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师要注意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想象,逐步提高对空间与图形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关系的感知能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是将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的过程,要重视初次展开正方体的教学过程,边操作边想象,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相关的数学技能,更需要发展其数学理念.对于其空间理念,则大多是从学生的实践中探究,这也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通过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想象,引导他们结合现象分析背后的原理,以便深入理解数学内涵.要想实践操作有价值,就必须在实践前明确目标,实践中引导想象,实践后交流内化.  相似文献   

3.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一课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操作和想象等过程,使学生不但能在生活经验与活动经验中“穿梭”,而且能在操作活动与想象活动中“穿梭”,还能在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中以及感觉和知觉之间来回“穿梭”,从而帮助学生丰富空间感知,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4.
《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往往不能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各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致在计算中出现错误。如何丰富学生对空间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呢?在市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听了这一课后.笔者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思考。下面,笔者就从听到的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5.
徐磊 《广西教育》2020,(45):108-109+114
本文以《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教学为例,论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几何知识难点、发展空间思维的方法,建议教师通过"体—面—体"的有效转化,用"降维"的方式让三维立体图"躺"下来,初步建立面体之间的联系,再"升维"将二维平面图"立"起来进一步认识,从而勾连学生对二维平面图和三维立体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师要立足于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开展教学活动.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一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分析,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使学生掌握并自觉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模型,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凸显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7.
教学设计一、教学准备教学内容:人教版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10人,其中全盲学生6人,低视力学生4人,均使用盲文教材,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空间观念,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相关概念。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新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以及参与课堂数学探究活动情况,将其分为3个层次。A层学生3名,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数学逻辑推理能力较强,思维相对活跃,空间观念发展较好,课上能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B层学生5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参与课堂活动,但缺乏主动性;C层学生2名,数学基础知识薄弱,认知能力及动手能力均不足,需要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才能有效参与数学活动。  相似文献   

8.
如何让长方体的认识承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成为思考的核心,注重了让学生经历知识完整的形成过程,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技能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改变以往的只重知识传授不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在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进行教学时,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立体图形的识图。  相似文献   

11.
在对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教学中,注重操作实践、思考想象和准确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空间观念是人类重要的心智技能之一,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培养小学生初步空间观念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呢?根据小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和学习知识的规律,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相关知识时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徐慧萍 《教师》2020,(3):72-73
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需经历"观察物体-初建模型-抽象出几何图形-获取表象-思维、概括"几个阶段。小学数学的几何与图形知识,有着丰富的现实原形,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让其通过感知体验、对比辨析、图形变换和迁移转化来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操作课因其积极作用的目益彰显而倍受关注。实践操作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折折、拼拼、剪剪等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立表象,在合作操作中形成认识,在拓展操作中实现升华,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想象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阶段培养儿童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是“图形与几何”这个学习领域中的重要教育目标,这一目标贯穿于新授、练习、复习等不同课型中。在练习、复习课中有效落实这一目标的核心是设计有价值的学习活动。判断一个学习活动是否有价值的标准是什么?练习课上怎样才能设计出有价值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6.
"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小学生形成、发展空间观念主要依靠"视"和"触",即观察与操作,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想象。观察、操作、想象是生长空间观念的土壤,在"什么是面积"的教学中着力打造这样的土壤,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但如何正确、灵活地解决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如何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本质?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为此选择了这一内容进行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8.
《教师》2017,(9)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指导下,文章作者尝试将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运用在图形与几何内容当中,用丰富的数学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积极的数学探究活动建构学生的空间思维,让学生主动地质疑以提升空间想象能力,并用灵活的实践运用展示空间观念发展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五年级下期数学课本273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形成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概念。2.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培训动手操作、有序观察的能力,掌握一些学习方法。3.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通过团结协作、讨论交流和竞赛活动等形式,培训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 ①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