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文学评论家对译介方法论的介绍和实践层面的范例分析,结合《三国演义》尹芳夏译本和库恩译本,论证了二译本翻译策略选择异同性的成因和体现方式,以及其背后彰显的译介学发展阶段的交替和接受环境、译者、接受者之间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现在仅有的两个全译本分别是泰勒在20世纪初的翻译和罗慕士于20世纪80年代翻译。本文试图将罗译本第一、二回中的翻译策略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中国一部非常伟大的文学作品,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经典小人物,例如刘姥姥。本文将对比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两个英译版本中的小人物语言翻译,探析文化差异因素对小说人物语言翻译策略的影响,并提出个人在翻译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毛永冰 《考试周刊》2012,(66):21-22
《边城》作为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扛鼎之作,曾被译为多国语言。英文译本中,杨氏译本最受关注。本文将通过杨译本中文化内容的分析,研究杨译本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学的媒介,正是通过语言,文学才能表达其内容、思想和写作的技巧。言语行为理论与等效翻译原则分别是语用学与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理论,贯穿于翻译过程的始终。本文拟从《三国演义》罗译本入手,主要运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用等效观对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进行分析,了解其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旨在为具体情境语境下人物对话翻译提供系统实用的理论指导和可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酒文化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贯穿整个小说始终。笔者以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译本为例,对其中的酒文化翻译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两个译本的不同翻译策略,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希望能给翻译学习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张铃 《考试周刊》2014,(49):28-29
文章首先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思想做了介绍,其次运用增补、劫持、加前言等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对不同译本的《老人与海》做了翻译比较研究,探讨了女性主义译者是如何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使女性的形象与声音彰显于译文文本中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礼仪之邦,敬谦语的使用由来已久。《三国演义》使用了大量的敬谦语,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罗慕士主要采用异化策略,成功地翻译了这些敬谦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汉译英时,使用异化策略可以更好地激发译文读者的阅读兴趣,更有利于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礼仪之邦,敬谦语的使用由来已久。《三国演义》使用了大量的敬谦语,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罗慕士主要采用异化策略,成功地翻译了这些敬谦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汉译英时,使用异化策略可以更好地激发译文读者的阅读兴趣,更有利于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罗慕士采用的异化翻译策略使《三国演义》中道教士形象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了西方读者的眼前,让他们真实地了解到了中国的道教文化。在中国典籍英译时这种"洋气"的翻译策略能使本土文化在境外广泛地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关联理论视角看《三国演义》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之作,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美国汉学家罗慕士将其译为英语,使更多的英语读者领略了其魅力.笔者以罗氏<三国演义>的英译本为蓝本,在关联理论翻译观的指导下,详细例证了补充、省略、转换、加注等几种间接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目的决定方法,“目的法则”是翻译的最高法则。文章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对《三国演义》三个全译本中的回目翻译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由于翻译目的不同,邓罗、罗慕士和虞苏美在翻译回目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最终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根据目的论从翻译委托人、译文读者、原文地位等方面分析了《红楼梦》两种英译本的翻译目的,阐明了翻译目的对译者策略选择的影响。霍克斯为了使英美读者欣赏小说,享受阅读的乐趣,倾向于归化;而杨宪益夫妇为了介绍中国文化,主要使用了异化策略。最后从宗教文化、习语和典故三个方面为例对比分析了两种译本翻译策略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熊亚颖 《英语教师》2022,(10):91-94+101
《红楼梦》全书蕴含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其中有不少篇幅涉及中药方剂的描写,而在翻译时为了既能达到中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又保留书籍的文学趣味性,这类文学作品中中药方剂的翻译应与中药典籍及医学字典中的翻译有所不同。《红楼梦》霍克斯译本在海外流传度极高,深受西方读者欢迎,因此着重对该译本进行分析,并总结归纳其中中药方剂的英译策略,如释义法、替代法、增译法。  相似文献   

15.
《海上无路标》是英国女小说家和诗人V.萨克维尔.韦斯特(V.Sackville West)的作品。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名身染重病、行将就木的文人Edmund Carr在海上漫无目的的旅行。主人公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格外珍惜生命中美好的事物。笔者通过对比小说原著和其汉译本,从翻译策略的角度探讨汉译本的优劣得失之处。  相似文献   

16.
赵武平和毕冰宾分别依据浦爱德英译《四世同堂》手稿回译后16段,补足原作结尾缺失的遗憾,不过两个译本之间及译本与原文之间的风格和内容差距很大。赵武平采用老舍词汇表和逐字直译法,部分地还原了1940年代老舍的语言表述和文本风格,但译文表达不准确且翻译腔严重;毕冰宾为满足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期待,以当下北京日常普通话为参照,较为成功地还原了小说的京腔京韵,但由于语言的时代差异和译者主体性的凸显,毕译本也与《四世同堂》原文存在一定距离。文化回译视角下,单一翻译策略有其局限性,只有互相借鉴,《饥荒》回译才能无限靠近老舍《四世同堂》的诗学世界。  相似文献   

17.
方言词汇是作家们刻画人物形象、还原原文语境和增强作品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高密作家,莫言能够娴熟地运用当地方言。其作品《红高粱》通过方言词赋予小说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文化特色。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正确理解方言词汇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力求再现原文方言词汇的语言效果。基于此,通过实例分析,探讨葛浩文《红高粱》译本中方言词汇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一种结合了人的思维、行为、经验和表达等的思维方式,它深刻丰富地表达着人类对爱情的诉求.运用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的理论,分析莎剧《暴风雨》爱情情景中的爱情隐喻及其特点,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方平译本和梁实秋译本进行比较,归纳出两译本在爱情隐喻上不同翻译策略并试图找出其不同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在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升文化软实力落脚点在文化的一大载体——文化典籍。诸如《三字经》一类的优秀文化典籍将会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及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因此,文化典籍的翻译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对赵彦春在英译《三字经》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旨在为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提供新视角、新方法和新启示,从而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播翻开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20.
<好逑传>是第一部被译成西文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自1761年英译本出版后,先后被转译为法语、德语、荷兰语等多种语言,形成了<好逑传>西文译本语言多样、版本丰富的特征.其中帕西译本和德庇时译本是最重要、流传最广的两种译本.帕西译本和德庇时译本在故事单元的编排整合、章回目录的释读翻译、诗词歌赋的翻译润色和文字词语的选择修饰等各个方面存在着不同;从帕西译本到德庇时译本,西人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认识逐渐深入,评价日益肯定,翻译越来越忠于原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好逑传>英译本的历史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