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20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发掘不少汉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由此可看到汉墓在固原的分布规律、丧葬习俗、墓主身份、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等,从而反映出汉代高平在高度统一的汉文化影响下的墓葬文化,其面貌和内涵与中原基本保持一致,但也有自己的地方特点。  相似文献   

2.
辽代墓葬普遍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从目前已发掘的辽代墓葬形制来看,主要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分别为类屋式墓、类椁式墓、土洞墓和土坑竖穴墓四类。介于目前发掘的辽代墓葬情况十分复杂,从丧葬方式和墓葬内部结构等多种角度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由于目前学术界对墓葬形制的分类存在许多分歧,我们所采用的是学者董新林对墓室结构和墓葬形制的分析方法。依据墓室结构和形状,可将辽墓分为砖室墓和土圹墓。其墓葬形式的演变主要与中原宋朝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等原因息息相关,因而有必要以辽代早、中、晚期的典型墓葬为例,对辽代墓葬形制加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晋江流域东晋南朝墓葬是研究泉州地区唐代以前区域社会发展与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组合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墓主是西晋末以来南迁的中原汉人,墓葬分布显示出以丰州为中心的聚落结构景观,家族墓地制度流行,社会阶层分化不明显。东晋南朝时期对晋江流域的开发,促进了当地农业和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为泉州唐宋时期成为世界著名的通商港口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巴泽雷克文化是分布在萨彦—阿尔泰山的一种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其目前发现的都为墓葬,以中小型墓葬为主。本文就其中小型墓葬形制进行简单的整理,认为该文化以单人侧身曲肢葬为主。绝大多数为木椁无棺墓。超过一半的墓葬有马,但是有马随葬的都为木椁墓,而石椁墓和木棺墓没有。尸体头向有向东或西,但面向都为北。  相似文献   

5.
"墓葬"源于古人"入土为安"的观念,主要是出于对逝者与灵魂的敬畏。冀中地区在唐代属于河北道,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且人口较为稠密,发掘的墓葬十分丰富。墓葬形制是一个古墓最直观的反映,且具有等级之分,不同身份的人去世后,会选择不同等级的墓葬形制,因而墓葬形制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从初唐到晚唐,墓葬形制多样化,呈现出的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对研究冀中地区的墓葬文化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汉代以"孝"治天下,公开提倡以"孝"为本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当时的墓葬形制,由中原地区的竖穴土坑墓向横穴式室墓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出"孝"的重要理念在其中的作用。西汉武帝在贵州设置郡县以后,大量汉族官吏、军伍、豪民进入贵州,中原地区流行的墓葬形制也先后在贵州传播开来。结合贵州的汉墓考古资料,进一步探究中原"孝"文化对贵州汉墓形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50年代,豫北辉县固围村发掘了3座大墓,关于其墓葬的年代和国别问题,由于各方面认识上的原因至今悬而不决。笔者通过仔细分析《辉县发掘报告》的材料,在研究辉县琉璃阁东周墓地的基础上,以东周时代大量年代相对确切的墓葬材料进行对比分析,从固围村战国大墓出土的遗物、墓葬形制、墓道墓向等方面深入探讨。结合文献记载,认为这几座大墓为战国中期魏国仅次于王以外的高级贵族或王室成员墓,而非学术界普遍认为的魏王之墓或赵王之墓。  相似文献   

8.
历年来,内蒙古地区考古工作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及东南部,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这两个地区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已基本完善,但是在墓葬制度的系统研究方面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试图对内蒙古东南部及中南部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形制作一综合研究,在墓葬分类基础上,对其特征、年代、文化性质、分布区域及其起源进行探讨,认为内蒙古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形制,内蒙古东南部与中南部间存在明显的区别,两个区域不同考古学文化流行的墓葬形制组合的差异,与不同的来源有着密切地关系。  相似文献   

9.
敦煌佛爷庙湾墓群发掘的6座唐代模印塑像砖墓中,其中弧方形的墓葬形制参照长安地区唐墓可知属高等级墓葬。文章分析了墓葬年代、墓葬等级及P.2523《敦煌名族志》的编撰年代,认为两者均为开元年间,因而认为M123、124、125等墓为外任归葬的敦煌望族——阴氏家族墓葬,其中阴稠或阴仁协以及阴仁希可能与M123具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汉代中原贵族墓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礼与俗两个层面构成了汉代中原贵族墓葬的文化内在结构。汉代中原贵族墓葬的礼制化、艺术化和礼俗互动是礼俗变迁的主要表现,是社会规范与俗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古代墓葬在历史阶段中各具特点,但又显示了一定的演进趋势。墓葬形制跟从于地上建筑的发展而变化,随葬品的设置逐渐向人们的生活情趣靠拢,葬具的变化表现了古人灵魂信仰的松驰。  相似文献   

