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低温分子束外延技术制备高质量的GaMnAs薄膜,通过XRD对样品进行分析,从实验和理论上分析生长条件、退火条件对薄膜缺陷及薄膜性能的影响.尤其是分析系统的研究间隙位Mn原子与As反位原子缺陷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掺杂原子的周围结构与磁性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制备自旋器件提供高载流子浓度、高居里温度的(Ga,Mn)As材料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超晶格的研究起始于70年代的初期,它是一种人工生长的具有非常奇特的电子学和光学性质的新型微电子材料,超晶格生长主要是用分子束外延(Molecular Beam Epitary)的方法,在特定的基片上形成。国际上目前已经能够成功地制成二种类型的超晶格,一种是把两种不同的半导体材料,用分子束外延法交替地沉积在一个基片上形成交替变化的超薄多层结构,即所谓的组份超晶格,如选用三、五族的化合物 GaAs,Gasb,InAs,Alsb 等,生长速度控制到每秒一个原子层,在超高真空(10~(-10)Tour)中进行,每层厚度为几十到几百。另一种是用分子束外延法把一种本征半导体交替地进行,n 型和 P 型掺杂形成 n—i—p—i 结构(这里 n 表示电子型掺杂,P 表示空穴型掺杂,i 表示本征型),即所谓掺杂超晶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Cu基底和Ni基底上生长的不同层厚的石墨烯薄膜的微观结构、拉曼光谱、透光率和导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u基底上生长的单层石墨烯薄膜质量较好,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Ni基底生长的多层石墨烯薄膜为单晶薄膜,呈现优异的电性能。不同生长机理使得两种基底在制备不同层厚的石墨烯薄膜时各有优势。薄膜的晶界和缺陷是影响石墨烯薄膜质量和性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综合介绍了磁性多层膜的制备方法,如分子束外延、溅射、化学方法等,归纳总结了目前在各方面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一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采用分子束外廷生长技术,在GaAs衬底上制备InGaAs外廷材料。实验结果表明,衬底温度直接决定了InGaAs材料制备过程中In原子在界面间的渗析和In原子在外延层表面迁移,影响了IhGaAs外延材料的生长模式;生长速率影响着InGaAs外延层的质量。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衬底温度和生长速率,在衬底温度为500℃,生长速率为1200nm/h时,制备出的样品结晶质量和表面形貌最好。  相似文献   

6.
正石墨烯的"华丽转身"华凌制备优质的石墨烯材料如同编织布匹,科研人员要在这种由六角形蜂窝状排列的碳原子组成的单原子薄膜上"精工细作",同时还要保证高质量实属不易。石墨烯的优异性能源于其完美的结构,一旦结构遭到破坏,哪怕是非常小的破坏,也会导致其各  相似文献   

7.
使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Al和N极性AlN表面和生长特性的差异开展了研究.构建未吸附和吸附一个原子或原子层的Al和N极性AlN表面结构进行模拟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Al极性AlN比N极性AlN更稳定,并且在生长时将具有更高的生长速率;在富N的生长环境下,N极性AlN的生长容易在表面形成双N原子层而出现反型畴;Al和N原子在Al极性表面上更容易扩散,所以外延生长的Al极性面AlN将会具有更加平整的表面形貌.  相似文献   

8.
依托科研项目,设计了羧基化氧化石墨烯对Cu(Ⅱ)的吸附的研究性综合实验。该实验包括羧基化氧化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和其对Cu(Ⅱ)的吸附性能研究,涉及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元素分析仪以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使用。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石墨烯材料的制备过程和表征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且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原子、分子和离子,原子只是其中的一种。有些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如铜的分子就是由一个铜原子构成,保持铜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铜原子。除此之外,你对原子还了解多少?  相似文献   

10.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Fe修饰石墨烯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以及外加应变对其析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位可以明显增强石墨烯对Fe原子的吸附;Fe原子在单空位石墨烯上的吸附最强,从Fe原子到石墨烯的电荷转移最多,Fe原子与石墨烯之间发生明显杂化;在外加应变下,压缩应变对Fe修饰单空位石墨烯的析氢性能影响不...  相似文献   

11.
针对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实际应用问题,设计了MnO2/碳纳米管/石墨烯/泡沫镍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储锂性能评价综合实验.实验先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碳基底,再经水热反应沉积二氧化锰制备自组装电极;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氮吸脱附法等技术和电化学手段对其结构、微观形貌、储锂性能进行表征和评价.该实验涉及纳米材料制备、微观结...  相似文献   

