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土表接种的方法,对145份适合于淮河流域种植的小麦品种(系)进行了赤霉病的抗性鉴定和评价。以病小穗率为指标,与株高、穗长、旗叶长和旗叶宽等农艺性状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能够直接应用于大田生产的赤霉病抗性品种比较匮乏,145份材料中没有发现达到免疫和抗病水平的品系,2份达到中抗水平,46份材料表现为中感,10份材料介于中感至感病之间,87份材料表现为感病。从材料地理来源上看,仅有来自江苏的种质存在较好的抗病基因资源,而山东、安徽和河南地区的小麦品系普遍缺乏抗病性。相关性分析显示,病小穗率与株高极显著负相关,与旗叶长和旗叶宽极显著正相关,感病性的降低和丰产性的提高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2.
92R137抗条锈病基因推导和SSR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好的途径.采用基因推导的方法,根据对13个具有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条锈菌系的反应,在已知的19个抗条锈基因中,推导92R137含有Yr26,陕160不含任何已经的抗条锈基因.构建陕160×92R137的F2群体,进行抗病性鉴定和SSR标记.抗病、感病比例符合孟德尔一个基因3:1的分离比.在l9对SSR引物中,Xgwml8在抗病池扩增出双亲的标记带,而在感病池中不能扩增出抗病亲本的标记带,仅扩增出感病亲本的标记带,通过在F2单株的验证,确定抗亲的标记条带就是Yr26基因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3.
采用人工接种法,鉴定了供试玉米组合对茎腐病的抗性,并研究了不同抗性组合发病规律。结果表明,32个供试玉米组合中,高抗(HR)和抗(R)的组合数为0;中抗(MR)玉米组合有10C001、91055、91973、91834、92232、93565;感病(S)玉米组合有811884、凤玉854、91146;其余的都是高感(HS)玉米组合。抗病玉米杂交种发病高峰期出现在蜡熟期,比感病杂交种迟半个月左右,减产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4.
对5个不同抗性的酒葡萄品种进行感病性鉴定,并对其成熟叶片进行接种,以不接种作为对照。4天后测定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5个供试品种均不同程度感霜霉病。感病轻的梅鹿辄、SV6059品种接种后的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对照。所有酒葡萄品种接种感病后的SOD活性均高于对照。接种感病后发病较重的拉别长依、赤霞珠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5.
17个小麦品种(系)幼胚脱分化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豫麦54、百农矮宝、周17等17个小麦品种(系)的幼胚为外植体,通过脱分化培养,以筛选出脱分化特性优良的小麦品种(系)及适宜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结果表明:出愈率在不同小麦品种(系)间差异不大,但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率却存在明显的基因型效应。17个供试小麦品种(系)的出愈率变幅为82.09%-98.3%,而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率的变幅为5.13%-67.5%.从形成的愈伤组织质量与数量综合分析,17个小麦品种(系)中,以徐麦038,抗条温6,豫麦49三个品种(系)的脱分化特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采用人工接种法研究了30个玉米新组合对茎腐病菌的抗病性及其产量损失。结果表明,30个新组合中高抗和抗病的各1个,中抗的3个,其它均为感病和高感。高抗组合接种后30天缓慢发病,抗病组合发病较慢,高感组合发病迅速。中抗以上的组合产量平均损失20.4%,感病和高感组合产量平均损失28.6%。表明茎腐病对玉米产量性状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未接种和接种玉米的穗长、行粒数、穗重、穗粒重之间呈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离体鉴定方法对小麦抗白粉病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最适鉴定方法和培养条件是在小麦叶片展开后,将其剪成3-5cm长叶段,叶面上朝上摆放在加有保绿剂的试管中,接种白粉菌后置室内(光强2000LX,温度18-22℃)。光照6HR/d,待潜育期结束开始观察记录。苗期离体鉴定结果与田间成株期常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周麦9号的抗病性最强,其次是周麦13、豫麦54、内乡188、赵92-2。  相似文献   

8.
对河南12个小麦品种(系)和2个红皮小麦对照进行了穗发芽抗性鉴定表明:红皮小麦种子的休眠期最长,抗穗发芽特性最强;白皮品种之间种子休眠和抗穗发芽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豫麦54、豫麦18、矮多晚的穗发芽率在2%以下,为抗穗发芽品种(系)。豫麦21的穗发芽率为92.8%,属对穗发芽敏感品种。  相似文献   

