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有了新的质量要求。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节,决定了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质量和水平。而目前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本文以三个理论基础,即终身教育理论、能力本位理论和教育市场理论为指导,对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2.
何素梅 《广西教育》2020,(46):25-26+68
本文分析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引入现代学徒制实践的重要意义,针对中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实岗育人,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以建立课程体系,有效提升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酒店行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目前中职学校传统的"知识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的现状,从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入手,提出中职学校"六岗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同步配套优化重构的双维度课程体系,实现中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螺旋式递进。  相似文献   

4.
李朋波  赵春俊 《教师》2023,(35):123-125
文章以某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对象,研究了建筑行业发展的背景,针对目前中职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课岗对接不充分,课赛、课证融合不深入等问题,从“岗课赛证”的角度探索了“五进四融”育人途径及模式,打造了“三模块两融合”课程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以期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随着国家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日显突出,如何培养适应新时期学前教育需求的高素质幼儿教师,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改革是关键所在。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从园校合作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服务产业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如何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以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为例,对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等进行比较分析。按照七年一体的原则,从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中职段文化基础课的功能定位、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专业课实现高教性与职业化互补、专业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以及制定两个阶段统一贯通的课程标准等六个方面,整体构建课程体系,从而制定了符合教育规律、具有"3+4"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7.
中职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十几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体现了职业教育内在发展规律。本文以笔者所在学校旅游酒店专业为例,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中职学校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课程衔接存在以下问题:中职与高校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重复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中职阶段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高等院校对学生基本专业能力的要求;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比较薄弱,难以适应高校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等。"3+4"分段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按照七年一体的原则,整体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统筹制定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中职一高校衔接课程设置应整体考虑,从而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黄琬瑜 《教师》2023,(3):123-125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也对我国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为改善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育人现状,进一步提高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输出水平,校企合作成为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校企合作可以大幅提高中职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水平,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实现学生的能力、素质与电子商务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校企直接接轨,共同实现校企发展目标。出于提高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育人质量的目的,文章作者主要从校企合作的视角,针对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积极探索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双元三阶三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以便中职电子商务专业面向行业、企业更好地输出人才。  相似文献   

10.
邵泽增 《考试周刊》2014,(95):180-180
模块化教学模式以模式技能训练和能力本位训练最具有代表性,在我国中职教育界,总结出了相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也就是所谓的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培养中职学生基础的人文素质、基础的从业能力,继而培养他们的专业汽修能力。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工作能力,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中职学校应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不断进行总结和探索。中职汽修采用模块化教学,能够弥补学生在物理基础知识方面的不足,增强学生学习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11.
中职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需要。根据金华模具行业的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情况,结合浙江交通技师学院的专业改革,提出了以能力梯次递进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本科高校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的确立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存在诸多不同的做法,"3+4"中职与本科学前教育分段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和"对口贯通"的原则,探索构建"宽基础+强专业+重贯通"的螺旋递进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两个学段各自在人才培养上的原有优势,形成聚力效应。  相似文献   

13.
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导向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勤 《教育导刊》2011,(3):69-71
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以职业考证相关课程融入日常专业课的教学计划为商务英语专业特色,建立了"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双证书"中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黄煜欣 《广西教育》2022,(8):52-54+58
本文针对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依靠经验主义、教学监管无力、信息化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论述中职学校要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为依据,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以对标管理为驱动,以文化、战略和市场为核心,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过程运行效率,通过创建PDCA双循环改进机制,注重学校管理、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的持续改进与提升,形成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驱动中职教学诊改,向质量管理要效益的工作模式,促进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柔性教育视域下“1+N”课程体系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柔性教育理念基础之上的“1+N”课程体系,即在“大专业+小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以“1个平台+N个模块”的课程结构为特征,基础能力与从业能力兼具培养的一种柔性课程体系,强调以模块课程的多样化组合满足学生自身的多元化发展,把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柔性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及技术特征,分析现有电气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新发展阶段人才培养的路径,指出从技术特征、行业要求方面提炼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科交叉构建课程体系,发展多元校企合作模式,以此探索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工程专业教育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源于五年制高职教育实践。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立足于专业,从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构建"以校为主,校企融合"的培养模式,即:以学校为主体,由校企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参与专业通识延展式、主辅课程式、平行链式等形式的课程结构的构建;学校与企业一并实施"人才需求剖析—岗位能力对接—课程体系优化—职业能力培养—顶岗实习跟踪"五个教学要素的循环。实践证明,"以校为主,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问题,是一种符合五年制高职教育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D校学前教育专业积极推进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眼职业教育主体需求确定"育人"目标,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确定"育人"原则,立足专业学制特点构建课程体系,围绕质量管理健全教学规范,取得了很大办学成效。该专业在后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需进一步以"模块化课程"理论为指导完善课程体系,以职业素养为着眼点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以办学质量为导向完善教学规范和教学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D校学前教育专业积极推进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眼职业教育主体需求确定"育人"目标,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确定"育人"原则,立足专业学制特点构建课程体系,围绕质量管理健全教学规范,取得了很大办学成效。该专业在后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需进一步以"模块化课程"理论为指导完善课程体系,以职业素养为着眼点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以办学质量为导向完善教学规范和教学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高层次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教育阶段实施,以培养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对52位现代学徒制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及试点专业实践专家进行访谈和质性分析,发现我国高层次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集中体现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习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学业质量评价、校企协同。这些要素的理想状态折射出高层次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为: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层次人才,强调课程体系的学术性、职业性、技术性融合,要求教学组织和教师采取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注重打造再现复杂工作场景的实习实训基地,追求建设高水平的“双导师”师资队伍,彰显育人主体的校企协同性。为了更好地推行高层次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应继续健全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系统化的工作本位课程体系、强化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健全“双导师”的协同育人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