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残雪新作<表姐>的叙事手法,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展示作品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蕴,张扬残雪"反抗庸俗"的重大主题.对残雪作品发展进行梳理,并对其作品进行探索,揭示其坚持先锋写作对于中国文坛和文学史的重要意义,展示作家在庸常生活的上空飞翔的胸怀.  相似文献   

2.
"残雪之谜"的形成是因为读者以传统故事情节心理进行阅读,而通过将《山上的小屋》中的人物、动物以及物品视为符号,分析符号的所指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揭示出该小说的多重主题:关于社会"恶"的现实或本质、关于强权与自由、关于理性、关于反抗和希望、关于纯真和灵魂。形成残雪小说意蕴丰富却又隐晦不明特征的原因一方面是短篇小说往往通过片段呈现意义的文体特征,另一方面则是残雪要书写深层现实的主观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的意象运用,主要表现在人物的塑造,叙事单元和叙事脉络的整一性和明晰化,整个叙事行为意蕴的凝聚,叙事行为发展的暗示、推动与补充以及小说叙事模式的完善等方面。意象的运用不仅使以叙事为要务的小说具有了诗的韵味,而且其本身也具有了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4.
杨晓云 《文教资料》2009,(23):89-91
顾长卫的<孔雀>以冷静的镜头演绎了底层叙事的原生态图景.他用娴熟手法技巧拍摄了中国普通城镇上一户工人家庭的日常生活.在冗长的底层叙事中,影片不断溢出诗意的细节.灰色小城庸常的生活时常旁选出诗意,增添了影片的趣味性和主题的丰富性,表现了普通人的梦想和缺憾,在现实的底层叙事中包含了看似超现实或虚拟的东西,具有某种潜在的象征意味和理性思辨深度.  相似文献   

5.
残雪在创作中表现出一个诗人的气质和使命:诗人敢于深入地狱的勇气,面对虚妄时的坦然,对人的灵魂的关注与剖析。残雪写的是灵魂内部的图景,她总是在现实世界和灵魂世界之间穿梭往来,更多的时候是在两者的临界点挣扎:她既不放弃世俗生活的乐趣,又执著于对人的灵魂的开掘、挺进。她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人的本质,揭开人的灵魂内部的风景,让人想起人本来的样子。她手下的梦境世界便是一幅幅灵魂的图景,它使读者进入一种特殊的氛围,这种氛围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它是进入自己灵魂内部世界的通道。  相似文献   

6.
随风飘流芳香后来人——《飘》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千红万绿的世界上,在兵慌马乱的年代里,一个曲折无望的爱情故事艰难地挣扎在大地上,似乎一切已随风而去。然而,在另一个年代,在一位女子用杜鹃啼血般的心向世人讲述它。因而使得那个“乱世佳人”“飘”而不走。本文从南方文学与内战情结、“恋土”母题、色彩视觉、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社会状况以及作者本人等方面对《飘》的盛行进行了探源。  相似文献   

7.
残雪以极具个性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构建起一座座小说迷宫.这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巨大困难。要揭开“残雪之谜”,解读和剖析残雪谈论自己小说创作的访谈录《为了报仇写小说》就显得必要而有意义,由此也可以看出残雪的小说观。  相似文献   

8.
残雪以极具个性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构建起一座座小说迷宫,这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巨大困难.要揭开"残雪之谜",解读和剖析残雪谈论自己小说创作的访谈录<为了报仇写小说>就显得必要而有意义,由此也可以看出残雪的小说观.  相似文献   

9.
三段论是学创作中的一种审美叙事手法。《白鹿原》成功地将传统故事叙事三段原理创化为审美三段论。人物塑造三段论在发展中塑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出复杂的人物性格,挖掘出人物命运的悲剧意义;情节演进三段论通过丰富复杂的意象情节变化强化了作品的可读性,探寻到人物的心路走向,展示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历史真实;主题意蕴三段论在社会事物的互动发展中揭示了民族化心理的演变轨迹,反思和建构了民族化。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的人的形象刻画具有定型化的模式的特点,但作在使人物性格“定型”并呈线性稳定发展趋势时,人物个性的发展空间仍充满张力,仍为读深深喜爱。其获得永久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内在叙事层面有所变化,人物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反讽性、模糊性及价值观的错位等,在主体叙述的深层次上显示出对“定型化”模式的解构。同时,与作“经典”式地运用对比、虚笔、细节、道具等诸多叙事手法,使定型了的人物具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和审美效应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1.
看《花城》     
名家残雪最近新作不断,这篇《水娃》(中篇)也延续着她的风格与策略,制造了一个充满幻觉、怪异、魔魅而阴郁的世界。这个世界无始无终、模模糊糊、不辨天日,弥漫着淡灰色的雾气,却又包含着巨大魔力让主人公深陷其中,无路可逃。《水娃》虽然是残雪小说中几乎最流畅的一个,但也延续了残雪的固有弱点。比如小说的内在逻辑和现实之间通道的问题。她让怪异出现却让它们随意埋伏和分散,缺乏整合——在追踪阿良的前进脚步过程中埋没了太多并不接驳的线头,使得它们相互缠绕却无必然关联。残雪在给自己的作品打上强烈个人印记时,似乎也应考虑摆脱“影响的焦虑”,无论这焦虑是来自前辈作家还是自己的旧作。  相似文献   

