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技艺自由",职业教育的出现标志着技艺阶级争夺教育权的胜利.在西欧,行会制度及其职业伦理是职业教育孕育的土壤.在中国皇权专制制度与地主制经济模式中,行会组织具有官营性和宗族性特征.中国行会的职业伦理是皇权文化的一部分,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官本教育"和"宗亲教育",它与皇权专制统治与儒家宗族制文化传统在一种"闭循环系统"中不断调和、相得益彰.这种教育权利上的"弹性行为"造就了中国行会制度在生存上的顽固性,技艺阶级始终没有形成独立力量,其教育也必悄然地消融于皇权教育中.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客家宗族文化与宗族认同心理,是一个尚待开拓的领域。结合家谱、家训、族规,从客家宗教制度的形成与特色入手,分析传统的客家宗族文化与宗族认同心理,进而剖析这一认同心理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村落宗族文化伴随着村落和宗族的形成发展而形成发展。村落宗族文化何以长盛不衰?许多学者多从宏观的角度,从宗族文化或村落宗族文化与国家政治及经济制度的关系乃至宗族自身的凝聚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宏观研究当然无可厚非,但仅凭宏观的研究往往会忽略掉村落宗族文化长盛不衰的某些重要原因。而微观的探讨则能较具体和较周密地揭示村落宗族文化长盛不衰的各种因素。本文以金氏宗族村落文化为个案,从微观角度较深入剖析村落宗族文化的传承动力。  相似文献   

4.
宗族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也是民间崇尚的传统文化。捐资助学是宗族文化中宗族的一项重要活动,它在中国近代民办教育的发展史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江西近代宗族开办民办教育的状况入手,分析了其办学特点及其影响,为研究宗族文化及近代民办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史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皖南目连戏的文化内涵和演出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南目连戏是宗族祭祀性质的演出,与民间的巫傩祭仪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演出功能。  相似文献   

6.
作为封建宗族教育的总纲领,中国传统族规家训不仅对族内成员在立身、治家、敬业、处世等方面加以教育规范,而且以振兴宗族为最终目的使宗族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包括族塾教育、宗族家教、祭祖仪式等教育活动在内的教育复合体。聚焦中国传统族规家训对封建宗族教育进行分析,对于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封建宗族教育的总纲领,中国传统族规家训不仅对族内成员在立身、治家、敬业、处世等方面加以教育规范,而且以振兴宗族为最终目的使宗族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包括族塾教育、宗族家教、祭祖仪式等教育活动在内的教育复合体.聚焦中国传统族规家训对封建宗族教育进行分析,对于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徽州为皖南山区,又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理学之邦",宗族制度发展较完善。分析徽人建设美好家园的具体原因;阐明徽人在建设美好家园过程中所实施的修路搭桥、建亭修水利等具体活动;反思徽人建设家园的行为与当时徽州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及其对现今我们建设美好和谐社会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阐述农村轮会在传统宗族性视域下的模式、特点,分析农村轮会从传统宗族性迈向现代性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卷化"困境,得出农村金融改革中除了注重单维现代性方案的构建,也应对农村传统文化所形成的网络格局予以重视和吸收,形塑宗族的传统性和普世的现代性的"互以为力的双元体"。  相似文献   

