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浙中城市群"是浙江省"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全省城镇体系建设和区域发展架构的三大城市群之一,拥有一定的制造业基础和众多产业集群,其产业结构已经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发展阶段。借助经济增长部门分析模型和内外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第三产业将会成为"浙中城市群"潜在的经济引擎,但城市群内部差异明显,并且与温台沿海城市群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建议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协动效应,促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构建节约型社会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不是空喊口号,这其中包含着一个非常朴素而实用的经济学原理:以消费的适度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消费适度增长包括合理消费率的形成和消费结构的不断提升两方面。适度的消费增长,通过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增长、提升产业结构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以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文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经验证据来对上述论点作出论证。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从建国以来,经济逐步发展,改革开放的进行,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于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怎么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由传统产业发展为现代产业结构,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变迁到底有什么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来分析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到底对经济增长有怎么样的波动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上,利用河北省1985—2013年的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数据,构建了关于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模型,进而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单向因果关系,产业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均对经济增长有积极推动作用,但河北省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而高级化则相对不足。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河北省产业结构政策时应该重点强调产业结构合理化,同时要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结构及其调整会推动或制约经济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绩效是不一样的。笔者运用线性回归模型、贡献率等分析方法就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促进作用,但内蒙古产业结构也存在着升级速度缓慢、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仍需采取一定对策如实施主导产业选择发展的调整战略、调整投资结构方向等对策使其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6.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消费,解锁我国消费潜能释放问题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对理论逻辑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必要性与可行性两方面对国内消费潜能释放问题进行探讨,重点针对国内消费潜能释放面临的障碍,提出消费潜能释放路径。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及其变动与经济增长相互依赖。产业结构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合理的产业结构会促进经济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以1952年以来的统计数据来描述江苏产业结构变化的历程,运用灰色理论和统计学理论就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近年来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减弱,说明各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失衡及产业结构变动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苏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调整对皖北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5-2009年的相关数据对皖北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农业在皖北地区经济增长中仍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工业相对处于弱势地位,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比较小的结论。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建议,以达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皖北地区经济增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巨晓山 《考试周刊》2008,(12):140-142
笔者通过对我国东西部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与体育市场发展速度的文献查阅与调查分析,阐述经济与体育的关系,进而研究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总量的增长对人们的体育消费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引导体育产业发展,体育消费高速增长,人民健康消费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军 《现代企业教育》2006,(14):123-124
2005年,山东省工业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经济之所以呈现良好发展态度,除了投资需求的强力推动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需求的有力拉动.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山东省工业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经济之所以呈现良好发展态度,除了投资需求的强力推动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需求的有力拉动。  相似文献   

12.
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城市空间是消费活动产生并扩延的空间载体。推进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可发挥消费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开拓新局并促进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加快助力构建“双循环”的新经济发展格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层城市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消费中心城市的内涵与特征,借鉴先行试点城市的经验,探析大湾区协同层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方法,以期提振消费,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和高质量发展,开拓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农村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湖南省农村消费需求和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农村居民消费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湖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对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对GDP的带动份额进行测算,系统分析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理,并据此提出一些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发展理念的走深走实,具有可再生和环保特性的新能源受到广泛关注。采用JOHANSEN协整理论,分析2000—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与常规能源消费量、新能源消费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相较于常规能源,经济增长更多地受新能源消费量的影响,且长期影响大于短期影响。应为促进新能源消费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因地制宜制定新能源发展策略,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生产和生活领域新能源消费量水平。  相似文献   

15.
“软着陆”后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环境已经形成。但通货膨胀隐患依然存在;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国有企业经营困难,改组改造任务加重;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当前要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快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的变迁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1986~2004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定量分析表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仍不合理,第二产业与经济增长相关度最高,而农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因此,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第三产业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引导西部地区经济快速且良性增长。  相似文献   

17.
培育教育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段时间以来,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通货紧缩现象。通货紧缩使经济步入了不良循环的怪圈,这个怪圈始于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由于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供过于求,使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下滑,迫使相当多的生产者在成本价附近甚至成本价以下抛售产品,从而导致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大幅上升。大量企业停产、生产能力闲置、职工下岗人数增多,而下岗人员的上升又反过来使整个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降低,供求失衡的状况更加严重……有鉴于此,目前不管是经济理论界还是政府决策部门,都将培育消费…  相似文献   

18.
针对长沙市是重新回归制造业还是大力发展服务业的选择问题,本文实证分析了长沙市的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长沙市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得出的结论是长沙市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必须提升,尤其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双重需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1952-2011年作为研究的时间序列,就福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表明:(1)从“量”上来看,产业结构变迁对福建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与壮大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然而,分组回归结果同时反映出这样的事实,即福建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拉动作用要大于第二产业.基于此,在接下来的经济工作中,应高度重视省内“三农”建设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从“质”上来看,产业结构变迁是影响福建省内劳动生产率的主导因素.但由于产业结构存在要素资源“反配置”和“同质化”等问题,以过度投资为突出特征的“重化工业化”浪潮可能对福建经济未来的稳健发展形成严重威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第五部分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互动的关系,两者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本文旨在说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且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映证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根据我市1978-2007年的数据分析了我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一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