9.
采用离体鉴定方法对小麦抗白粉病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最适鉴定方法和培养条件是在小麦叶片展开后,将其剪成3~5cm长叶段,叶面朝上摆放在加有保绿剂的试管中,接种白粉菌后置室内(光强2000LX,温度18~22°C).光照6HR/d,待潜育期结束开始观察记录.苗期离体鉴定结果与田间成株期常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周麦9号的抗病性最强,其次是周麦13,豫麦54、内乡188、赵92-2.  相似文献   

10.
(2014年全国卷I 32题)现有两个纯舍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回答下列问题:(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为鉴定豫北小麦冬春性的最佳播期,以半冬性小麦周麦18和弱春性小麦偃展4110为材料,对2月25日至4月15日期间11个播期2个品种的抽穗率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3月1日至3月26日期间,周麦18的抽穗率变幅为0%-9.0%,偃展4110的抽穗率变幅为54.5%-81.5%,两品种之间的抽穗率表现差异性极大,可作为鉴定小麦品种冬春性的最佳播期.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地鉴定烤烟新品系在寻甸烟区的适应性以及识别其生物学特征特性,旨在为云南省烟草品种的审定和区域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2011年,寻甸试点以MSK326为对照,对供试的6个烤烟新品系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进行了小区品比试验.结果表明:1)在封顶期按照生物学的数量性状可分为3类,第1类(YK01)主要表现为营养生长期长,株高、叶数优势明显,现蕾和中心花开放期明显推迟;第2类(包括云烟112与云烟118)主要表现为株高、叶数有优势,叶片较窄,现蕾至中心花开放的问隔时间延长;第3类(包括云烟117、云烟116和云烟206)与对照相似,主要表现为株高偏矮,有效叶数偏少,营养生长期较短.2)从品种区域适应性看,云烟116适应性最强,大田期烟株生长势强、无高发某一种病害、各项经济指标及原烟外观质量均优于或相当于对照;YK01、云烟112、云烟117和云烟206适应性中等,均需要通过预防某一种或两种高发病害、研究配套烘烤工艺或者改善栽培措施来提高产质量;云烟118的适应性最差,大田期烟株生长势弱,易发3种病害,现蕾期易缺钾,烟叶落黄速度慢,且烘烤性较差,建议淘汰  相似文献   

13.
选择不同抗性的8个烤烟品种(系),在其烟苗5~7叶期接种烟草普通花叶病毒普通株系(TMV-U),移栽人大田30 d后比较了8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各品种质体色素含量、淀粉含量的变化与品种抗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而MDA含量、Pro含量、NR活性和SOD活性与品种抗性之间密切相关.2)抗病品种感染TMV后SOD活性下降或明显下降,而多数感病品种体内SOD活性却呈现明显增加趋势.3)达到“免疫或抗”水平的有NC102,NC297两个品种,带毒后可能是通过体内维持MDA含量相对稳定或者大幅增加NR活性来抵抗TMV的危害;而达到中抗水平的红花大金元品种则可能是通过大幅增加自身Pro含量来抵抗TMV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为了在烟叶生产上有效利用植物有机诱导抗病剂"多肽保",降低使用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2011年,以不防病为空白对照,设置"多肽保"不同施用量和施用方式的11个处理,与当前生产上采取的化学防治措施的防效相比较.结果表明:1)"多肽保"仅苗期施用量0.1~0.2 g/株,有利于烟株的生长发育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增产、增值幅度分别达到25.0%和35.5%;苗期施用量达到或超过0.4 g/株对烟株生长及丰产会造成不利影响,在苗期及大田期同时施用并不能改变这一结果.2)"多肽保"仅苗期施用量0.1~0.6 g/株,对烟草黑胫病的平均防效为60.12%,而常规对照防效为53.37%,若在苗期及大田期同时施用也几乎不能改变这一结果;苗期施用量达到或超过0.8 g/株会严重影响到防治效果.3)"多肽保"对烟草花叶病的防效,在苗期和大田期同时施用表现为叠加效应,其防效可达到93.44%,而常规对照的防效仅为61.7%;苗期施用量达到或超过0.2 g/株,在移栽时不施的情况下也能表现出良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15.
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23个品种(系)及8个杂交组合F1的幼胚作为供试材料,取12-16日龄的幼胚接种在附加2,4-D2.0mg/L和6-BA1.0mg/L的MS培养基上,诱导3-5d后所有供试材料都具有愈伤组织。筛选出适宜的继代培养基为:MS+2,4-D4.0mg/L NAA0.5mg/L LH500mg/L 0.5%蔗糖+0.85%琼脂;大穗2、昌乐2号、抗锈204、品系38等材料愈伤组织生长较好。植株再生适宜的培养基为1/2MS+NAA0.5mg/L 6-BA0.5mg/L 0.3%蔗糖+0.85%琼脂。抗锈204、昌乐2号、优265/昌乐2号、优265/京选6号、优265/有芒白4号等5个供试材料分化率较高;杂交胚与常规品种比较,幼苗分化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鉴定方法简单、科学、可靠,选用了3种接种纹枯病的方法.即沟带接种法、土表接种法、牙签嵌入接种法,比较了不同抗性水平品种、不同接种方法之间发病率、病情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接种方法之间、不同品种之间发病率、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沟带接种法简单、粗放,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可以用于大量材料的初选.牙签嵌入接种法的发病率最高,平均发病率在90%以上,重复之间差异不显著,接种容易成功,重复性好,但试验鉴定要求细致、繁琐,工作量大.土表接菌法最为简单、方便,通过适当控制试验条件,可以获得满意的接种效果.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可根据自身条件和试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接种方式.SW038、WH06-7、Niavt14和CI12633等材料在三种接种方法下都表现抗病,可作抗病亲本在小麦育种中利用.  相似文献   

