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通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艺术活动中被人们广为运用。文章通过对文学家、作曲家艺术作品通感现象的分析,论述了"通感"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双娥 《考试周刊》2014,(13):16-17
声音和颜色映射之通感是文学艺术中最活跃的通感。本文根据感觉挪移规律,从英汉例子着手,对声音和颜色的映射作分析,旨在在教学中多官能感知有声有色之艺术语言,使教学更有趣、更有效。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作曲家作品为例,探讨其抒情的风格。俄罗斯作曲家作品风格和流派多样性的原因是采用不同的抒情表达方式,可将音乐中的抒情等同为作曲家个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颜色词在英汉语言中占有很大比重,且颜色词所指代意义与各自的文化背景相关。该论文从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的角度对英汉颜色词进行新的探究,试图将颜色词本身具有的视觉感官与心理感受相联系。并通过不同颜色词所带来的感官感受对比,对该种通感现象进行解释。此外,结合英汉句子实例验证,旨在揭示人们由英汉颜色词的特征所触发的感官转移是真实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学科,一直备受世界各国语言学家的重视。俄罗斯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西方的语用学理论,之后语用学在俄罗斯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呈现出明显的俄罗斯本土化趋势,逐渐形成了带有鲜明俄语特色的语用学理论体系。Н.И.福尔玛诺夫斯卡娅作为俄罗斯语用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在推动俄罗斯语用学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基于此,结合其代表作《交际语用视角下的交际单位》,对Н.И.福尔玛诺夫斯卡娅的主要语用学思想观点进行初步发掘,重点探讨其在言语礼节理论研究方面的突破和理论建树。  相似文献   

6.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语言中,由于组合的方式不同,构词的方法和构词的语义也就不会完全一样,形成的词形各具特色。基于在泰国的教学实践,本文以颜色词为研究对象,对汉泰语颜色词构词进行对比研究,指出汉泰语颜色词构词类型的异同。相同之处在于汉泰语颜色词在构造颜色词时都采取“借物呈色”和“通感”等方法。相异之处主要是汉语颜色词偏正结构的定语在中心语之前,泰语颜色词偏正结构的定语在中心语之后等。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前苏联著名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根据俄罗斯民歌曲调创作了一部优秀的钢琴作品——《24首钢琴前奏曲Op.38》。本文试对其《24首钢琴前奏曲Op.38》中的第十六首前奏曲进行解剖和分析,探究其艺术特点与演奏技法。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曾以钢琴家的身份在国内和欧美各国演出,钢琴音乐在他的一生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仅钢琴协奏曲就5部。他的音乐创作是传统技法与现代音乐创作手法的完美结合。本文就普罗科菲耶夫《第一钢琴协奏曲》来探析作曲家在该作品中的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东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先后出现了一批作曲家,他们立志于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在各自的创作中采用民族的题材和民族的形式,反映了民族的风情和民族的精神,这些作曲家被称为"民族主义作曲家或民族乐派作曲家",其音乐被称为"民族主义音乐"。在俄罗斯,由于俄罗斯音乐的先驱格林卡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俄罗斯音乐的黄金时代,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典型的通感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通感这一修辞不难掌握。在日常生活中,通感已被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比如,"她听了女儿的演唱,心里甜丝丝的"。"他的话凉透了心"。又如"耳食  相似文献   

11.
卡巴列夫斯基作为俄罗斯当代的著名作曲家之一,他在钢琴音乐的表达上既具有俄罗斯风格,还在古典与浪漫中不断徘徊。二十世纪出卡巴列夫斯基创作的《24首钢琴前奏曲》因其风格多变、曲调复杂而著称,同时也是卡巴列夫斯基最为喜欢的作品之一,本文我们主要分析其《24首钢琴前奏曲》中Op.38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鲍里斯·戈多诺夫》作为19世纪俄罗斯成熟的民族歌剧的代表作,触及深刻的人性,展示出鲜明的俄罗斯民族风情,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俄罗斯人物。作曲家通过个性化的旋律动机和富于民族特点的和声等音乐手段,赋予不同阶级和立场的人物以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俄罗斯无伴奏合唱的起源及艺术概述,从俄罗斯作曲家的无伴奏合唱作品创作特色及音响观念等方面,具体分析俄罗斯无伴奏合唱的特色及风格。  相似文献   

14.
"白"以"日光"为本义,从商代就开始抽象为颜色词,并逐渐成了白系颜色词的上位词,又由于通感隐喻的关系,"白"还产生了许多颜色文化含义,因此也是汉民族五正色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国画的画法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这就是:近山浓抹,远树轻描。意即画远山时,颜色要涂得浓一些;画近树时,颜色要涂得淡一些。因为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色调的浓淡带有远近感:深色调使人看起来显得近些,而淡色调使人看起来则显得远些。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通感。什么是通感呢?通感又称联觉或“感觉挪移”,指一种感觉兼有或勾通另一种感觉的现象。颜色感觉就兼有冷暖感、远近感和轻重感。例如,红、橙、黄等色有温暖感,称为暖色,又有接近感,有向前突出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视角看,通感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和工具。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宋词中的通感用法极为广泛。试以《宋词三百首》为研究文本,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通过定量定性研究方法,对宋词通感中不同感觉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了分析,概括了宋词通感隐喻的映射模型。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宋词通感中感觉迁移的总体趋势遵循从较低级、简单感官向较高级、复杂感官迁移的规律;宋词通感与英语存在不同的地方,其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投射关系既有单向的,也有双向的。  相似文献   

17.
《音画练习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极丰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受到越来越多的钢琴演奏者的青睐和喜爱.本文从音画练习曲的体裁特征入手,主要对第二套音画练习曲Op.39的音乐内涵和演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著名学者А.А.西萨穆特迪诺夫教授撰写的《远东东方学历史概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远东东方学正式得到俄罗斯学术界公认。其重要学术贡献之一是将在华俄侨东方学纳入远东东方学学术研究视野之内。这是А.А.西萨穆特迪诺夫教授的一项学术创举,充分肯定了在华俄侨东方学家在远东东方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但该著作在阐述在华俄侨东方学的理论体系上仍存在一定缺憾。  相似文献   

19.
通感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非常巧妙的表达方式。在文学创作和生活中,通感都被大量的应用。通感是指人们在表达过程中利用不同的内容进行修辞,并在其中加入隐喻以及概念的成分。通感将不同的感觉联系起来,使两种互不相关的感觉融合相通,并相互感受,以此加强对感觉的描写,使其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表达。通感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中有力地强化了对感觉的认知,使人可以从一种较为简单的感觉中突破局限性,体会到另一种更加奇妙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六二年《文学评论》(第一期)发表的钱钟书先生的《通感》一文,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近些年来,研究通感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对通感的看法仍然存在着不少分歧。笔者想先摆一摆目前学术界对通感所持的不同观点,然后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