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网络与电视和我们的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电视与电脑网络,生活会是什么样.也许可以这样来说,电视与电脑网络已经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电视与电脑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了伤害. 以下的场景并不少见:一些学生沉迷于电视与网络,崇尚游戏,不关心学习,无法自拔,家长与学校的教育对他们显得回天乏术,有的学生并由此走上了不归路,使得一些家长痛心疾首.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妨静心想想,是谁把学生"逼"向了电视与网络.  相似文献   

2.
电视孤独症: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待在家里没有小伙伴,家长们又怕孩子到外面不安全,迫使他们只能与电视为伴,长此以往,很容易将电视节目里的人或小动物当做自己的伙伴,以替代与同龄伙伴相处的乐趣。但是,电视画面的直观性节目内容的丰富多彩,往往也让孩子迷恋,以至于对别的事物渐渐失去了兴趣,进而与家长及周围的人交流也日趋减少。有的儿童在不看电视时,也常常独自发愣,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见人就躲,见物就怕,性格孤僻,精神医学上称之为“电视孤独症”。学习焦虑症:心理学家认为,过度焦虑会使人失去心理平衡。主要表现为:一是…  相似文献   

3.
家长:评小红花可以算是幼儿园里很常用也很传统的一种奖励方法。但实际上,每到周末,一些手里拿着小红花的孩子向他们的父母报告本周的好消息,一些两手空空的孩子则回避家长有关小红花的询问,另有一些孩子和家长对此却是漠不关心。因此,老师、孩子和家长对这一做法的看法,是值得研究的。老师: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这是他们最初的荣誉感的表现。家长们也希望自己的孩  相似文献   

4.
据《北京青年报》2021年8月22日A02版报道: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是未成年人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当前网络空间治理的一个重大课题.与此相关有两个生活场景:一是一些家长在电脑或者手机上打游戏时,年幼的孩子在一旁看;二是有的家长在陪孩子做作业时,自己在一旁用手机打游戏.青少年迷上打游戏,进而陷入网络沉迷,不少人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埋下了"种子",这和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上述第一个场景,在不少家庭中都不罕见.有家长心里会想孩子还小,他们即使看看也不会玩,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再小的婴儿也会有对图像和声音的感知能力,并且对大脑产生刺激,形成一种固有的条件反射.家长长期用电脑或者手机玩游戏,无疑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旦孩子具备了玩游戏的条件和能力,他们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上述第二个场景也应引起足够的警惕.虽然孩子表面上在做作业,心也有可能早飞走了.所以,防止青少年网络沉迷,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牢牢守住家庭的防线.  相似文献   

5.
正同一个孩子究竟为什么在学校和家里会判若两人?按理说,现在的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他们化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比老师少。可是总有一些家长教育的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或事与愿违。我想这恐怕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关系吧!带着这样的疑虑,我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家长,并和学生谈了谈心,从中获得了  相似文献   

6.
儿童文学本应是少年儿童的好伙伴,可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这“好伙伴”却遭到了排斥,被一些教师和家长视为“闲书”,认为它只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影响考试分数.应试教育不单使孩子承担了他们本不应当承担的压力,也使孩子失去了他们应该得到的许多美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近来许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说成"电视迷",他们为此整天提心吊胆,但又无可奈何.我们认为应该正确地看待这一现象,并加以正确引导. 首先,电视是孩子的课外课堂,是生动的教科书,又是孩子的良师益友.常言道:"一张画胜过千言万语."而电视正是一种以生动的画面,辅以语言、音乐的视听媒体.  相似文献   

8.
<正>一、活动背景当今的科技发展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工具"和"玩伴":电子产品。当家长们无暇陪伴孩子的时候,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能让孩子玩上大半天。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在周末的时候极度依赖电子产品,还经常向父母索要电子产品。一些家长认为,电子产品普遍使用是大势所趋,自己和孩子顺应时代发展,玩玩也无妨。网络聊天能让  相似文献   

