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创造能力就是欣赏者面对欣赏对象,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记忆,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和愿望,通过联想和想像,给作品的形象加以补充,使艺术形象更臻丰富,并且使他们活起来的能力。文学欣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的精神活动。没有欣赏者的能动再创造,艺术形像的许多特征就显示不出来,作家寄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就不可能被认识和掌握。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文学形象进行感受、想像、体验和品味,培养对文学形象的再创造能力,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呢?下面谈谈《荷花淀》中水生…  相似文献   

2.
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是用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综观中外艺术宝库里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艺术形象还具有审美意义,它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闪耀着艺术创造的光辉,能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和对生活的思考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正>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是用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综观中外艺术宝库里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艺术形象还具有审美意义,它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闪耀着艺术创造的光辉,能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和对生活的思考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文学欣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在欣赏过程中,欣赏主体对欣赏对象不是被动地接受,也不是机械地再现,而是能动地“再创造”。读者阅读作品时,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包括审美经验),知识积累,并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对作品的艺术形象积极地感受、体验和思索,同时又加以补充、丰富和发展。因此,欣赏活动是欣赏者调动各种心理功能对欣赏对象的再度“加工”和“改造”。凡艺术欣赏都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没有“再创造”就谈不上真正的艺术欣赏。可  相似文献   

5.
语言学中的语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艺术欣赏中,过多的语境反而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欣赏者需要将艺术形象和自身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感受、领悟,进而注入自己富有个性的想象,对艺术形象展开"再创造",从而丰富艺术形象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陈相伟 《教育探索》2006,1(3):63-65
任何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既离不开主体的审美创造,又离不开欣赏者(接受主体)的审美接受。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经由审美接受的过程才能最终体现出来。艺术的审美接受是一种接受主体精神上、情感上的认同和欣赏过程。艺术的审美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作品,二是接受主体(欣赏者)。艺术的审美接受中投入了接受主体的全部心理因素且这一过程是一种情理交融的体验过程,内含多种心理现象。艺术作品包含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三个层次:与这三个层次相关的则是接受过程中主体的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中外艺术史上的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百看不厌、耐人寻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不断地激发起观赏者对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兴趣.进而对作品或其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意义进行“再评价”。在艺术鉴赏中.鉴赏者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  相似文献   

8.
音乐实践包括创作、表演、欣赏三大环节。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主动寻求和创造符合自己审美意愿的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从乐谱变为生动的音响,必须通过演唱、演奏者的表演活动。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融汇了表演者的心血和对音乐的再创造,即音乐的“二度创造”。因此音乐表演也是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活动。音乐欣赏是欣赏者(主体)与被欣赏的音乐作品(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欣赏者不断将自身的情感和想象等投入到音乐作品中,把音乐作品这个外在的审美客体,变为欣赏者主体的审美感受。因此,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活动也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画论中的"空白"以中国古典哲学为基础,在"虚"与"实"的相融相生中,展现着文学艺术悠远而深厚的意境美,作为审美主体的创造者来说,恰到好处地进行"留白"是增强艺术作品感染力的关键,由此欣赏者才能在这足够的想象空间中进行再创造,感悟与体味作品空灵的意蕴,没有虚空就没有意境,审美主客体精神的契合,在"空白"这一艺术形式的感召下产生了无尽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欣赏中,欣赏主体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艺术感受力、艺术推想力、生活阅历以及相应的知识文化积累。①其中,艺术感受力主要体现在欣赏者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艺术推想力则要求欣赏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转换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并予以补充、丰富和发展;更进一步的,欣赏者需要经由自我头脑中重建的比较完整的艺术形象或意境,去推测创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写作意图,与之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画论中的"空白"以中国古典哲学为基础,在"虚"与"实"的相融相生中,展现着文学艺术悠远而深厚的意境美,作为审美主体的创造者来说,恰到好处地进行"留白"是增强艺术作品感染力的关键,由此欣赏者才能在这足够的想象空间中进行再创造,感悟与体味作品空灵的意蕴,没有虚空就没有意境,审美主客体精神的契合,在"空白"这一艺术形式的感召下产生了无尽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2.
欣赏意象,是欣赏主体在欣赏活动中对艺术形象再创造的产物,与艺术形象相比,意象已是艺术的客观因素与审美主体的主观因素的有机整合,具有新的质的规定性。艺术形象与欣赏意象在形、质、用等方面的区别,是造成艺术有限与无限、确定与不确定、效应个性差别等现象的重要原因。一些艺术评论中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进行理论上的辨异。  相似文献   

13.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更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叫布白艺术,例如中国画,追求“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意境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透露出一种朦胧美。断臂的维纳斯为什么美?美在留给欣赏者想像的余地,再创造的空间,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审美空间!欣赏者可以把自己的理解、情感、美学追求等全部融注进去。语文教学中也可以给学生一点留白,任其自由想像、发挥,学生就会像放飞的小鸟一般快乐,如翱翔的雄鹰那般自信!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规定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注…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艺术欣赏中通过好的艺术作品净化人的心灵;培养感受艺术美的观察能力;提高欣赏者的艺术文化修养;培养艺术欣赏的再创造能力,以期把我们的青年学生真正培养为审美能力强的新时代的后备军。  相似文献   

15.
葛拥军 《广西教育》2012,(26):96-96
美术欣赏是欣赏者根据自身的生活阅历、主观意识,对美术作品艺术形象进行心理感知,而产生审美意象的认识过程。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陶冶艺术情操,提高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然而,不少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导致美术欣赏课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音乐欣赏既要注重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素质的培养。通过艺术想象形成艺术形象是音乐欣赏活动中进入审美高潮的重要标志。因此,课堂上要注重培养欣赏者的艺术想象力,引导他们大胆自由地发挥听觉想象和视觉想象,成为一名有创新意识的人。  相似文献   

17.
一、审美发展中的群体意识与个体精神人类艺术史的漫长过程,铸造了人类自身相对的审美发展体系,艺术创造者本身缔造了促使艺术消长的审美欣赏者.艺术发展的种种繁荣颓衰的成因,可以到艺术审美发展史中寻找,审美欣赏的冷热程度牢牢地钳制着艺术的发展变化.在审美欣赏中占有举足轻重位置的群体意识与个体精神,是审美发展神秘难测,繁复变化的主要动力,是审美发展内在规律的最重要因素.它们的出现与变化形成了审美发展的基本趋势与  相似文献   

18.
音乐创作是一项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作曲家是运用特定的音乐语言来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而这种表达因为音乐自身的特质而不如文学及其它艺术门类那样清晰,在面对不同的欣赏者时,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就远比作曲家寄予作品之中的丰富得多。音乐欣赏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音乐欣赏的终极目的是获得审美享受,音乐欣赏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19.
郑丽贤 《考试周刊》2014,(84):39-39
<正>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出相应的空白。比如画画,画画需要留白。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叶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给欣赏者提供了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思考、补充发挥,让欣赏者和作者共同完成了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给人以想象余地。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作画是如此,文学更宜如此。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的欣赏与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设《中国画鉴赏》,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艺术强调创造和表现。艺术欣赏不是单纯的接收,而是结合欣赏者的生活经验、情绪记忆、审美要求及欣赏者习惯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也可称之为艺术再创造。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呢,教师的任务就是起“导游”的作用。正如美学大师王朝闻说的:“当‘导游’就是要尊重游人发现美的兴趣、能力和灵感的个性,而不是以行家里手自居,包办代替地指点江山,造成阻障游人探寻美的自由和对美的兴趣与发现。”在教学中,对作品的评论和欣赏常常会出现“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