12.
在桂西及桂西南地区有许多丰富而精美的土司文化遗存,如衙署建筑、各类遗址、墓葬及相关遗物等,这些都是研究壮族地区土司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其中,土官及其亲属墓石刻是土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官及其亲属墓石刻进行系统研究,对丰富土司文化研究、重构土司社会生活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黑龙江流域渤海墓葬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渤海墓葬所反映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儒家思想、陶瓷和壁画艺术等文化现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展示了渤海人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状况,尽可能还原渤海王国原有的文化面貌。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渤海国的诞生和存在,对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使黑龙江流域的历史文明研究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汉代墓葬形制与墓前神道石兽的形成,不仅受制于汉代丧葬礼俗的直接因素,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由于其地域、传承、及其相关背景的不同,各地石刻造型均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汉代丧葬礼俗的日益完备,墓葬形制、墓前石刻的确立,为我国陵墓形制及石刻的形成奠定了一个最基本的轮廓。  相似文献   

15.
近几十年汉画像石的研究从考古学、哲学、人类学乃至宗教、艺术、美学等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甚至出现多学科知识交叉综合性研究。临沂吴白庄汉墓华丽精美的石刻装饰艺术倍受学界关注,曾围绕该墓召开学术研讨会,装饰艺术方面仅以雕刻形式及其特点展开了热议,主要观点倾向外域文化影响的结果,而有关装饰艺术的其他方面尚无过多的研究成果。通过将汉石刻艺术与墓葬的形制结构相联系,由外而内地阐释其装饰布局的中心性特点,以历史还原主义的理念探索传统墓葬形制中装饰艺术的表现规律,可以为研究传统装饰艺术的精髓铺垫基石。  相似文献   

16.
郧县唐王家族墓是李唐王朝远离帝陵而葬于贬谪之地的特例,共发现发掘了四座墓葬,即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濮王李泰墓、嗣濮王李泰长子李欣墓、李泰次子李徽墓和李泰妻阎婉墓。墓葬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当时朝廷的政治斗争不仅改变了李泰及其家人的命运,也是造成这一墓葬特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蜀墓腰坑的设置看巴蜀文化与关中文化的交流彭文巴蜀与关中在地理位置上连理,早在殷周时期,巴蜀民族就已越过了米仓山脉、大巴山脉、秦岭等天然屏障,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四川彭县竹瓦街出上的一批窖藏青铜器的形制及其上花纹、铭文①和广汉三星堆遗址两个祭祀坑的窖...  相似文献   

18.
洛阳北魏墓属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墓葬,从北魏墓的墓地、北魏墓的发现概况,北魏墓的墓葬形制等为基本内容,对洛阳的北魏墓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从而对洛阳北魏墓及其相关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洛阳虽然见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仅20余座,但墓主人涵盖了从皇帝在内的各个阶级的人物,有王和官吏、庶民,对于研究洛阳各阶级墓葬及其相关问题都是十分珍贵的材料。这批墓葬,出土墓志的就有7座之多,这些墓葬不仅对于研究墓葬本身,而且对于研究北魏的政治、经济、社会都非常有用,同时对于其他地区北魏墓的断代,也是必不可少的借鉴材料。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之彻底。洛阳的这些北魏墓除墓地制度具有鲜卑文化的一些特征外,其他方面如墓葬形制,随葬品、葬俗葬具、壁画内容等等都完全是对汉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19.
吐鲁番阿斯塔那三三二号墓六号和九号文书是对天、地、人三方面诸鬼神的祭拜文章,性质当与镇墓文相同。虽出土于西域,却又反映出中原王朝汉文化的色彩,可以说是吐鲁番地区和中原地区宗教、经济、文化各方面交融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封建社会有专门的墓葬风俗,一个显赫的人死去后,要在他的墓中放入金银珠宝,器物牲口甚至是活人作为陪葬品。从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器物对研究相关时代的背景与风俗有着极大的帮助,本文针对汉墓到明墓之间的陪葬品出土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探究中国墓葬风气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