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3 00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心理健康素养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均分为(77.35±10.79),其中,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总分均低于国民男性、女性;不同年龄、性别、地域、学校角色和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具有群体差异,参加过心理类课程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显著高于未参加过的大学生(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地区、城市类型、学校角色和是否参加心理学类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产生影响(P<0.05)。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有待加强,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不同,对男生、高年级学生、西部地区学生、一线城市常住人口、体育专业等学生、未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等普通大学生开展针对性干预,积极开展心理学类课程等,可提高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针对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要畅通疫情信息渠道,加强疫情防控健康宣教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危机干预;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保障正常教学秩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  相似文献   

3.
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心理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高效的心理咨询机构、加强校园网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构建大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教育机制等推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化时代,提升高校学生整体心理素质需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了解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理解信息化背景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大学生心理助人与自助的涵义.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助人与自助能力可以从3个方面来进行:构建“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立信息化心理工作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关晓云 《江苏教育》2022,(96):42-43
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教研员开展的云端教研拓宽了心育教研工作的手段、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心理教研员构建线上互助平台,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资源和支持;组织形式多样研讨,提升心育课堂教学质量;采用线上心理疏导,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云端心育教研的实践探索,创新与突破了教研理念,助力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探索应用,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心理育人效果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文章分析了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与特征,以及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大数据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路径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面向全体大学生,扩大心理问题预防的广度;多角度贴近大学生,提高心理问题预警的精度;助人自助,增加心理疏导的深度;发挥集体的力量,增强心理危机干预的力度;关心关爱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温度五个方面阐述了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五度”并举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学必须更好地发挥家校联动心育的育人功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同频共振,一起关爱中学生、理解中学生,让中学生在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应立足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搭建一个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营造健康的学校环境及家庭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应坚持德育为先、生命至上、潜移默化、家校联动、混合教育等原则。后疫情时代中学家校联动心育的育人功能强调纾解学生心理焦虑压力、加强学生自控自律能力培养、健全学生心灵精神世界、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和优化校园和谐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心理调适具有时代性,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应该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其内涵。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包括自我提升和外部提升两个方面,外部提升是通过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实现的,自我提升是大学生个体通过提高认知水平、培养积极情感、提高意志力等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视角对后疫情时代地方本科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焦虑、抑郁、从众、功利是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主要表现.对社会、学校、家庭、人格因素进行归因分析,提出拓宽就业渠道、高校全员参与、积极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鼓励自主创业五个方面的有效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  相似文献   

12.
<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探索心理育人新途径,培养大学生应对疫情的健康心态,促进人格健全发展,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第一,利用专业人才优势展开心理援助。面向我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开设了10条心理援助热线、1条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1个网络心理服务平台、1个"解忧信箱";开展心理援助和心理访谈共96人次,主动  相似文献   

13.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高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延迟复学,出台防控措施。文章结合当前疫情的防控形势,介绍了心理防疫的丰富内涵,阐述了大学生心理防疫的重要性,对疫情期间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梳理,探讨了大学生进行心理防疫的策略,并对高校心理防疫长效机制的构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社会心态总体上是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但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学生带来的社会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高校要运用心理学理论科学地指导大学生心理疏导建设工作,通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方法和规律,加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内在优势和积极力量,科学理性认知疫情;增强积极情绪,提升主观幸福感;消解疫情期间人际冲突,引导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于逆境中重组心理韧性,提升青春抗逆力;于疫情中培育自决能力,逆势成长。  相似文献   

16.
史阳  胡文文 《科幻画报》2022,(8):161-163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个行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所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聚焦后疫情时代并基于朋辈群体的视角,结合工作实际对目前高校班级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和对策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班级管理工作存在班级缺少整体的奋斗目标、个体特征各异、班级凝聚力减弱、大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难、班干部工作能力显不足、班干部缺乏团队意识和担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挑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合理制定目标、以班会为抓手、班干部积极引导、加强班干部培训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面临了严峻的学习与就业压力,而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为此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现阶段,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面临心理健康理论研究不充分、目标定位较为模糊、整合理论不完善、工作模式固定,缺乏灵活性四个方面的挑战,为了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效果,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从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教育理论基础、更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维以及构建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工作模式三个方面进行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陈功兴 《广西教育》2020,(47):134-136+165
本文分析疫情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面临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旧理念、要求心理教育团队高素质、促使心理教育模式大转变、推动心理危机管理深研究等挑战,提出疫情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应对策略:与时俱进,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创新路径,开展心理知识宣传教育;统筹资源,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加强组织,构建心理监控干预系统;以人为本,建立家校有效沟通平台。  相似文献   

19.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两年多来疫情反复,后疫情时代的“心理防疫战”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模式和新挑战。居家学习亲子冲突不断,家校社网协同育人可以有效帮助父母构建亲子关系,改善亲子沟通情况。结合多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从家、校、社、网四个维度出发,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指导家长家庭心理教育为辅,整合社会、网络资源作为补充,探索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当今时代,新媒体不断发展,大学生日益成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同时他们也越来越受到随之而来的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和冲击,导致其在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尤其是心理健康等方面发生了新变化。新媒体环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带来了全新机遇;另一方面与之相伴相生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也不断涌现。基于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等变化,探究高校心理育人的创新路径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