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和合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和丰厚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华和合文化关于生态、文化、外交和道德等方面的理念,并运用和合思维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对中华和合文化的传播,彰显了和合思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比较是张东荪文化思想的重心,他本人不但参与了五四东西文化论争,而且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反思和批判了这场论争。通过梳理张东荪五四后相关文化观点,考察他对五四东西文化比较的整体认知,旨在借助这一特殊历史人物的视角,窥见这场思潮的概貌。  相似文献   

3.
胡适与近代思想史上的其他人物一样,无法避开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冲突。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怎样对待西方文化?这是胡适毕生关注的问题。在此,本文拟以五四前后的文化论争为范围,试述和评介胡适的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近代中国文化已进入价值层次的文化变迁。其间,风华正茂的胡适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9,(5):102-10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新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文明间共处与交往提供重要的价值指引。它的思想基础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内核以及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与拓新,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理念。教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力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师德建设提出新的时代课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应从顶层制度设计、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和增强教师国际素养等方面突显教师师德建设的主体性、共同体意识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构建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边疆地区则在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周边地区出现新变化、新挑战,中国与周边国家迫切需要加强合作、加快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步伐,而中国边疆地区则需要创新治理、加快发展,以夯实其安全、经济、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它怀着对世界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以中国智慧和实践经验为人类社会文明的未来走向贡献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人类情怀和担当精神。青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力军,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育青年的多元文明观、全球治理观、国际秩序观、新发展观,展现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同志及其他共产党人在把握世界大势发展规律和汲取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领域展现了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理论传承性和当代实践性,彰显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处理国际外交事务的全新视角,主要包括五个层面。构建政治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条件;构建安全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构建经济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途径;构建文化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固纽带;构建生态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种种误读以及冷战思维、文化霸权、文明冲突论的甚嚣尘上,从目的论、动力论和方法论全面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建构尤为重要.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建构实现目标的思考中,需要明确理念的厚植创新、形象的科学认知和文明的和谐共生的结果导向;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建构现实挑战的分析中,需要注意跨文化实践中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单元涉及当今世界的特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世界多极化、时代的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知识。通过学习该单元这些知识,同学们要培养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关注全球性问题,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国际社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实践,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后疫情时代,理应用好抗疫生动教材,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先,讲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要求,即人类共同的义利观、科学的民族观和理性爱国主义、普遍的社会正义观、多元文化共存的文明观及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观。其次,讲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内容,塑造青年类本质意识、全球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和创新意识。最后,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育的实然之术,以"疫"为题,利用网络媒体,构建平等话语,促进青年学习并内化五大价值理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发挥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阶级性话语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性话语,从"落后就要挨打"的丛林法则到命运共同的新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品质.从解决全球治理的现实问题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当代世界的认知相结合,回应了时代难题,推动了理论创新,并赋予中国气派,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述.  相似文献   

13.
杜亚泉是 2 0世纪初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他的文化主张明显区别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派 ,也有别于纯粹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在五四时期思想界可谓独树一帜。其思想体系斑驳繁复 ,芜菁并存 ,虽不乏深具学理性的文化思考 ,但又带有顽固保守色彩。其文化主张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文化调和论” ,在五四前后曾引起广泛关注 ,并对后辈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评析其文化调和论中合理与谬误的成分 :一、其文化调和论的哲学方法论基础———“接续主义” ;二、他对中西文化性质及各自优劣的比较 ;三、他的文化调和论主张和他对中国文化出路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杨明斋是中共建党时期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五四新文化时期,他积极投身于中西文化论争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研究中国问题,深刻剖析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科学阐明了他的中西文化观,并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思想。杨明斋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主张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五四运动以后的文化走向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戴良燕 《教书育人》2023,(36):78-8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越来越成为全球广泛共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进行国际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理应将这一理念纳入课堂教育。本文试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出发,分析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使命,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形势与政策”课重要落脚点的理由,提出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成果进教材、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紧跟形势适当补充最新教学内容、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等路径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教学课堂,以期为大学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胡适与梅光迪交往的史料梳理,探讨与新文化阵营论争中"学衡"派产生的历史渊源.旨意是还原一些历史真相,并说明,这场论争在胡适看来其实早已开始并结束.这场论争从一定程度说,是在全球语境中,在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一代知识分子对文化建设与发展不同观念和价值追求的体现,只是"学衡"派的文化理想最终并没有构成现代文化实践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从世界历史形成的现实基础、内驱动力以及价值旨归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世界历史理论。在21世纪,基于全球形势,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在世界历史理论中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层面的论述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不仅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从国际合作主体责任范围、实现路径、理论本质和价值目标四个方面推动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发展,为人类未来的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对推动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而得到的理论成果。这篇文章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中国传统的"命运"观与辩证唯物主义是相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但充满变数,需要进一步融合中国优秀传统与马克思主义以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提出加强宣传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信念,树立华夏命运共同体、亚欧非命运共同体等观念,进一步加强国际经贸合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发展现状及国际局势,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为构建国际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对人类共同价值赋予新内涵,同时也为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既要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关照的生态教育,也要开展人与人间的责任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真善美的道德信念。通过把握四个平衡——平衡民族精神与世界精神、平衡个体价值与共同体价值、平衡自然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及平衡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全面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学校德育之间的联系,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离不开世界格局的挑战、传统文化的崛起、现代创新的需求等要素的影响,而多元文明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前提,平等包容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础,合作共赢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动力。在实践过程中,应以时代意蕴为契机推动价值认同,以马克思理论为依据推动平等对话,以文明发展为抓手推动互信互认,并进一步整合资源、求同存异、创新发展,充分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效率、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效能、开拓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