,强调基于专业背景的工程实践,全过程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工程实践课程变革,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创新创业”的工程实践训练.专创融合视域下,搭建由基础工程训练平台、综合工程训练平台、多学科交叉融合训练平台和特色与实践创新训练平台四部分构成的能力递进式工程实践平台.建构与该专业培养体系贯通融合的“四个层次”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全过程融入双创教育,培养学生真正的工程实践综合能力以及劳动素养、团队协作、工程创新思维、项目管理、创新创业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更好地推动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和产教融合.  相似文献   

4.
工程力学是高校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力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过于重视理论教学,未能与社会实际需求与实际工程进行有效结合。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工科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实践创新培养模式进行探索,瞄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两大教学难题,借鉴多元协同理念,开展一系列多层次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包括:推进多元协同的软件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计算思维与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科学重组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促进科教融合,构建开放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云平台,推进虚实结合、开放共享学习模式改革。该探索对促进软件工程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有较大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思想教育研究》2021,(1):F0002-F0002
浙江大学以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为引领,深化科教融合与实践育人,汇聚学科和区域资源优势,扎实推进创业教育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与实施,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立项。构建专业融合的教育机制。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创新创业学院为枢纽,建设专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明确创新创业必修学分,举办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促进课堂教学、校内训练、校外实践和国际交流"四课堂"融通教育。  相似文献   

7.
为工科研究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通常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在科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探索与实践这类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对工科类研究生专业核心课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工科研究生专业核心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和要素,并以“检测与估计理论”课程为例,论述了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成果易于推广到工科类研究生其他专业核心课教学中。  相似文献   

8.
聚焦新工科和航天科技前沿需求,构建了一套面向航天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三全”实践育人体系。为了提升航天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学院实施了实践教学专项改革,从实践育人体系、教学资源、教学团队出发,将课程思政贯穿实践教学体系,整合航天特色资源、建立动态师资融入实践教学队伍新机制,以航天精神为内核驱动创新实践,以科教融合、校企协同为支撑促进创新实践,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三全)育人。实践表明,该教学体系能够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在航天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改革成效明显,能够为航天专业新工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本科生专业核心课,围绕教学痛点,瞄准培养“读懂中国的高水平经济学创新人才”的育人目标,遵循“学生中心、科教融合、学研一体、持续迭代”的创新理念,开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延展—课程思政赋能—教学评价提升”五位一体教学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兴技术催生的科技和产业革命,企业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新工科背景下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出发,分析目前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育师资联动、建立创新实践平台、开展多渠道的综合实践培养路径,实现企业需求和课程教学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相融合、创新创业项目与技术服务相融合的“四元融合”,为当前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核心专业基础课,其“思政教育”意义重要。现课堂教学中,课程的“工科实用性”认识上的偏颇使得专业内容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有“融合”障碍。针对该问题,开展了“专业内容”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相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研究及改革实践。教学实践表明,上述教学改革可以有效突破专业内容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障碍。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教+产教”双融合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实践教育资源分散、资源共享不充分、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整合了实践教育资源,建立了共享机制,并完善了保障措施。以中国海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阐明了如何通过构建课程资源库、科研实验平台、大赛论坛、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师资队伍的“五位一体”实践教育资源整合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13.
建设一流专业,必须强化科教融合。专业充分利用学科资源,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金字塔"培养体系,将科研贯穿融合于本科教学的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了本科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新工科”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双重背景下,本研究以郑州大学工程力学专业为例,根据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重构,形成了具有“厚基础、宽口径”专业特色的多维度创新实践教学培养体系。该体系依托多学科平台,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基地库,以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有效支撑创新能力培养;不断优化质量监控评价机制和管理制度,以保障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实践表明,该体系符合新形势下工程力学专业发展需求,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结合工科专业特点,改革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融合新闻学”是一门以介绍融合新闻理论和技能为主要目的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核心课程,是联系基础理论和新闻实践的重要桥梁,担负着夯实专业基础和塑造职业素质的作用。课程以培养理论扎实、能力全面、品德端正的全能型记者为目标,全面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三维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理念融合、内容融合、方法融合、评价融合,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完备、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7.
结合工科专业特点,改革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1):216-219
按照服务乡村振兴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优化整合校内外水利与土木工程实验教学资源,创建了农业院校特色的水利与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平台,构建了学科交叉、科教融合、课创一体、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心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和专业建设、教师队伍科教水平提升、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校内外服务和交流辐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建成了省级水利与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相似文献   

19.
生物力学是具有显著交叉特性的课程,包含工程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以及生物体的分析和建模,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常见的专业课程。由于生物力学的理论和应用性较强,而选修学生往往专业背景差异较大,给课程教学带来很大挑战。文章基于“学习科学”中“个体特性”“经历特性“”面向应用”和“集体学习”的理论开展课程教学实践,通过广泛了解学生背景、采用随堂练习、充分结合应用实例并开展分组练习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好地改进教学效果。通过前-后测评,问卷调查和学期间量化对比的方式,发现面向应用、注重体验的教学方法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学业表现。  相似文献   

20.
在安徽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皖西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建设取得突出成效,以此为基础对目前全国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进行观察与审视后发现,全国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存在如基础实验课程设置不合理、模块化实践课程配套实验系统建设进展缓慢、综合创新实践不丰富、实践教学评价标准不完善等问题。对此,从科学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生产且兼顾社会需求的基础实验课程,整合优化人才培养资源,以建立校内外完善的模块化实践课程配套实验系统,设置综合创新实践单元,促进“教-研-学”高度融合、完善过程、多元、达标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