9.
很多父母都为自己的宝宝缺乏交往能力、不能与伙伴和睦相处、缺乏分享意识等表现感到担忧。确实,这些都是独生子女身上的一些毛病,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有位专家曾经讲过“,孩子的童年一定要有伙伴,让他在伙伴中学习人生。”由于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导致他们没有玩伴,缺少交往的机会。孩子童年伙伴的缺失,对他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个缺陷,所以,父母要为孩子的交往铺路架桥,为孩子结交伙伴穿针引线,教孩子在交往中逐渐学会与人分享,和睦相处,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伙伴意识”。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就是:培养孩子的“伙伴意识”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贵阳市观山湖区一小学,黑板报由各班级学生轮流做。一些一年级学生家长,请来广告公司设计制作。这些家长称实在太难了,他们大人都搞不定,更不用说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称,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各班级学生轮流做"黑板报",原本是学校为孩子提供锻炼机会的不错创意,允许家长参与也是出于指导与协助的考量。请广告公司代劳无疑是背离了学校此举的初衷。看似"孩子轻松家长省心"的背后,却是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权"。如此溺爱式的"减负"有害无益。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项在南京市1000多名小学生中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有同伴与自己一起玩耍;有46.7%的孩子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玩;平时只有9.7%的家长经常和孩子玩,节假日也只有15.6%的家长能陪孩子玩.近50%的孩子找不到玩伴,这种"伙伴危机"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每当遇到家长向我诉说自己的宝贝在家里如何不听话,如何令自己头疼恼火,自己又无计可施时,我都在思索一个问题:如今的孩子怎么了?难道都变成了家长口中的"熊孩子"?难道这些所谓的"熊孩子"都是天生的?难道真的是孺子不可教也?我们一般这样理解"熊孩子":调皮捣蛋、让人哭笑不得,但是本身应该是满怀善意的孩子。熊孩子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按照常理出牌,他们在一些常规的事情上.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听到教师这样抱怨:现在的小孩子真难教、真自私;现在的小孩素质真不行,做的事真让我们意想不到,难以置信;有些小孩子怎么教也教不懂……确实,现在网络、电视揭露了一些社会不良现象,还有家庭教育的缺陷,都严重地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记得有人说过:"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讲过:"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几句话道出了读书的好处.如果我们每位教师能花时间积极引导孩子看书,让孩子与书本为伴,在读书中受到美好情感的感染,认识到哪些是自己该做的,哪些是自己不该做的,让幼小的心灵纯净起来、强大起来、光明起来,那么我们没有这么多抱怨了.那如何引导学生读书呢?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们向曹杨二中12位青年学生作调查,请他们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这12位同学的父母有着不同的社会职业,处于不同的家庭环境,有干部,有知识分子,有军人,也有普通职工,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家长不仅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作孩子的表率,而且有正确的教育观,注重孩子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一、家长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有社会责任感。凡是有成就、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人物,都有较为优秀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父母和长辈,这12名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的家长经常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叙述  相似文献   

15.
宅童诞生记 "宅童"是沿袭"宅男"、"宅女"的叫法,又一被提出的新兴概念.最近几年在少年儿童部落里,一群群的"宅童"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他们或多或少的具有以下特点:不出门,不爱搭理人,成天窝在家里;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与电视、电脑为伴,在电视机前神情亢奋,在电脑游戏里如鱼得水,网络或是游戏成瘾;懒得走出家门半步,不喜欢运动;社会交往少,不喜欢出去找朋友,而是在网上聊天;很多孩子有近视、驼背、肩部、颈椎等健康问题;他们一般不喜欢和家长沟通,脾气暴躁,动不动就与家长吵架;有的孩子性格孤僻等.  相似文献   

16.
当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有时往往抽不出较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于是,便给孩子买一些款式精美、甚至包含一定高科技的玩具来与孩子作伴,供孩子学习之余放松身心,也弥补一下自己不能亲自陪孩子的愧疚.可这样真的能弥补家长与孩子情感交流的空缺,使孩子的内心真正感受到幸福吗?作为幼儿教师,我认为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要比提供给他们一些优越的物质条件更为重要.到底如何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教师和家长不妨注意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7.
李四明 《海南教育》2014,(10):96-96
同一个孩子究竟为什么在学校和家里会判若两人?按理说,现在的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他们化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比老师少。可是总有一些家长教育的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或事与愿违。我想这恐怕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关系吧!  相似文献   

18.
珍惜父母情     
任教十二年,又一次家长会让我终身难忘. 去年的期中考试结束后,我根据情况召开了一次家长会,会前与会后和一些家长交谈,不少家长这样给我反映:孩子小的时候原本也是与父母无话不谈的,但是长大后,特别是升入小学高年级后,不少孩子开始注意保持自己的"小天地"了,与父母似乎有些"生分"了,有些话也不那么愿意与爸爸妈妈讲,对大人问这问那也感到不耐烦.特别是对那些动不动就行驶父母特权--"打骂"孩子的家长,孩子和他们更是"生分".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组织方案教学活动时,得到了家长的全力支持和帮助。如在组织“水”的方案教学活动前,我们心中没有底:幼儿对水了解多少?他们的兴趣与需要是什么?他们会怎样研究水?后来,我们在家长会上说出这些顾虑,立刻得到了家长们的热情支持。有的家长说:“我们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查资料,或从网上下载资料。”有的家长说:“我们会在家中与孩子一起研究,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还有的说:“我可以帮助你们联系参观自来水厂,让孩子了解自来水是怎样来的。”更有家长表示可以到幼儿园来做“妈妈老师”或“爸爸老师”,做孩子的伙伴,与孩子一起参加方案活动。家长们的支持着实让我们感动。以下就是家长参与活动的一些片段。  相似文献   

20.
赵友明 《班主任》2004,(5):39-39
孩子吃东西时常将食物撒得满桌子都是,为了教育他们,家长总让他们把散落的食物全部捡起来.有一天,家长命令孩子:"捡起最后一块!"孩子困惑地找着."就在那儿!"家长指着一块面包屑说.孩子瞪着眼看了半天还是看不到,最后家长很恼火地走到孩子身边,刚要说:"你的眼睛怎么啦,不就在那儿吗?"话还没出口,发现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居然看不到那块面包屑.这位家长想:"冲孩子瞎发了半天脾气,原来孩子根本就没看见那块面包屑.真是可笑."其实,在我们的教育中时常会出现这种尴尬的事情.有时我们对学生发了半天火,如果站在学生的位置去看一件事,也就不会发火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