10.
一方面,社会的高速发展使文化随之快速更新,间接导致现代文化对传统手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明显,进一步造成部分优秀非遗手工技艺传承困难。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工业生产水平也冲击着手工技艺,部分机械化生产代替了传统手工生产,一些优秀的手工技艺产品失去了原有的独特价值和内涵。面对这一现象,教育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应该及时发挥出对保护和传承非遗手工技艺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在中职教育课程中传承贵州非遗技艺枫香染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体系,促使学生成为传承非遗技艺的主力军,是改善传统非遗技艺现状的合理途径,并且是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古筝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古筝演奏技艺的发展不只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在原有技艺中融合现代元素,丰富了古筝的艺术文化,使得古筝演奏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从现代古筝的演奏技艺的特点出发,分析其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连戏被称为“戏曲活化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皖南地区的目连戏带有强烈的地方宗族色彩,具有浓厚的皖南地方特色。封建社会里,皖南目连戏因其对于宗族的特殊功能而被广为使用;当前,这古老戏曲却由于种种原因衰落了,人们不再使用它。但是,皖南目连戏因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而并没有失去使用价值,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保护和开发地区传统技艺是当代区域经济发展中普遍性战略任务。安徽皖南地区传统技艺蕴藏丰富,其开发具有置换实用功能的直接开发模式和潜在经济价值的间接开发模式,存在缺乏全面系统研究、部分传统技艺被过度开发问题。传统技艺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必须以生产性方式开发为主,以法律建设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探索适合地区特色与市场需求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传承和发展“非遗”壮锦技艺面临的问题,论述在民族地区中职学校传承和发展壮锦技艺的策略:搭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形成长效机制;聚焦壮锦传统技艺,校企组团培养后备人才;产教双向对接,打造壮锦文化品牌,促进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间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是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靠民间艺人个人创新开发出文化创意产品,则是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动力。粤东北兴宁市与连平县对客家花灯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开发实践,表明客家宗族文化复兴带动"响丁"民俗活动产生的"竞争性消费",使得客家花灯这一民间技艺呈现活态传承的趋势,各级政府主办的"花灯节"增强民间艺人开发花灯文化创意产品的意愿。田野调查案例表明民间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有效途径,是充分利用民间社团的力量开展传统的地方民俗活动,并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引导非遗传承人开发文创产品。  相似文献   

16.
囿于身体化的文化资本生物局限性且民间后继乏人的困境,职业院校是当下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与理想场域。饮食非遗技艺依托高职烹调专业,应形成"文化资源—课程文化资本—身体化文化资本—制度化文化资本—物质化文化资本"的生产性保护模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7,(11):79-86
传统民俗现代化调适是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重塑民族精神家园的必然选择。开平泮村灯会是珠三角传统民俗的重要代表之一,它通过对举办组织、花灯巡游内容两方面的现代化调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让调适效果固化,我们可以通过提升族群个体的文化自信心、提升族群内部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宗族架构的运作能力、保证宗族活动空间范围等措施来修复传统民俗与宗族的关系,逐步理顺传统民俗与政府的关系,协调传统民俗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实现民族文化与文化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契合。  相似文献   

18.
传统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因此对徽州宗族的研究一直深受学界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于徽州宗族的产生与发展态势、徽州族产与宗族业权、徽州族谱与家谱、徽州宗祠、徽州宗族的社会控制、徽州宗族教育、徽州宗族婚姻、徽州宗族文化等问题均予以较为详尽的考察、分析和探讨。回顾和总结当前的研究状况,有利于今后的研究在更高层面上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传统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民歌在历史的传承中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是对各地区各民族民间特色与风土人情的展现。皖南民歌最早起源于安徽地区,皖南民歌作为地域文化的象征,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点,在民族音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慢赶牛”音乐是皖南民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魅力,集皖南民歌特点于一体。“慢赶牛”的音乐文化特点突出,在新时期的文化交流背景下,加快皖南民歌的音乐传承与保护,确保民歌文化可以持续创新,推动民歌多种形式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现状为基础,从语言、饮食文化、传统文化艺术和理念等方面剖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的内涵,提出既要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又要兼顾多元文化的共存和融合,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建立一个丰富、多元、共同的文化认同内涵。同时,从手工技艺、美食技艺、文化艺术技艺、民俗技艺等四类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传统技艺传承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所面临的历史文化断层、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豪感,权威性和认可度,国际认同问题等方面的困境与挑战。传统技艺传承内在认同体系既是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知和承诺,也是对技艺创新和发展的信仰和追求。内在认同体系的过程包括认知阶段、认同阶段、强化阶段、融合阶段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递进关系是渐进的,都会对内在认同体系产生影响和塑造。粤港澳大湾区可从政策制定和落实、市场机制、教育培训、文化交流等方面着手,加强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以促进大湾区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