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广才 《教育评论》2014,(5):129-131
本文试图通过对鄂温克民族教育与文化环境等问题的剖析,找到民族文化保护之途径,从而为其他地区的文化保护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族是生活在大兴安岭西北麓密林深处,以狩猎、使用和饲养驯鹿为生的少数民族群体,也是我国迄今唯一饲养驯鹿和保存"驯鹿文化"的民族。本文以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人的体育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人的体育特点,为使鹿鄂温克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由于驯鹿鄂温克人能世代生活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追随驯鹿,从未离开过森林,也从未离开过自然,与外界接触较少,受到外来的文化影响不大,因此,较完整地保存着极其古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保留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充分地展示了北方森林民族古朴、纯真、与自然合为一体的思维规则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莫日格勒鄂温克人是中国境内鄂温克族三大部落之一,主要居住在内蒙古陈巴尔虎旗莫日格勒河流域,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莫日格勒鄂温克人在善于吸纳其他民族文化的营养成分充实自己的同时,努力保持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对在现代化条件下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源头艺术。由于鄂温克民族文化内涵复杂而且丰富,所以当仁不让的成为了我国北方民族文化内涵的剪影,鄂温克民族的萨满仪式以及艺术模式深刻而久远,研究鄂温克民族仪式的行为极具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6.
鄂温克族服饰是华夏服饰艺术长廊中独具特色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与地区文化、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浑然一体。伴随着鄂温克人生活的改善,汉族、蒙古族与鄂温克族的聚居,鄂温克人在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和服饰文化方面都受到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再加上工业化服饰制作行业的兴起,鄂温克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不断重复着交融与变革的矛盾和统一。特别是在瑟宾节的会场中,鄂温克族服饰特色的空间严重缺失。鄂温克族服饰民族意识的回归和鄂温克传统服饰文化的反观与重拾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迟子建借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之口,讲述了鄂温克民族百年的盛衰史。小说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观照下,通过对鄂温克民族离开森林,最终开始了在山下的定居生活的描述,为一种民族文化的消亡唱出了一曲挽歌。  相似文献   

8.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记载着鄂温克民族百年来遭受苦难和文化变迁的宏大史诗,让读者感受到萨满宗教的"大爱"胸怀与鄂温克族对自然的崇拜的同时,又深刻地感觉到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  相似文献   

9.
驯鹿鄂温克人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以狩猎和驯鹿为最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生活的一切都与狩猎和驯鹿息息相关,于是形成了森林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驯鹿鄂温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使他们有了自己独特的婚姻习俗。本文通过了解驯鹿鄂温克人传统婚姻习俗的传承以及婚姻习俗文化变迁情况进行了文化人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以儒学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运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80年代,素质教育思想在我国一经提出即逐步演变为一场新兴的教育运动。但这一新兴教育运动本质上也有一个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历史演进过程。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诠释与文化创造活动,它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理解文化、活化文化、超越文化从而达到促进历史文化发展的目的。但教育的文化性演进必须依托于传统,因为“人类的任何发展只能是内在于文化传统的历史性演进。一旦脱离文化的传统,任何善良的设想与行为都有可能获得相反的结果”〔1〕。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也只有依循于文化传统进行历史演进性的理念设计,…  相似文献   

11.
鄂温克民族是一个古老又有特色的民族.鄂温克民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石器时代.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个民族的起源和文化进行了广泛研究,在学术界也出现了众说纷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入村。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在新时期,我国双语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与困难,发现并解决其发展中的新问题,是民族教育质量切实提升的关键。呼伦贝尔市多年的民族融合形成了以蒙古族为代表,以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俄罗斯等少数民族为特色的浓厚的民俗民风,在政府"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指导下,以蒙汉双语教育为代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自然、历史、经济发展等原因呼伦贝尔双语教育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实现"优质"双语教育发展的目标,建议为母语教学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加强高质量双语师资队伍建设;重视解决寄宿制民族学校办学问题以及进一步加大对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人口较少民族的民族语言、文化传承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云南省的景颇、傈僳、独龙、怒、布朗、佤、基诺、德昂等族,以及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鄂温克和海南岛的部分黎族进行"一步走"的民主改革,社会制度从原始公社制度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其民族教育也从传统的原始教育跨越到近代学校教育。作为边疆、特少、"直过"民族中社会制度跨越发展的典型,独龙族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观念也伴随其社会制度的跨越性变革,从传统的原始教育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学校教育。本文通过对20世纪独龙族的教育形式、教育观念从传统到近代学校教育演进的社会历史背景及过程的回顾,探索边疆少数民族教育及其观念发展的规律、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边疆"直过"民族教育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哈穆尼堪鄂温克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婚姻习俗。哈穆尼堪鄂温克人比较重视传统婚姻习俗,并传承保留至今。本文主要对哈穆尼堪鄂温克人的传统婚姻习俗和文化变迁进行了探析性研究,并对其传统婚姻习俗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概括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迟子建的代表作,英译本接受良好。这不仅归功于作者的精美文笔,还与英译者徐穆实的努力密不可分。本文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通过对比分析原文和译作中的鄂温克民族文化,揭示译者的能动性、为我性和受动性在译文中的体现,说明译者主体性对鄂温克民族文化英译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财富。非正规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传承方式之外的新途径,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正规教育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基于政府、企业、各类院校、传承人四大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正规教育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18.
祭祀娱神是壮族歌圩产生的初始动因与主要功能形态,贯穿于歌圩发展的整个过程。歌圩祭祀最初以具有岭南农业民族个性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为内容形式,在佛教、道教等传入壮族地区后,又形成了巫、道、佛与上述崇拜糅合的对象特点。与此同时,随着壮族、汉族交流的深入和壮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歌圩娱神功能逐渐式微。“祭”与“食”“乐”相结合的中原庙会习俗模式在壮族歌圩中萌芽和生根,兼顾了人的心理层面与生理层面的双重需求,使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彰显。歌圩祭祀文化变迁深蕴多重文化内涵和文化心理。反观其演进过程,交流互鉴是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有效路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多元统一体。  相似文献   

19.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关于鄂温克民族生活的近现代史诗,作家以动人的笔触揭示了鄂温克民族在大的时空背景下不断衰微的历史过程,悲剧的美学精神贯穿整部小说,主要表现为凄凉的个人命运、困顿的民族处境、沉重的叙事节奏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喻神、娱(育)人、寓意——独弦琴构筑了一种民族文化形态,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缩影。独弦琴文化是具有本土性、民族性的重要教育资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民族认同、艺术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