17.
以商麦5226、商麦1619和3-3三种旱地小麦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浓度Pb对供试小麦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供试品种的萌发期耐Pb性。结果表明,Pb胁迫后,种子发芽势呈增加趋势、发芽率呈下降趋势。随着Pb浓度增加,最大根长、芽长、芽鲜重和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幼苗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MDA含量随着Pb浓度的增加先减后增,POD活性则先增后减。商麦5226和商麦1619根系鲜重先减后增,而3-3根系鲜重呈下降趋势。中度胁迫下幼苗根长较对照降幅为88.59%~90.06%,芽长降幅为42.80%~50.81%;重度胁迫下幼苗根长较对照降幅为92.68%~93.87%,芽长降幅为58.91%~61.30%;Pb胁迫对幼苗根的抑制作用大于对芽的抑制。隶属函数分析表明,三种小麦品种在萌发期的耐Pb性表现为3-3>商麦5226>商麦1619。  相似文献   

18.
为了比较不同小麦品种(系)间萌发期的耐盐性差异,筛选出适合盐渍化土壤种植的小麦品种,采用NaCl水溶液模拟盐胁迫的方法,以蒸馏水为对照(CK),设置50、100、150和200 mmol/L 4个盐浓度梯度,对偃展4110、百农201、周麦18、周麦22、百农207、华育198、百农307(系)和百农AK58进行盐胁迫处理,研究小麦种子萌发对盐胁迫的生物学响应.结果表明:(1)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8个小麦品种(系)的种子发芽率及幼苗株高、根长、苗鲜质量、根鲜质量大体呈下降趋势,根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在50 mmol/L NaCl处理下,百农207、百农307和百农201种子发芽率分别较对照提高了5.42%(P0.05)、4.99%(P0.05)和0.10%,浓度为150~200 mmol/L时各小麦品种(系)发芽率严重受到抑制.(3)50~150 mmol/L NaCl处理时,不同小麦品种(系)根长受抑制作用大于幼苗株高,200 mmol/L时则相反,对周麦22和百农201株高和根长的抑制率较小;小麦根数在低中盐浓度(≤100 mmol/L)下增加,高盐浓度(≥150 mmol/L)下减少,以百农201、周麦22和偃展4110根数较多;NaCl胁迫使所有小麦品种(系)的苗鲜质量和根鲜质量均下降,以百农201、周麦22和百农307苗鲜质量和根鲜质量较高.按照耐盐性将8个供试小麦品种(系)聚类为4类:第一类包括百农201和周麦22(强耐盐小麦组);第二类包括偃展4110和百农307(较强耐盐小麦组);第三类包括百农207(一般耐盐小麦组);第四类包括周麦18、华育198和百农AK58(耐盐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对茎腐病抗性较强、产量较高的玉米杂交种,采用人工接种法研究了不同玉米杂交种对茎腐病抗病性和产量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玉米杂交种对茎腐病的抗性差异较大。其中,杂交种3号达中抗(MR),其它均为感(S)或高感(HS);接种玉米茎腐病菌的杂交种和未接种的穗长、穗粗、行粒数、单穗重、单穗粒重和百粒重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对秃顶长度、粒行数的影响不显著(P〉0.05)。杂交种3号的产量最高,明显高于郑单958,是较为理想的抗病高产新组合。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在田间进行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59份小麦品种中,抗性达R、MR、MS、S、HS级的材料分别占鉴定总数的15.3%、40.7%、32.2%、6.8%、5.1%,从整体结果看,表现MR、MS级抗性的材料所占比例较大,而表现R、S、HS级抗性的材料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并认为同一品种的抗病性指数年度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