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庸,本名查良镛,以其笔名“金庸”行世。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为《明报》写社论,一支是写武侠小说。金庸的《明报》成功,除了它的武侠小说、新闻报道等因素外,也离不开金庸以他本名查良镛发表的社论。金庸写了30多年的社论,当时,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不仅香港人会习惯性地想到看看《明报》社论怎么说,海峡两岸的政要也非常重视他的社论,国际上对《明报》“路易—查”(笔者注:金庸的英文名)的评论也非常看重。他的社论为知识分子所欢迎,有些人买《明报》就是为读他的社论。笔者认为,金庸的社论,在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进…  相似文献   

2.
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的本名也许没有他的笔名更为人所知。他的笔名由来也是许多人知道的:1955年,金庸因友人介绍开始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动笔之前,他从未想过要使用笔名。小说在《新晚报》连载时,主编希望他选一个具有“侠士味”的笔名发表。几乎是不假思索,金庸将他的本名查良镛的镛字拆开,于是如雷贯耳的笔名“金庸”便由此产生。此外,金庸还有“姚馥兰”、“林欢”等笔名。姚馥兰由英文。您的朋友”(Your Friend)读音而来。当时香港报纸副刊相当男性化,金庸就以一个女性化名字写影评,冲谈一下男性的阳刚气。“林欢”的笔名也是金庸写评论用的。  相似文献   

3.
去年第七期《名人传记》刊登的《金庸二三事》,有一段关于金庸作报纸“老总”时面对骂声微笑以待的故事,颇有意味。 金庸在他创办的《明报》上给有实力的作者开专栏,使一些作者成为作家,出了名。《明报》的稿酬虽低,却趋之者众。但也有不满意的,有个作家(亦舒)要求金庸加稿费,金庸不加,这个作家就在专栏里撰文骂他。金庸看了笑笑说: “骂可以骂,稿照样登,稿费照样一点不加。”据称,金庸对闭口不提加稿费的,到年底反而会加一点,这是金庸性格好强的表现。但不管怎样,金庸对骂他的作家的文章照登,专栏照开,这不能不说是他大度能容、胸怀宽广。试想,如果金老板鸡肠小肚(他不需和任何人商量),从此炒了那个作家的鱿鱼——枪毙了他的文章,砍掉了他的专栏,那么,枪  相似文献   

4.
“久封吴王剑,今执孔子鞭”。1999年3月底,著名武侠小说家、报人、学者、社会活动家金庸,走马上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一职。此番在浙大近两个月里,他会老友,看亲戚,多次与师生座谈、讲学,他的言行成了浙大校园里最热门的话题。不久前,当他悄然暂别西子湖时,师生们的惜别之情溢于言表,纷纷企盼“金大侠”早日再回“西子湖”。金庸成了校园的“秘密”人物 金庸出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一职的消息,是人大代表、浙大校长潘云鹤在今年2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向新华社记者披露的。在浙大为金庸举行受聘仪式  相似文献   

5.
作为报人的查良镛一定比作为武侠小说作家的金庸名气小,知道查良镛与金庸是一个人的就更少了,但是细心的人还是可以发现“金庸”二字原来就是“镛”字一分为二.他的武侠小说风靡大陆、港台及海外华人地区,说他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华语作家之一,是一点也不夸张的.然而他自己在一次演讲中却说,他写小说仅仅是“附属于新闻工作的副业”,他解释说,写第一部小说时,在《新晚报》当编辑的他,是为了副刊的需要而写,后来的小说则是为了《明报》的需要而写.  相似文献   

6.
书业内外     
对金庸小说截然对立的评价 据《今晚报》报道,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袁良骏指责金庸和琼瑶为当前文学“低俗化”潮流的代表。他说,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是一种“陈腐、落后的文学形式”,早已遭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荡涤。它的打打杀杀,恩恩怨怨,胡编乱造;它的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拖沓冗长,陈词滥调,都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符合健康优美的文学作品的起码条件。 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则指出,金庸是一个自觉追求思想性的武侠小说家,这一点正是金庸与旧武侠小说截然不同的地方。在艺术上,他第一个以开放态度来  相似文献   

7.
随着香港回归 ,港、台电视剧对内地观众形成了新一轮的冲击。其表现就是 ,以香港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神雕侠侣》、《鹿鼎记》等在内地播出之后 ,收视率居高不下。金庸的小说在内地也成了抢手货。在香港剧火爆大路之时 ,台湾剧也不甘寂寞。琼瑶次次在言情剧上发威 ,连续拍摄了《还珠格格》上、下两部共60余集电视剧 ,播出之后 ,小燕子成了街谈巷议、妇孺皆知的人物。不仅如此 ,该剧的播出还产生了两个不同凡响的后果 :一是该剧在内地炒到了几十万元一集的天价。另一是播出该剧的电视台在剧中放肆地插播广告…  相似文献   

8.
一粟 《出版参考》2007,(10):53-53
柏杨欲与金庸比邻 日前金庸赴台北参加台湾政治大学80周年校庆,借此机会.他拜访了作家柏杨。两位是多年笔友.聊起天来妙趣横生。金庸赞柏杨家的风景好.柏杨马上回答:“我想出租它,要收钱呢!”他又要金庸把隔壁的房子买下来.两人做邻居。听到金庸来访.柏杨的左邻右舍都来串门.索要签名。金庸掏出笔时,柏杨立即提醒:“不要随便签名.他们要拿到银行去提钱的。”相较于金庸的沉稳,柏杨像个老顽童。[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金庸的武侠小说就风靡我国港台、东南亚。他的文学作品更是翻拍成电影、电视剧。近年来.内地也掀起“金庸”热。使得韦小宝、杨过、小龙女、令狐冲、黄蓉、郭靖等也成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津津乐道的偶像,可以说金庸的小说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消失。反而生命力却越来越旺盛.读者群也越来越庞大。  相似文献   

