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晨 《军事记者》2004,(1):32-32
新闻报道应用事实说话,典型报道更应用典型事实说话。然而,在有些报道特别是典型报道中,所选用的事例往往带有片面性,从而在读者中产生负面效应。 某部一个入伍不久的新战士被问及自己的连长“怎么样”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不好!”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回答说因为连长从没替他站过岗。问者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讲,得到的回答是,他入伍前看的电视及报刊里反映的优秀连长都是替战士们站岗的,而他的连长从没替他站过岗,因而自然不能算个好连长。其实,这个连长是被团里树立的连长标兵。  相似文献   

2.
玲子 《传媒》2001,(4):39
我对朋友说,我们家里最年轻的人是我老爸。 朋友直愣愣地盯了我半晌没回过神来。我只好解释,我和妹妹陪父母一起去爬香山,兴致勃勃走在最前面的是老爸。他边走边讲故事,还不时出点小洋相,逗得大家笑个前俯后仰,忘却了疲劳。我和妹妹面对深山幽谷,情不自禁地“喊山”,老爸也扯着喉咙呼唤起来,比他的女儿喊得声响气长。后来,我的这位朋友到家里  相似文献   

3.
在这次战争中,我认识许多受到部下爱戴和尊敬的军官,但从没见过象得克萨斯州的亨利·沃斯科欧上尉这样受到敬爱。沃斯科欧上尉是三十六师的一个连长,在离开美国之前很久他就带这个连了。他很年轻,只有二十五六岁。但他身上那种诚挚与温和使人乐于接受他的领导。“除了我父亲,就是他了。”一个军士对我说。  相似文献   

4.
李鑫 《军事记者》2001,(7):37-37
在我当编辑的十几年里,所编辑的不计其数的稿件实在没法回忆出它的子丑寅卯了,但是,我却记住不少作品中的细节,像一篇报告学中记写的那个失明40多年的老太太,在被解放军医生治好眼睛的一刹那,看见自己的儿女都已是60多岁的老人……这样的细节怎能不让我们感叹人生,感叹命运;还有一篇共产党员品格的纪实散,主人公是一位一丝不苟、认真诚实从不弄虚作假的团长,但章结尾,作却用一个细节“黑”了他一把:他在给下属一位连长介绍对象时,因连长长相面老,他竟然叫连长在美丽的姑娘面前隐瞒了真实年龄,这个以真实为主题的  相似文献   

5.
“老公”这种动物是会在家里的电话响起时大叫:“电话!”却从来不会亲自拿起电话筒的。有一个老公从客厅跑到浴室告诉老婆说:“电话!”他老婆问:“是谁打来的?”那位老公懒洋洋地说:“我怎么知道.我还没拿起电话筒呢.”  相似文献   

6.
音乐、音响是电视语言中最富于表情性和渲染性的组成部分。它们常常是画面语言和解说词的补充。在人物感情的深度和广度难以表现的时候,在感情色彩最浓的时候,在画面气氛需要渲染的时候,音乐、音响能发挥独特的作用。音乐可以是语意的延伸、人物感情的深化,也是感染观众的有效手段。例如电视专题片《胖连长和他的连队》中,"探家"一段表现胖连长的家庭生活。在连队,他是称职的连长,带出了百名神枪手。在家里,他是个好儿子,母亲叫他去卖鸡蛋,他便去集市摆摊,他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帮助收秋,和儿子形影不离。在休假结束告别家人的…  相似文献   

7.
父亲这么突然地离开人世,没有留下一句话,身旁没有一个亲人…… 1988年10月16日,这是一个星期日,天气睛和。8点过一点,我接到小弟从家里来的电话,说父亲已送北京医院,正在抢救,让我在家里等消息。放下电话,我想,还等什么  相似文献   

8.
跟许多普通人一样,我没有见过哈维尔. 可这个事实,不妨碍我走近他、阅读他,甚至想象他、感受他.在我的心目中,他更像是自己家里住得很远的父辈,一位可敬而更可亲的远房表叔. 是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命运,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对于这种限定或者恩赐,我们只有面对.或者,学鸵鸟是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9.
南方某青年报曾刊登《女大学生雇保姆》一条消息,报道武汉某高校九七级女生小李在宿舍里雇一保姆,扫一次地3元,整理床铺2元,洗一桶衣服5元……有时碰上小李高兴,还会给保姆5元到10元小费。这些保姆费都是小李从家里拿来的。小李说:“我的老爸是温州一家私营服装厂的老总,他怕我累着,总是每月给我2000多元钱。我请人做事,他是支  相似文献   

10.
姜皓 《新闻世界》2008,(1):54-54
他是穷山沟里的孩子,常常坐在田埂上,望着太阳的方向无限向往地憧憬着。父亲问他想些什么,他说:“我在想,等我长大了,我不要耕地,也不要上班,而是天天坐在家里等着别人为我寄钱。”  相似文献   

11.
1990年冬天,我采写的《嵩县树仁村有60%以上的农户用上节柴灶》一稿,先后被县广播站、洛阳人民广播电台和省电台采用。不少人夸我有出息,并说:“咱村上电台还是破天荒第一次”.但也有人说:“他一定认识编辑,不然那小子连初中……”遇到有人询问,我总是郑重其事地说:“真的,我不认识编辑!”前几年由于家里穷,我初中未毕业就被迫离校务农。后来经人介绍到外地一家煤矿干活。去年8月,我在矿上听到了一则家乡新闻,广播的那个村和俺村同属一乡。千里之外听到乡音,使我激动得久久难以平静,别人能写出家乡的新鲜事在电台广  相似文献   