12.
父亲是16岁那年离开老家靠山屯的,20年后,全国解放了,做了师长的父亲带着队伍进驻到了沈阳城里。不打仗了,36岁的父亲便想和23岁的杜军医结婚。当年,还是小丫头的杜军医千里迢迢投奔延安,后来,组织上送她和一些娃娃兵到敌后的大城市里学习,还是当时任连长的父亲送杜军医他们过的封锁线。那时,杜军医就对父亲有很深的印象。以至辽沈战役前,已经当上军医成了大姑娘的杜军医和当上团长的父亲再次相逢时,便发生了铺天盖地滔滔而来的爱情。而且,从那时起,杜军医就一直跟随着父亲这支部队,一直来到了沈阳。不打仗了,当师长的父亲叫警卫员小伍子把…  相似文献   

13.
徐曼 《文教资料》2012,(1):19-20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夕阳》是一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之作,其通过变化多样的叙事视角、独具匠心的语言暗示和巧妙自然的气氛烘托,揭示了美国南方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这一主题,以及黑人的生存困境和悲惨命运。本文分析小说的深刻主题,进而探讨其中的叙事技巧,从而领略福克纳短篇小说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4.
路善全 《学语文》2004,(2):17-17
多年来,我一直以一种感受的方式去接触鲁迅及其作品。又一次翻开《故乡》,走近作家“所记忆的故乡”,一派宁静、祥和的乡土气息及民族生活景象扑面而来。这篇写于1921年初的农村题材小说,开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先河。小说中所描述的中国农村的普通人事及人物命运,与鲁迅其他农村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祝福》,不知读过多少遍。然而,每读一遍,总有新的收获,可谓“常读常新”。它好像一座含蕴十分丰厚的宝山.只要你诚心诚意地去发掘,是绝不会空手而回的。  相似文献   

16.
林白小说多采用内聚焦型的叙事视角,以“回望”的姿态,为读者敞开女性经验的深渊;并通过人物与叙事关系的滑动,使叙述者以感受和体认的方式进入他人的故事,把自己写进文本。本文试图运用《叙事学》的观点透过《致命的飞翔》,把握林白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有一座孤单桃园,相邻寂静杀场。傍晚落日红遍西山,园中秋月照彻天心。秋风一阵一阵吃紧,桃花一幕一幕谢地。小说家废名以画家的色彩、诗人的韵味为王老大和他的十三岁女儿阿毛设计了这样一个居所。王老大以种桃为业,阿毛就在桃园里玩耍。《桃园》的景色描写纯熟地表现  相似文献   

18.
读过张爱玲小说的人都知道,她的小说有一种无法形容的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从文字的内部溢出,看似朴实无华.却经久回味。但是金锁记却不一样。张爱玲在她的小说创作中第一次用形式和内容同时传递出一种令人震撼的美感。这种美体现在作者呤唱的古老歌谣中,反复重现的苍凉手势里,反复渲染的肃杀的月光下。这些作者精心营造的文字氛围,构成了这篇小说特有的一气呵成的美。  相似文献   

19.
王静悦 《函授教育》2002,(1):107-108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自它诞生之日起至今,对它的研究文章字数已经高出原著数倍,然而“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没有止境的接近”,所以本文沿着前些评论家的研究成果铺设的路继续走向“边城”。笔者认为,读沈从文的作品,可以窥见沈从文的为人。如能正确认识沈从文的为人。就能更好地科学地理解评论沈从文的作品。即“知人论文”。  相似文献   

20.
朱骏 《初中生》2006,(3):28-29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虽有丢盔弃甲之事。从大战吕布,到沧浪破本初,皆现其不凡才能。爱才心切,曾煮酒论英雄,重用关羽,即使有些不光明正大:得到徐庶费许多力气,徐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生未献一计。亦好享乐。建铜雀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阴险狡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