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根本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以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确立表明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的规律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和"制度优势",并呈现出强大的治理效能。需要站在哲学高度"回到马克思",从马克思主义制度哲学与当代中国制度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视角入手,阐明这一根本制度的根源、本质、定位和优势等四大基础性问题,从而为坚持和完善这一根本制度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标志性著作,它系统分析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性质及建设,科学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目的及发展策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目标,重温《宣言》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创设性论述,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把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相联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从发展生产力优势到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优势的思想认识发展,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以时代新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实践基础,从历史实践到新时代经验的创造发展,体现了制度自信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轨迹。从优势到效能的聚焦发展,显示了制度资源整合对国家治理的保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显著程度取决于制度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制度自信的坚定程度取决于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实现程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将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现实指向,从谋求发展到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的时代发展,必须坚定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核心要义,是如何更好地把我国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在国家制度建设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设,是在吸收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制度建构的理论历程中逐步形成的。在深刻认识显著优势的实践中坚定制度自信,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5.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和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实践。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核,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全面认识国家治理的历史渊源,巩固既有优势,传承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因,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历史机遇、回应时代要求,在党的全面、系统领导下深化改革,发挥“政府—市场—社会”联动作用,在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良性循环转化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毛泽东的实践观是融合了马克思主义传统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湖湘文化中的知行观的产物,从而具有了双重的文化特质,这一特质形成的可能性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湖湘文化中的知行观两者之间具有的相似相通之处,现实性基础是现实的革命实践的需要。这一双重文化特质是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以实现人的真正解放为根本目标,构建起了丰富的国家观和国家治理思想。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国家治理思想,同时在坚持人民主体、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实现中国梦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国家治理思想,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以及实践性、创新性。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也为当代世界国家治理思想发展提供了中国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观的核心内容是广大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观内涵丰富,包括哲学和制度基础,以及内在动因和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观对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及政治参与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拥有的强大而富有生命力的制度优势日益彰显,是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巨大制度力量。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具有的十大制度优势,是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政党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在中国突出表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建构者,也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推动者。与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呈现"政党缺场"的特点不同,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中,提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绘制中国现代化的蓝图、创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布局、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现代化的力量、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都体现了"政党在场"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任务。必须通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统筹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彰显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强化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蕴含着关于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未来社会治理等思想。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实践历经国家全能计划治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治理、科学发展之可持续治理和新时代现代化治理。制度建设是根本、发展经济是关键、核心价值观养成是灵魂、以人民为中心是宗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2.
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同,是一个确信国家治理效能的动态过程。国家治理效能的物质形态、精神形态、数字形态、行为形态和对比形态构成了制度优势认同的现实基础。在国家治理效能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制度优势的认同需要国家治理效能具有持续性,即平稳地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国家治理效能的历史必然性逐步显现,社会成员确信国家治理效能的真实存在,进而认同制度优势。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应当将国家治理效能作为立足点,引导社会成员关注国家治理效能的持续性,在国家治理效能叙事中融入历史必然性逻辑,增强社会成员对国家治理效能的理性认同。  相似文献   

13.
有效的治理体系需要以成熟的制度体系为依托,而精湛的治理能力体现在对制度体系的成熟驾驭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多重意蕴,构成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必然要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阶段性要求,把握不同历史阶段制度建设的共性特征,努力构建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建设。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是系统优势、历史优势、实践优势、中国优势、政党优势。要在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势的实践中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5.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主要表现为知行先后,知行高低,知行难易等论争。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的知行统一观是对中国古代知行观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使之成为中国化的科学的认识理论。我们把握知行理论对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提高认识能力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长期摸索中形成的科学的民主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构成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创造国家制度思想构成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原则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治理思想构成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远景展望。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高度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政治发展道路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维度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和核心原则。从而完成"四个全面"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任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章主要从"以人为本"的起源和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以及坚持"以人为本"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三个板块进行阐述。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念对于指导中国的实践并没有过时。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鲜明问题指向的改革思路、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根本原则、实现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蕴,具有世界眼光的全球向度的理论特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习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观,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后发现代化国家如何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从多维度为发展中国家制度改革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9.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理论依托和价值所在。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法律制度迈向创新与守正的基本底线。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系是人民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结合的系统阐发。具体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价值是人本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时代和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法治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人民为中心既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场。在全面迈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道路必然彰显独特的制度价值和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20.
导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夯实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开辟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境界,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层次和内涵。围绕着“制度自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我们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集中研讨。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等撰写的《论制度自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一文认为,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认知、情感和态度的心理活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化、运用和执行的实践活动,这两个活动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同一进程中,在内容和时空上是同质的,由此构成了耦合互动关系。制度自信能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凝聚广泛共识、提供精神动力、提供智慧和方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稳步前行,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效能的提升和优越性的彰显,从而进一步坚定人们对制度的认同,提升人民群众对制度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