12.
一、选择题1.铜的摩尔质量是M,密度是ρ,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 ). A 铜的原子浓度是ρNA/M; B 单位质量铜中所含原子数目是ρNA; C 单个铜原子质量是M/NA;D 单个铜原子占有的体积是M/ρNA2.右图所表示的是分子间的作用力F与分子问的距离r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氧化石墨烯具有的层状单原子以及一个庞大的二维结构,能够连接各种有机、生物分子进行化学修饰,并且促进了在生物体系的实际应用.氧化石墨烯优于其他碳纳米材料,是因为它所拥有的平面结构以及π共轭体系.本文通过π-π堆积作用设计合成了一种氧化石墨烯-金属钯的大环化合物的复合物,并分别对氧化石墨烯、金属钯的大环化合物、氧化石墨烯-金属钯的大环化合物的复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以及利用紫外光谱的变化情况进一步说明氧化石墨烯和金属钯的大环化合物是能够复合到一起的.  相似文献   

14.
《神州学人》2013,(3):12-13
马旭村,1971年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2002年在德国马普研究学会微结构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语:马旭村在国际上率先发展了拓扑绝缘体薄膜和铁基超导薄膜的分子束外延生长动力学,从实验上证明拓扑绝缘体受时间反演对称性保护等基本性质,对拓扑绝缘体的发展和高温超导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采用螺旋波等离子体辅助溅射沉积法在衬底Al2O3的(0001)面上沉积ZnO薄膜,所生长的薄膜在未退火和退火时表现出不同的平面内取向.未退火时薄膜表现出较好的单筹异质外延生长,而退火后薄膜的Φ扫描图像中出现了12个峰,这表明退火后薄膜出现反相筹,表现为孪晶生长.重点分析了退火对螺旋波等离子体辅助溅射技术外延ZnO薄膜的结构及表面形貌的影响规律,为外延ZnO薄膜质量的提高及该技术应用的探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由华东地区初中物理教材编写协作组编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教材第二册第十七章《分子和原子》,与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化学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有关章节中有许多矛盾之处。一、有关物质的构成问题物理教材第83页这样描述:以金属铜为例,设想把一块铜分成两小块,再把每小块一分为二,一直这样分下去,分到最后,如果得到的是仍能保持铜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就叫它铜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铜分子是单…  相似文献   

17.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G(d,p))方法,对所选取的掺杂硼氮石墨烯分子模型进行了优化。比较其(LUMO-HOMO)能隙,可以得出,在石墨烯锯齿形边缘掺杂一个硼或氮原子会对其电子特性产生规律性的影响。为了更直观的分析掺杂硼氮原子对石墨烯的影响,绘制了掺杂石墨烯态密度图。通过观察态密度图得出掺杂一个硼或氮原子会降低石墨烯导电性。在掺杂石墨烯中定义了掺杂物的ABEEMσπ标号以HF/STO-3G方法计算的体系电荷为基准,拟合确定了所定义标号的ABEEMσπ参数之后,应用其计算的掺杂石墨烯的电荷分布与从头算计算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此模型可用于计算此类大分子体系的电荷分布。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垂直堆垛异质结阵列构筑的实验方法,有望实现二维垂直异质结的宏量制备.该方法首先利用光刻技术形成Pt/Ti金属阵列的诱导作用,使用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二维WS2晶体阵列,然后用热剥离转移法将WS2晶体阵列整体转移到石墨烯连续膜上,形成垂直堆垛的WS2/石墨烯异质结阵列.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显示WS2晶体围绕金属点生...  相似文献   

19.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流体动力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宣布,他们成功地测出了迄今已知的原子间最长、作用力最弱的键. 据报道,研究人员先是让一束加压的超低温氦原子通过真空,形成一种两原子的"减光"分子.随后,科学家们又让这些"减光"分子通过极细的光栅,结果获得一个特殊的衍射图案.分析这个衍射图案后,他们计算出氦原子间的键的强度.测算结果发现,氦原子之间的键长达5.2纳米,能量约为一千万分之一电子伏,仅相当于氢原子间键强度的5000万分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 在化学的各前沿领域中,对分子反应动态学的研究是进展最快的方面之一,并已能进行探索不少的新课题。 分子束和激光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能在原子和分子的层次上细致地观察化学反应,推动了分子反应动态学的深入开展。 本文简要介绍了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发展过程及分子反应动态学的特点,分子束实验的作用,分子反应动态学能探索的新课题及我国用分子束研究分子反应动态学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