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邓丽娜 《科技风》2013,(15):202
要设计制作一个电子商务网站,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子商务?其次电子商务有哪些分类及模式,再次是了解电子商务具备什么样的功能和特性?最后要知道怎样开展电子商务?  相似文献   

2.
从2005年4月1日开始,《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在当今的中国电子商务大环境下,它的实施无疑对我国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众多同网络、电子有关的行业产生重大的影响。网络商务人士期待长久的电子商务的春天是否能够到来?电子签名法对电子商务发展有那些促进作用?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3.
牟有静 《情报科学》2001,19(4):403-404
本文从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 ,以及电子商务的概念 ,探讨了电子商务与相关技术、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电子商务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其是建立在强大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上的一种新的商务运作平台,目前在我国,电子商务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成为了新形势下的现代商业运营模式。现本文主要来谈一谈电子商务在电力物资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文章从电子商务在电力物资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开始入手,详细探讨了电力物资管理与电子商务之间的关联与发展。指出了在信息化时代发展中,电子商务在电力物资管理工作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牟有静 《情报科学》2001,19(4):403-404,407
本文从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概念,探讨了电子商务与相关技术,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借鉴国际经验发展中国的电子商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电子商务代表未来贸易发展方向,成为世界经济新增长点。但是,电子商务在中国发展最重要的是实现与中国传统经济,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结合,这是中国未来经济生存的基础。确定了中国传统经济通过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之后,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在现阶段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上怎样具体发展电子商务呢?  相似文献   

7.
苗娜 《科技风》2023,(2):75-77
数字经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推动着互联网技术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调整,电子商务行业也迎来新的模式和发展。在“三教”改革的背景下,为推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教育体系如何改革?如何从教师、教材、教学这三个方面提高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是数字经济时代电子商务专业在高职教育改革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阮星星 《大众科技》2013,(9):122-123
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和发展,电子商务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着“足不出户,购遍天下”的乐趣。各地高职院校纷纷组建电子商务专业,进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环节的学科,但是该专业的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针对这一现象,对高职电子商务教学进行改革,期待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电子商务是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可以肯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现在处于起步阶段,或者说是起步阶段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不发达,法制不健全,一蹴而就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要采取慎重态度,探索前进。电子商务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当前首先要启动需求。B to B是否可以作为切入点?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好处也是毋庸置疑的,例  相似文献   

10.
刘成 《中国科技信息》2009,(14):260-260,262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复合性学科,本文从电子商务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电子商务实训三层结构体系与提高电子商务实训教学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提出将近20年过去了,现在我们对于地球系统科学有了什么样的理解?地球系统科学有没有比较明确的学术或学科框架?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机会和挑战?这是本文想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构建基于用户动态画像的学术新媒体信息精准推荐模型是满足学术新媒体用户对学术信息 资源精准化、个性化与专业化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学术信息流转效率以及价值增值的有效途径。【方法/过程】在 探究学术新媒体信息流转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术新媒体用户需求与分层画像,重构学术新媒体用户画像 步骤,构建基于用户动态画像的学术新媒体信息精准推荐模型。【结果/结论】基于用户动态画像的学术新媒体信息 精准推荐模型能够实现学术信息资源与用户的精准对接,提升用户忠诚度,更好地服务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活动。 【创新/局限】从理论框架角度分析与构建学术新媒体信息推荐模型,后续将重点研究模型的技术实现与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李宇佳  胡漠 《情报科学》2022,40(3):33-39
【目的/意义】学术新媒体的产生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了学术资源流转和共享的新途径。为保障学术新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探析学术新媒体信息生态链多元主体协同价值共创模式不可或缺。【方法/过程】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结合学术新媒体知识产生的流程,析出了学术新媒体信息生态链多元主体协同价值共创的构成要素,并探析其协同价值共创模式及该模式的驱动路径。【结果/结论】学术新媒体信息生态链多元主体协同价值共创模式包含协同价值共创主体、协同价值共创客体、协同价值共创环境、协同价值共创技术四个主要方面,并提出了协同转化、结构优化、风险规避、技术共享四种驱动路径。【创新/局限】分析了多元主体协同的整体框架,对多元主体内部如何通过协同及实现价值共创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开放存取对学术交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希波 《现代情报》2009,29(10):29-32
传统学术交流系统由科研人员、出版商、图书馆、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放存取作为新的学术交流理念,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对传统学术交流系统各组成部分产生了各种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促使学术交流系统向以学术为主导的方向发展,促进了科学信息交流与利用。  相似文献   

15.
以Web of Science和CNKI核心期刊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方法,从时间趋势、国家、机构、作者、学科和期刊等角度全景分析国际国内学术道德的研究态势.通过高频关键词及其共现聚类分析,揭示出当前研究热点包括学术规范制定和学术伦理研究、出版学术道德和学术期刊责任研究、学术不端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高校学术...  相似文献   

16.
学术研究的博弈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子亮 《科研管理》2005,26(1):135-138,59
博弈论是研究理性决策者之间冲突与合作的理论 ,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本文试图运用该理论对学术研究问题进行分析 ,为开创学术研究的新局面、提高研究水平和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综述目前学术迹在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方法/过程]从学术迹的概述、学术迹的相关指标、学术迹的应用与学术迹的缺陷及改进这4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学术迹作为新的指标体系在各学术主、客体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作用。[结果/结论]学术迹这一指标存在忽略论文合作现象、时效性差、评价不全面的缺陷,今后应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王方 《现代情报》2015,35(12):143-147
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将新技术融入教学。学术图书馆作为信息的发现、提供、管理机构,为了满足这不断增长的技术需求将重新建立新的部门、新的岗位。据美国陆军实验室的研究发现,美国和加拿大的113所大学超过一半的图书馆员招聘信息是新创建或重新定义的新角色。本文通过对2015年7~9月美国专门针对学术图书馆员的招聘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和分析,总结了美国学术图书馆员的职责趋势,对适应这一趋势需要的技能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美国学术图书馆员的新角色。  相似文献   

19.
In contemporary times, two primary motivations have driven academics to attempt to form new intellectual disciplines. The first motivation is intrinsic to the subject matter at issue: Either old disciplinary questions need to be examined in new ways (as in the creation of sociolinguistics out of linguistics and sociology) or the field itself is novel (for example, computer science). The second motivation is more political: Unlike “areas of inquiry,” “fields of study,” or “tools of research,” new disciplines (e.g., cognitive science) often command significant academic real estate and sizable budgets. This essay considers several case studies in which potential academic disciplines have emerged—or failed to do so.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in their attempts to determine what formal status they wish their research to hold, Internet scholars must carefully differentiate between the nature of their intellectual enterprise and legitimate professional desire for academic turf.  相似文献   

20.
We provid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academic engagement from 2011 onwards, which was the cut-off year of a previous review article published in Research Policy. Academic engagement refers to knowledge-related interactions of academic scientists with external organisations. It includes activities such as collaborative research with industry, contract research, consulting and informal ties. We consolidate what is known about the individual, organis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antecedents of academic engagement,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research, commercialisation, and society at larg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academic engagement include being scientifically productive, senior, male, locally trained, and commercially experienced. Academic engagement is also socially conditioned by peer effects and 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consequences, academic engagement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academics’ subsequent scientific productivity. We propose new areas of investigation where evidence remains inconclusive, including individual life cycle effects, the role of organisational contexts and incentives,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s, and the impact of academic engagement on the quality of subsequent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educational, commercial and society-wide impa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