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般说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态变化,即语法学上所谓“构形法”的手段,在普通话语法中是很不丰富的。但在宿迁方言中,却存在着一些普通话中所没有的构形手段。同时,宿迁方言中词与词的组合,即句法结构方面,与普通话相比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些也都显示了宿迁方言语法的地方特色。壹构形法—附加成分(一)后缀1.“一子”“桌子、椅子”等跟普通话一样,但,在宿迁方言里,后附成分“子”远比普通话用得广泛,普通话中不少不用“子”的名词之后,宿迁方言里都可以用。它们可以分  相似文献   

2.
与普通话相比,河南罗山方言的"些"的意义和用法都很特殊。根据表达的词汇意义可分为三类:一,词汇意义实在的"些";二,词汇意义有虚化迹象的"些";三,词汇意义完全虚化的"些"。分别从语法格式、语法意义、词义特征及语用等角度对这三类"些"进行讨论,从而揭示出罗山方言"些"的特征。而且,当今罗山方言"些"词义的三种形态正反映了"些"词义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谢迪 《文教资料》2011,(20):20-21
东北方言中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啦吧唧",这是东北方言中最具特色的语言现象之一。"×啦吧唧"在东北方言中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可以产生很多由"×啦吧唧"构成的词。本文以这些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语法特征、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的状中结构和中补结构在湖北公安方言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普通话的状中结构在公安方言中大部分表现为中补结构。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地"在方言中一方面被副词"好、蛮"所涵盖,一方面由含"得"的中补结构所转移。普通话动词"得1"与补语助词"得2"在公安方言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音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刘群 《襄樊学院学报》2010,31(12):64-67
量词是汉语特有的词类。襄樊方言有自己的量词系统。有的量词是襄樊方言独有的;有的量词在语音形式、语义内涵以及语法搭配上,方言和普通话并不完全一致。通过对这些特殊量词的客观描写,可以大致总结出襄樊方言特殊量词的三个特点:一是襄樊方言的量词带有特殊的后缀——"子"、"儿";二是襄樊方言的特殊量词具有一定的修辞作用;三是襄樊方言的特殊量词具有一定的具象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刘娜  安倩 《现代语文》2010,(4):96-97
河北省吴桥方言中有一个特殊的语气词"可",与普通话相对应的意义是"……的时候"。本文试图讨论吴桥方言中语气词"可"是如何产生的。吴桥方言中的"这""那"正处于从指示代词语法化为结构助词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内江方言的能性范畴由"得/不"和相关结构配合表达。这些结构颇接近形态手段,可以类推,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形态,但可以看作是一种表能性范畴的"构式",是内江方言中表能力、可能、允许等情态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相似文献   

8.
攀枝花本土方言是指攀枝花市农村县区居民的口头语言。本文介绍攀枝花本土方言被动"着"字句和处置"给"字句。普通话的"被"字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着"字句,普通话中的处置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给"字句。通过这两种句式可以了解攀枝花本土方言在语法方面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9.
赵妍 《文教资料》2012,(32):120-122
"到"在现代汉语中词性和用法很多,在赣方言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表示过去完成。本文结合实际语料对该用法的"到"词性、来源、语义和词类发展的认知解释和与动词连用时的特点四个方面来分析了这个特殊的完成体标记。  相似文献   

10.
陈燕 《文教资料》2012,(14):51-52
"酋"、"掉"、"倒"是西昌方言中的特殊助词。在西昌方言中,"酋"可以作动态助词、语气助词;"掉"、"倒"作动态助词,且这几个助词有时还可以连用。  相似文献   

11.
辽宁西部地区通行使用方言语尾助词"了"。此"了"在辽西话中主要用于"动+结果补语"、"动+结果补语+简单宾语"、"动+趋向补语"、"动+趋向补语+简单宾语"这4种句式的句末。语法意义相当于普通话助动词"能"。  相似文献   

12.
福建村官话的“着”的用法有:1.遭受义动词一表被动介词;2.助动词;3.致使义动词;4.趋向动词一结果补语:5.动相补语一完成体助词;6.持续体助词。通过与广西汉语方言(民族语言)的比较,发现福建村官话“着”的用法与平话“着”的用法平行性最高。  相似文献   

13.
"来~"是吴方言常见结构,北吴语桐庐方言中的"来汉""来里"可兼做动词、介词和助词。从方言内部看,两者在指示位置、表示时态意义和后接地点名词时呈对称分布;从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看,两者与动词的搭配情况与现代汉语的"在"和"着"有所不同。对该结构的特征归纳与语感调查,将在应用层面有助于《桐庐方言志》(1992)的讨论与修订。  相似文献   

14.
在麻城方言里"在"作为副词表示进行体,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在"表示进行体相比,有其特殊格式。"在"还可以用作动态助词放在句末,与麻城方言里的两个常用的助词"倒"、"地"一起,配合形成多种独特的进行体格式。  相似文献   

15.
阳原方言口语中鲜活运用的"爽羹味"(爽音[sāη])、"不反百叶"、"黑眼"三词,在唐辽时期《一切经音义》中已有收录,其音义可追溯到中古乃至上古汉语时期。从现代汉语方言词上溯,将活的方言与死的书证纵向结合,沟通古今,可以描写出词语历时演变轨迹。阳原方言中"爽羹味"保留了汉代"羹败为爽"的古义,"不反百叶"是由牛羊等动物反刍情态所做的类比,"黑眼"则与《说文》所记"黡"相关。  相似文献   

16.
唐山方言中,有一个特殊的虚词"时的"(读轻声shìdi),它附着于表示时间的词或短语之后,构成句修饰语,为主句提供一个时间参照,表示主句所表述的事件发生在过去。它可以与主句结合,主要构成三种时制系统:先事──过去时、当事──过去时、后事──过去时。  相似文献   

17.
兰州话"把"字句研究的成果中,较少从语义角度分析"把"字句中动词和名词的关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另觅途径,从兰州话"把"字句的语义角色这一角度出发,对谓语和宾语在句子中的施受关系进行详细的研究。本着真实性原则,深入分析了兰州话"把"字句的语义角色,从另一角度展现了兰州话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客家话中有许多诸如"实打实、碗打碗"的词语,我们称为"A打A"式词语。通过语法、语义的分析,认为由量词构成的"A打A"格式是短语,"打"为助词;由形容词构成的是词,"打"为中缀。通过共时和历时的比较,认为由量词构成的"A打A"式词语是客家话所特有的。  相似文献   

19.
对丰城话的三个常用词尾"叽、仔、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丰城方言中的"叽"尾有名词化标记和小称标记两大功能,"子"尾是一典型的名词化标记词尾,功能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仔"尾则是一典型的小称标记词尾。作为名词化标记,"叽"尾和"子"尾可附于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词根后,改变其语法性质,成为名词。作为小称标记,"叽"尾可附着于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短语后表小型、可爱、昵称、贬称、弱化、随便、小量等附加义;"仔"尾只能附着于名词和量词短语后表小型、可爱、昵称、小量等附加义。经考察,"叽、仔、子"尾均可运作于词的层面和短语的层面。  相似文献   

20.
在黄冈方言中,“着”可附在时间词或动词短语之后,构成具有动词性的“着”字结构,相当于“等到……以后再……”或“等到……再说”。成都方言“哆”字结构与黄冈方言“着”字结构性质相同,二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哆”、“着”都不是“再说”衍生出来的;关于“着”的来源,杨永龙(2002)所说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