12.
花钱买心情     
父亲是我知道的花钱买心情的第一人。那是半个世纪以前,一天他从街上回来,掏出一个玻璃杯,笑嘻嘻地让母亲看。母亲说哎呀家里这种杯子多的是,还买,浪费。父亲说,我三角钱就买了个高兴,浪费什么,太值了。那个年代人的意识也是旧式的,大家都理解不到“三角钱买了个快乐”的绝妙真谛。  相似文献   

13.
梅子 《新闻世界》2008,(5):17-18
画画对他来说是个意外。 小学二年级的暑假,他在村外山坡上遇见一位来写生的姑娘。姑娘一边快活地哼着小曲儿,一边往画纸上优雅地涂抹着色彩,绿树红花就栩栩如生移植到纸上。回到家。他对父亲说:“我想画画。”父亲说:“你能保证好好画吗?”他赶紧点头。父亲不再说话,走进羊圈。牵走家里的奶羊——那是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那是1966年入伍后不久的一天,我正在操场上和战友们一起汗流浃背练格斗,连长一声吼,把我“请”出了队列:“团里召开通讯员学习班,我看你的小字歪歪扭扭写得还不错,你就去当咱连‘小兵记者’吧!”“我?不行不行……”当时震惊得我也记不清一连说了几个“不行”了,直逗得大伙轰堂大笑。可连长硬是虎眼一瞪:“军人的天职是什么?给我去!”我只好跑步赶到了团  相似文献   

15.
刚休假回来的连长,一见到我就竖起了大拇指:“小孟,不错嘛!在《解放军报》上了三篇稿。”听到连长的夸奖,我还真有点受宠若惊。平时连长总是一副很严肃的样子,能得到他的表扬,不容易啊!连长之所以对我在军报上稿这么关注,也是事出有因。两年前,连长参加了地方的新闻学本科自考,眼看着一门门课程陆续通过,可毕业时却遇到了“拦路虎”:必须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两篇以上文章才可办理毕业证。这下可难为了连长,由于平时工作较忙,他就利用节假日及晚上写稿投稿,可稿件写了不少也寄出去不少,投出去都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尤其是能上军报,成了连长…  相似文献   

16.
留心牢骚话     
我登报的第一篇稿,是从“牢骚话”里拣来的。1991年12月19日,我去九连采访,正遇着指导员在那儿发牢骚。我没被牢骚话“吓”走,而是坐下来静心地听。原来,连队有个战士利用探家去做生意,偷税被追查到部队,指导员因此挨了一个处分。我在其他连队采访也发现有类似情况。不久,我到三连采访,把那位指导员的“牢骚话”说给谢连长听,他听后说:“这种现象我们连队早已杜绝了。”我把他们连队杜绝此现象的经验做法整理成一篇《防上探家不回家》的管理经验稿,投寄《人民前线报》,很快在二版变成了铅字。“牢骚话”中抓好稿,是我搞新闻报…  相似文献   

17.
一代伟人毛泽东(1893.12.26-1975.9.9),离开我们已经29年了。那么,他在晚年究竟患的是何病?他逝世后,有人传达说他患的是心脏病,社会上流传他在指挥三大战役时,曾对卫士长李银桥说:“你只要隔三天给我吃一顿红烧肉,我肯定能打败蒋介石。”所以人们猜测他是患心血管疾病而逝,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年守候毛泽东身边两年之久的保健医生——如今上海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徐德隆教授,25年后,对此作出了公开披露:原来毛泽东晚年的真正病情并不是心脏病,也不是某些人说的帕金森氏症。他真正的病名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这种病大多发生在50多岁的中老…  相似文献   

18.
常听到广播里和报纸上刊载,在叙述主人公感激、喜悦的心情时,就是“他(她)逢人就说……”果真是“逢人就说”吗?依我看来是完全不会的。在此,我试析两倒:去年十一月份有家电台播出这样一篇通讯,说某老汉家不慎起火,烧毁全部家当,这老汉也被烧伤。在老汉伤愈出院回到家中,看到被大火焚毁的家园又在政府和人们的关怀下,重新建好时,写道:他“看到家里的情案,流下了热泪。他和老伴逢人就说:‘我们一辈子忘不了党的恩情,一辈子忘不了人民的恩情。”’这双老夫老妻真会“逢人就说”吗?不会的。或许,在他刚出院回到家时,他激动地对老伴说;或许,当领导和群众未看望他们的时候,他们激动地说;或  相似文献   

19.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会感到很奇怪:“这不是荒唐吗!去采访,谁还能把眼睛搁在家里?”这种惊奇我也有过。我刚开始搞报道时,同一位老同志去采写一位电话员。临出发,他正儿八经地对我说:“可不要忘记带‘眼睛’啊!”我当时心想:“莫不是看我年轻,故意戏弄我?”不过我很快意识到他是对的。采访时,我的脑子里本子上记的都是“听”  相似文献   

20.
父亲(刘再复)常和我说,作家大约有三类:一是用头脑写作的;二是用心灵写作的;三是用全生命写作的。他说他最喜欢用全生命写作的作家,也喜欢用心灵写作的作家。其实,这种分类也可用于阅读。父亲作为一个读书人,他的阅读虽然也用头脑,但多半是用心灵与生命。我陪父亲到华盛顿参观杰弗逊纪念馆,同样面对墙上杰弗逊总统的名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