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武 《江苏教育》2024,(10):51-53
当前,思政课建设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南京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积极推进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深挖区域优质思政资源,凝聚多方育人合力,以“大目标”“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为着力点与落脚点,打造区域“大思政课”建设特色品牌,构建高质量思政育人体系的“江北样本”,使党的创新理论“入耳、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度里,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经济发展怎样接轨或融合?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在努力缩小地区经济差别的同时,如何在“多元”与“一体”的动态发展中既保持民族特色又融入全球化发展?我认为,认识多元一体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要特别注意不同历史阶段中多元一体文化的特质与发展,以及与之是否相适应的民族体制、社会组织、生产方式、经济形态、习俗观念等等及其发展演化;在经济发展的催动下,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应在保持其民族特性的前提下整合创新。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人力资源要素供给的主要阵地,在“双循环”格局中需要统筹国内外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从区域空间看,高等教育在“双循环”格局的体系定位中应当成为整体系统驱动下的关键部件、区域资源流转中的核心节点、经济持续循环下的重要引擎、行业集聚效应中的协同高地。高等教育应积极融入“双循环”新格局,强化高等教育区域联动,其具体做法是:立足空间布局,提高教育资源共享凝聚力;完善供给链条,提高教育内涵发展驱动力;强化产教融合,提高教育创新发展转化率;坚持开放教育,提高教育话语传播影响力;聚焦长远发展,提高区域联动模式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地方高校融入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体现其办学价值,是其“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时代新模式之一。文章从地方高校办学的内外在条件因素,分析指出了该类高校融入区域协同创新的优弱势,并从“培育协同创新体”、“夯实协同创新基础”、“增强科研导向性”三大方面,提出地方高校融入区域协同创新的践行路径之思考。  相似文献   

5.
大单元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融入了“大语文”的观念,将深度学习融入到大单元教学中,有助于推动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培养创新能力。通过梳理“大情境”与“小目标”、“大项目”与“小任务”以及“大活动”与“小人物”三对概念的内涵与联系,不仅可以促进大单元教学与深度学习的融合与发展,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创意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6.
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产教融合的跨界属性能为县域经济提供发展动力,县域经济的多样性又与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相一致,职业学校产教融合的有效性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但当前县域职业学校的产教融合还存在劳动力输送能力下降、小微企业难觅合作对象、学校单一培养模式无法适应企业多面手需求、产教融合“两张皮”的现状。基于振兴县域经济、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目标,浙江省的不少地区都在探索新型的产教融合模式,其中西湖职高的“育训融合模式”、永康职技校的“现代五金包豪斯工厂育人模式”、龙岗职业中专的“产业学院模式”以及海宁职高的“链式教育模式”都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通过对四种模式的剖析,寻找其共同特征,以期能为其他县域地区经济与职业院校的发展打开思路,从而形成产教融合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相融合,主要解决“为何融入”“谁来融入”“怎样融入”三大问题。在“为何融入”上,“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共同目标指向引导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在“谁来融入”上,强调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是“四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主导力量;在“怎样融入”上,提出从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上进行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8.
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质量、结构和水平上还不能和企业需求相吻合,存在着供需两个环节脱节的问题。作为供给侧的职业学院,需要将教育链与产业链进行充分融合,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供给侧人才培养结构性改革。为研究和解决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问题,文章指出应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全方位开展校地合作的发展思路,主动把学校的发展融入区域经济社会链条,与区域发展全面捆绑,以此来破解供给侧与需求侧“两张皮”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赵文 《知识文库》2024,(7):128-131
<正>教育改革对高校“大数据”创新创业教育更加重视,在这一背景下的创新能力培养也越发关键。本文以“五位融合”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对当前的经济类专业进行培养。通过构建“五位融合创新创业”的实训体系,完善“五位融合”的虚拟模拟实训平台和精品课程。为探索如何将五位融合创新创业思想融入经济类专业教学中,尝试评估高校“双创”教育和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完成程度。目的是为建立“五位融合”实训教学体系,为促进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借鉴经验。近年来,大数据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张,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经济类学生也成为时代主流。  相似文献   

10.
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新兴城市,泰州经济正加快融入长江三角洲“增长极”。在融入“增长极”过程中,必须着力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切实提高本地的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江北区位于长江、嘉陵江的北侧,是重庆直辖市的主城六区之一,占地约2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万,流动人口约20万。重庆向北,江北向阳。独特的区位特点,为江北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也对江北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直辖以来,尤其是江北区委、区政府换届以来,紧紧围绕“科教兴区”的发展战略,在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抓住机遇,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保证了教育的优先发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迈进了江北教育发展的春天。各类教育有新发展:一是义务教育稳步发展,2005年全区小学在校生比2000年增加4.5%,校舍面积增加10.65%,初中在校生增加…  相似文献   

12.
深化产教融合,是新时代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汽车产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宁波工程学院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对接汽车产业,积极探索校园、产业园、研发园“三园融合”的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特色办学之路。  相似文献   

13.
伴随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长三角城市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必要性凸显,这是突破区域内城市“单兵作战”发展瓶颈、充分发挥区域整体资源优势、实现区域“整合式”发展的契机。在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具体进程中,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将这一深刻的区域变革融入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事业的大潮,因地制宜地克服障碍,提出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张家港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面临着区域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融入区域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素,对张家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五个转型”和争当“两个率先”的排头兵等发展目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构建了跨界融通的大职教观,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区域发展差异大、“双师型”教师欠缺、办学经费投入少以及现代治理能力弱等问题。面向未来,需要支持职业教育集群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健全教师教育发展制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区域文化资源对高职院校自身的定位及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甚至比专业技能的影响更为深远,是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虽然高职院校结合区域文化资源在资源开发、特色育人、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与人才培养融合程度不深、与教育实践融合渠道不畅、与人才培养匹配度不高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中的非遗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传承、审美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凝练校园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要将专业群建设无缝对接区域产业群,企业文化有效融入教学实践,对学生实行“准职业人”的培养模式,将创业文化融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深度挖掘区域文化资源中的产业文化,凝练办学特色,构建区域文化资源“1+1协同融合”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7.
运用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紧扣新时代新要求,对标区域新发展,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实践与探索激活高校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提出高校在深入推进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实行“四大机制”、激活创新内生动力,强化“多元共治”、发挥融合资源优势,采取“立体矩阵”、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抓好“三融入”、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新动能,争创国家大学科技园。  相似文献   

18.
校园文化融入地域特色是区域经济发展及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区域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树立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形成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以融合区域文化为内涵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文化活动中融入地域资源特色,专业建设中蕴含地域经济特色,学科发展中加强地域特色研究是地域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学院紧紧信托“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高度融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相似文献   

20.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主动联合行业品牌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与国内外高校和知名企业共建共享共赢型虚拟实训体系,整合教育资源,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动态需求,逐步实现高职物流专业及其专业群为国家重点物流服务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