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章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2003—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及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2003—2021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强,研究关键词主要包括数字化、非遗、保护、传承等。文章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内容与主题逐渐丰富多样;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关系不甚密切;同时,随着研究方向的多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仍是未来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2.
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以中国知网相关客家文化遗产研究期刊论文为数据源,利用文献计量法、可视化分析法及内容分析法,对于该领域进行研究脉络、热点及趋势分析。研究发现:该领域高质量文献较少,核心研究作者集群尚未出现,赣闽粤三省高校是该领域研究的中坚力量,但机构、作者之间合作网络稀疏,缺乏跨域跨界合作;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及深入三个阶段,客家土楼、客家山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赣南客家是研究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乡村振兴是客家文化遗产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文化圈理论为逻辑起点,在对丝绸之路甘肃段文化圈类型梳理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甘肃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分类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非遗名录中"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民俗"4大类中的部分项目内容;根据已有的相关文献,结合该区域沿线历史、文化、地域等特征,将其分为12个类别.并提出了编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设立专门的体育非遗保护职能管理机构、创新沿线体育非遗要素的生产性活态保护思路、建立体育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保护的多元途径.  相似文献   

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娱乐性、教育性、文化性、运动性,将其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提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生长力,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区域内体育课程体系,传承“非遗”文化、创新多元教学方式,缩短“非遗”文化与学生的距离、提供充足的物力保障,确保“非遗”文化教育体系构建,从而实现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体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16,(2):10-13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了非遗保护的途径。从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呈现、数字化传承和数字化传播四个方面探讨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泥鼓舞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丰富与创新了非遗的保护方式和传播路径,促进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泥鼓舞的有效保护与传播。  相似文献   

6.
研究发现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半壁江山,从健康中国的视角论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表达,用新时代的时代要求作底色阐述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运用,旨在阐明多彩的武术非遗活动,体现活态传承智慧的活力,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中的想象力和前进的信念提供根本指引.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知网的262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我国幼儿体育课程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该领域发文量逐渐上升,但还未形成核心的研究机构与作者群;其热点领域包括幼儿体育课程开展的现状研究、儿童视角下幼儿体育课程研究、园本体育课程研究、幼儿体育课程游戏化研究、幼儿体育课程与其他领域的融合研究;依据时区图谱的呈现情况,将该领域的文献分为三个时间段:初创期、发展期、创新期;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幼儿体育课程的本土化发展、幼儿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幼儿体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来丰富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运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对全国知网数据库2008—2017年收录的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3260篇核心文献数据进行科学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力图揭示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进程。研究表明: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年发文数量呈波浪式前进;核心科研机构由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等构成,核心科研者以张力为、季浏、王斌等为代表,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各科研共同体成为运动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提升各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研究对象不断扩展,研究热点时区呈现探索反思、拓展创新两个阶段,研究内容为心理训练、技能学习、社会适应、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活动、锻炼康复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检索出的520篇羌区教育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使用内容、共词分析方法,以CiteSpaceⅤ可视化软件为分析工具,对国内羌区教育研究开展可视化知识图谱探索。国内羌区教育研究呈现以下特点:自2008年以后论文发文量在总体上呈增长之势,产生了该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者与机构,研究热点聚焦在“民族教育”“文化传承”“羌族舞蹈”“学校教育”“教育扶贫”等方面,研究前沿与“精准扶贫”“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基于此,对未来羌区教育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事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对乡村振兴的助推机理,从完善非遗活态传承的利益网络治理、注重非遗活态传承的物质载体建设、积极探索非遗活态传承创新模式以及加强非遗活态传承制度与保障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采用信息计量软件对中国知网中高职体育教学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分析,以可视化图谱的形式来展示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研究的主题热点及其交叉联系,发现高职体育教学研究系统而全面,涉及到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素质教育、高职体育教师、女生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非遗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基本的“活态固化”保护性手段;非遗档案的“固态活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基本要求.通过非遗档案实体的传统服务、流动展示、主题展览和学术推进,通过非遗档案内涵的物化创意、实景再现、技术融合和旅游活化,就能实现非遗档案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双重发展目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3.
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加强完善非遗的法律法规建设,做到依法保护;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建立非遗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基于传承非遗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的现代科技手段广泛真实地传承非遗。  相似文献   

1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族群认同,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外在表达。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从文化变迁、主位客位、文化功能三大宏观视角,以及组织功能、经济结构、现代文化、生活方式、人口结构5个微观角度出发,对川东体育非遗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审视,立足于制度解构、内容整合和文化再生产三维度,提出川东体育非遗传承的框架:重视多行为主体参与,建立健全体育非遗动态进入与退出机制;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营造以体育非遗为核心的文化生态;形成体育非遗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高职体育研究的现状,梳理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发展脉络,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技术对CNKI-CAJD(1997-2014)收录的有关高职体育研究的2302条文献记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高职体育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呈上升发展态势,高职体育研究呈现学科性和职业性属性特点,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演化具有时期发展演化特征,该领域作者和机构的研究团队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16.
在学校开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对这一问题理论层面的研究重在探寻学校少数民族“非遗”教育的理论基础、法律和政策、价值与作用;在实践层面主要围绕学校“非遗”教育的理念与目标、专业与课程、教育教学方式、评价机制、师资队伍与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呈现多元化的理论视角以及地域性、交叉性特征,但优秀研究成果缺乏有效推广,实践研究缺乏一定的持续性.以多学科交融的视角构建“非遗”学校教育的理论基础,提升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有效指导是这一领域研究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文化身份认同为视角,以甘肃省岷县巴当舞传承主体为对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身份的认同与传承主体的构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和"完整性"中必须厘清政府、地方、社区和传承之间的关系,在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三者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升个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的意识;赋予地方社区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采用主袭方式传承与"活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有利于增强群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文化身份的认同,有益于培养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民文化意识",进一步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8.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有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当论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时,大多是从各级政府、学术界等视角,而对创造、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即公民的研究却甚少.笔者试从一般公民视角来探究其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以大别山区为个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能够扩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促进传统文化发展;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当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中数字弱势群体居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传播技术融合度较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内在价值体现不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忽视受众群体差异等现实困境。应着力提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数字化技术运用能力,切实提高数字化传播技术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程度,重点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内在价值提升,积极拓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准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体育旅游的内涵进行了科学界定,进而分析了贵州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优势,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贵州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贵州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