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读本,《中庸》在海外的英译和传播是中国典籍英译的重要内容.文章梳理所有美国译介或出版的《中庸》译本,形成近70年间《中庸》在美国译介历程,为中国典籍英译在海外译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理雅各《中国经典》英译系列不断再版,原版译介副文本组成有所调变。1960港大版与2011华师大版中出现了"他序",体现的是译介领域专业读者的接受实况,新增译介副文本与原版译者"自序"形成主客观连续统一体关系,彰显并推动着理雅各中国典籍英译系列经典的跨时空接受与传播。  相似文献   

3.
西方国家刊登中国当代小说及其评论的重量级文学期刊是推动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媒介。美国的《今日世界文学》被称为编辑得最好、信息量最大的文学期刊之一,自创刊后就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文学,不断推出当代文学研究专刊、专辑、专栏,发表了大量中国当代小说及研究著作的书评,并创立《今日世界文学》中国版《今日中国文学》,成为国外传播中国当代小说的意见领袖。它以专业的权威性,引导着英语世界里中国文学接受者的文学阅读和文学趣味,推动着西方人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接受。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模式是影响文学译本接受效果的关键因素,受到不同社会主体的综合影响。《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模式研究:以英译现当代小说为中心》一书从社会翻译学视角出发,依托第一手翻译史料,翔实考察中国现当代经典小说英译本的发起、翻译和传播模式,横向对比分析各类模式的优劣之处。该书发现,译者惯习、资本竞争与场域态势综合影响译介与传播行动者网络的运作,从“由谁发起+由谁出版”的运作机制切入,推导各行动者的独特作用,并提出针对性的译介传播行动方略,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琪 《海外英语》2012,(23):156-157,175
巴顿·华兹生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他译介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其中包括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等诗篇。该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探讨华兹生对该诗的英译(隐喻翻译),旨在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西方的接受习惯,从而促进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伊维德是著名荷兰汉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话本小说、戏曲和古代通俗文学研究。多年来,他用荷兰语和英语向世界读者译介中国文学,在西方汉学界产生深远影响。伊维德非常重视版本,翻译时总是以戏曲的最早版本为底本进行翻译。他还发现了中国古代说唱文学的重要价值,是西方译介中国古代通俗文学最多的汉学家之一。伊维德的译介活动对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汪宝荣教授的新著《异域的体验: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英译传播研究》,运用描述性和规定性翻译研究的方法,首次全面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前鲁迅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历程,重点描述、评析了7种英译本对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含方言)的处理手法,就如何翻译与传播中国地域文化提出了理论构想,堪称中国"乡土语言"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8.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曾被誉为“伟大的美国小说”。本文试图系统梳理《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分三个阶段分析了它在中国的接受历程,阐述了董衡巽等中国学者对它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做出的重要贡献,最后指出中国目前对该小说的研究和译介中还存在的缺失和不足,以此客观、系统地展示该小说在中国研究和译介的具体状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当代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小说英译的影响入手,着重考察著名女作家池莉《来来往往》英译中社会意识形态、译者的使命和翻译策略选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当代小说英译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出版于1925年的小说,然而这部作品直到1983年才在中国大陆出现第一个译本,它在中国大陆的接受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译介的角度,分四个时期(即拒绝接受期、初步接受期、基本接受期、全面接受期)对这部小说在我国的译介历程进行梳理和概括,分析影响其接受的各种社会因素,通过此个案研究考察我国接受环境对外国文学作品传播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非常繁荣,而且对中国近现代小说、乃至当代小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这段翻译史非常值得研究。在借鉴翻译文化学派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宏观与微观、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比较法,对日本近现代小说在中国的翻译情况进行研究,这将在近现代中日文学交流史、译介学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滁州学院学报》2022,(1):62-67
7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文献种类繁多、研究成果丰硕,但现有研究多从中国本土译介当代文学角度探讨,对海外译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关注不足。本文拟对海外译介中国当代文学文献(期刊刊载文献和发表单行本)进行梳理,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传播渠道与效果研究)进行反思,探讨汉学期刊、汉学家对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意义以及优先宣传如通俗文学等海外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的思想转变。助力当前文学外译政策调整,为中国当代文学更好地走向海外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凤阳花鼓海外传播“重介轻译”的现实困境,本文基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凤阳花鼓的对外译介与传播效果。招募和培养相关译介人才、充分考虑译入语国家的文化需求和海外受众的意识形态、推动权威出版社、国内外高校和大众媒介进行多维度的合作,是促进凤阳花鼓“走出去”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4.
晚清民初,哈葛德小说流播到中国社会,被林纾大量译介和读者广泛接受,林译哈葛德小说实践成果丰硕。在译介实践中,林纾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对哈葛德小说的文学思想进行中国化改造,林译小说在道德伦理、宗教思想与美学内蕴方面呈现为本土化特质,成功顺应了近代中国文化语境。林译哈葛德小说文化精神的中国本土化在启蒙教育国民、满足民众审美诉求及推动其近代中国经典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最具影响力的出版物《中国文学》(英文、法文版)退出历史舞台,折射出自身体制和海外文化市场的双重矛盾性。本文从个案入手剖析了影响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传播的诸要素之症结所在,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6.
《平果壮族嘹歌》的英译对弘扬壮族文化有重要影响,然而此书的译介传播效果并不佳.文章基于哈罗德· 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方面分析《平果壮族嘹歌》在译介传播上的得与失.基于此,文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探讨民族典籍译介有效传播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汤显祖戏剧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作品。汪榕培的英译对汤剧的海外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基于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环境、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这几个方面探讨汪榕培的汤显祖戏剧英译海外传播,希望能为中国古典戏剧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8.
《道德经》英译历史悠久,作品丰富。作为海外中国哲学研究的中坚人物,陈荣捷对《道德经》的英译密切关注。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华裔学者逐步加入到英译《道德经》的队伍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主要由西方传教士主导《道德经》英译的局面。陈荣捷不仅对它们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介,还亲自将《道德经》和王弼《老子注》翻译成英语,为海外高校和学术界提供了可靠的经典读本。陈荣捷的译介工作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西方《道德经》英译中的神秘化和宗教化倾向,凸显了《道德经》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董丽娜 《唐山学院学报》2022,35(4):72-78,90
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域下,对新历史语境下译介主体、译介过程及翻译标准的复杂性和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在对徽剧的海外译介史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具体考察了徽剧译介主体、译介过程及翻译标准,以期构建更加科学、动态、多元及适宜的徽剧译介观,来弥补当代徽剧海外译介的不足,并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对外传播铺路搭桥。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文献史料,补述了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在现代中国的译介和传播情况。新发现的文献史料集中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诸如中国的第一本存在主义论著--张嘉谋的《生存哲学》,胡隽吟、王锦第对德国现代哲学尤其是雅斯贝斯的译介、洪耀勋对海德格尔的研究,戴望舒、陈占元对萨特小说和文论的译介,以及四十年代末政治意识形态角力之下的存在主义评价之分歧,顺便略述现象学的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