10.
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长文《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从不同侧面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的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均有影响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人物,尤其是金庸,在王朔“出招”后,这位写武侠小说的高手将如何“接招”,如何“应招”,更成为读者议论的话题。 我是11月2日中午才获知王朔“骂”金庸的信息的。当…  相似文献   

11.
1999年11月卫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长文《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从不同侧面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的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文坛上有影响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人物,尤其是金庸,在王朔“出招”后,这位写武侠小说的高手将如何“接招”,如何“应招”,更成为读者议论的话题。 我是11月2日中午才获知王朔“骂”金庸的信息的。当时的第一个反…  相似文献   

12.
荧屏奇观     
这些年常有“热点”流行。即如荧屏,近期的清宫戏、武打片就很热,或者说火爆异常,尤其是金庸的《天龙八部》.据说在上星的33家卫视中.就有18家争播此剧,一时蔚为大观,把观众都“看乱了’”(报刊语)金庸的观众向来数量可观,而《天龙八部》又号称是他的“里程碑”作品,观众自然更加踊跃现在多家先后播放,既可倒过去重看.也可以跳跃着先看结果,正所谓颠来倒去,各遂其愿,让金庸速们大过了一把金庸瘾但不看金庸的人,这时的感觉可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过瘾的快感,只有反复搜寻的苦恼和怨尤。这么多频道,怎么就找不到自己想看…  相似文献   

13.
蔡澜其人     
他的头衔很多——电影制片人、电影监制、美食家、专栏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商人;他通晓多国语言;他是新加坡华侨,却与黄藩、倪匡、金庸一起被称“香港四才子”。他就是蔡澜。其好友金庸这么说他:“蔡澜见识广博,琴棋书画、酒色财气、吃喝嫖赌、文学电影,什么都懂。于电影、诗词、书法、金石、饮食之道,更可说是第一流的通达。”倪匡也赞他:“虽魏晋风流,犹有不及。”  相似文献   

14.
新闻榜     
金庸:请辞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在“华山论剑”、修改小说结尾之后,金庸近日因请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再次成为焦点,其引起的关注程度,年前他接受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及博士生导师聘用时所引起的那场争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证实了金庸的辞职请求,但目前,校方对其请求尚在考虑之中。金庸刚任院长时就强烈质疑过此事的一些学者表示,年的错位终于结束了,而金庸有意收回院长这张名片,对陷入名人效应怪圈的高校,有醒脑的作用。不过,当事人双方目前对这些争议尚无任何表态。插图\袁化冰榜 眼探 花:平民巨贪夫妇获刑被舆论称为“1995年国内最大的贪污…  相似文献   

15.
业界动向     
武侠小说名家金庸即将“重出江湖”,这次他要写的不是武侠小说,而是一部贯穿古今的《中国通史》。 金庸表示,他最近几年将投注心力写一部从中华民族起源直至近代的《中国通史》,采用一篇一个专题的体裁方式,或写人或写事。他认为这部通史一定要有自己的创见,文字方面也要浅显易读些。 金庸除决定写史书外,还带给读者另一份礼物,这就是他修改三次的  相似文献   

16.
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钱钟书在钱钟书的一篇《读伊索寓言》的文章中,我看到这一句话。我想,其中的“大作家”不仅仅代表作家,还代表着更多的人。但钱老或许没有想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就算你没死,照样有人靠你生活。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发表了多篇优秀的小说。由于名气大,于是一些人租一间破房子,扯上几张旧桌椅,找几本破书就成立了一个“金庸文学研究会”,四处招收会员,自然免不了交“会费”。再涂上几篇文字,凑到一张纸上,拿去复印,这样,一个“金庸文学报社”又成立了。或许有人说,武侠小说是…  相似文献   

17.
“金庸小说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5月16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召开。来自世界各地40多名代表出席盛会共同阐释金庸小说“这一复盖全球的文学现象之谜”,会议的主题是金庸小说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主办人在会议发言中指出,金庸武侠小说风靡全球华人读者,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中国文学向来以严肃文学和纯文学为主,武侠小说被视为大众文学或通俗文学。但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过了“雅和俗”的界线。因此,这次讨论会,  相似文献   

18.
4月3日,浙江大学举行百年校庆,特邀嘉宾金庸端坐主席台前排。会后,蜂拥而至的大学生纷纷要求他签名、合影。4月4日,浙江大学金庸人文基金研究会成立,为了一睹这位香港名人的风采,影视厅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面对炽烈的金庸热,记者的思绪却飘到了一个冷冷的角落:金庸的知名,仅仅因为他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吗?  相似文献   

19.
赵弢 《新闻爱好者》2006,(2S):39-40
金庸,本名查良镛,以其笔名“金庸”行世。 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为《明报》写社论,一支是写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20.
陆高峰 《今传媒》2004,(2):38-38
据3月31媒体报道,近日杨子荣的养子杨克武以新编《林海雪原》丑化英雄人物杨子荣的形象为由,已正式委托律师致函该片制片方,望求他们向杨子荣家乡人民赔礼道歉,并向从亲属赔偿精神损失费,否则将以“侵犯杨子荣名誉权”为由正式向法院提起诉讼。据杨克武介绍,他看了该剧后“大动肝火”,因为剧中杨子荣的部队“简直就像个土匪窝”,“他手下的战士更是连座山雕都不如”。杨子荣的战友也觉得“这个《林海雪原》离杨子荣太远了,根本没法看”,杨子荣家乡的父老乡亲更是认为该剧“是在篡改历史”。(见《现代快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