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力图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实施一系列改革实践。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工科背景对“流体力学与传热学”课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设定课程建设目标、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分别从课程思政建设、线上课程资料库建设、“课堂教学+课内实验+项目训练+线上学习”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流动与传热数值仿真项目式教学设计、设计性创新性教学实验开发、多元化考核模式建立等方面开展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课程教学为学生搭建了工程创新实践平台,将流体流动传热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为学科基础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是材料类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课,为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六维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合于专业知识体系中,在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大材料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改认识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讨论了相关《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改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及教改实践。“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较为基础和重要的课程,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起着一个必经的桥梁作用。材料学院在专业设置齐全、专业积淀较厚的背景下,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意理论体系的贯通融合、与专业课的衔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三大材料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重组,初步建立了大材料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新教学体系,从中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教改效果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在建设一流本科课程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现安徽建筑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新工科”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开设“智能建筑综合实验”特色社会实践课程。通过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发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建设以专业技能提升、科研创作创新、综合素质拓展为目标的特色综合实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食品工程与机械应用技术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工程与机械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对提高人才质量,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教学方法和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使食品专业工程类实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趋于合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7.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其教学形式既区别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又区别于传统的实验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我们可通过实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与考核等方面的改革,提高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论文以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综合实验”课程中的“复合材料干压成型虚拟仿真实验”为例,围绕虚拟仿真实验的背景、意义和作用,以及所开发的复合材料干压成型虚拟仿真实验原理、知识点、核心要素仿真设计、教学特色、系统构架、考核方式及建设成效等,多方面阐述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授课难和难学习的特点.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围绕构建多元化立体教学模式,从精选授课教材入手,阐述了多渠道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和活化教育教学形式对增强“材料科学基础”授课效果的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0.
分析研究生课程全英文授课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以本校研究生专业课“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课程全英文教学为例,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形成性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激励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为培养目标构建师资队伍;以科研助力教学,采用多种授课模式,建立了多元化形成性考核机制,为新农科背景下农林高校研究生全英文授课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吕婕梅 《科教导刊》2023,(18):108-110
“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技术解决环境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课程教学内容理论偏多、主要教学模式为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不足等问题。为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取PPT+案例+互动式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案例相结合,并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提升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构建学业指导、创新创业训练、工程师资格认证、学科竞赛和实验教学相贯通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分析和研究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材料力学基础实验教学是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材料力学性能实验课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矿业大学材料专业学生现有学情,分别从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出发,提出了模块化教学体系、阶梯型实验和建立全面的考评细则,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课程实践结果表明: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本门实验课的兴趣,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生物工程设备”课程对生物工程本科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生物工程设备”本科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需从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两个方向突破。以“生物工程设备”课程为例,总结分析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自学测评、教师讲授、案例分析、主题报告、研究型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及对应的综合性考核方式。目的是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模式设计、考核方式优化等方面为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在“大学科”背景下。以材料的制备与加工、组成与结构、性质、使用性能等四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构建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含特色课程)、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工程实践环节为框架的课程体系;以“深化课程基础实验教学、加强综合实验能力训练、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构建了大材料学科共同的知识和技能平台实验室。即课程基本知识-专业综合-设计创新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以满足21世纪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以高等职业教育《工程水文与水利计算》课程为例,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综合实训的教学模式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对理论讲授、综合实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程序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理论讲授“五步法”抛锚式教学模式和综合实训“三真实”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新材料是21世纪支柱产业之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国内外材料专业教学中都得到很大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比国内与国外该课程主流教材的内容设计和课程教学形式的设计,并结合在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对该课程的调研及旁听情况,探讨了国内外在课程教学策略中所体现出的价值差异。  相似文献   

18.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作为高校理工科学生的一门大类基础课程,存在知识点多、内容抽象、学生学习难度大等问题,而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同时满足学生按需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移动学习等特点,若与传统课堂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学习中的各类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与机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新形势下对我院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提出并实践了一种将“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与“高分子材料成型机械”这两门课程整合成一门“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与机械”课程的教学模式。结果表明,新的教学模式更适合现行培养计划和学生特点,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分析“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具体运用,包括在线课程资源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过程设计、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等。该教学模式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将学习通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期提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