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球和接发球是当今乒乓球运动的两项主要技术,也是影响乒乓球回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比赛中,发球和接发球有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发球直接得分 2.接发球直接得分 3.接发球积极主动,使发球方处于被动 4.接发球直接失分 5.接发球质量很低,对方发球抢攻直接得分 6.发球失误  相似文献   

2.
第28届奥运会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技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观察统计等研究方法,从正、反手接发球,接发球技术的运用,接发球落点的分布以及接发球直接失分或得分情况等几个方面对乒乓球接发球技术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认为:当今世界一流乒乓球男选手接发球技术正朝着速度快、种类多、接法凶、变化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世界女子主流打法弧快类对阵弧快类和快弧类打法的比赛录像进行观察,研究接发球连胜两分的情况下接发球运动员对落点的控制、正反手使用率;在第一分得分的情况下,第二个接发球技战术.结果显示:女子接发球反手使用率高于正手,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先胜一分的情况下,第二个接发球得分中,接抢段得分率明显提高,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反手斜线配合反手斜线、反手直线配合正手直线等是比较常用且有效的路线配合方式.  相似文献   

4.
张继科右2/3台反手侧拧接发球技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统计法,对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右2/3台反手接发球的效果进行研究,旨在为丰富接发球的方法与手段提供参考。结果认为:张继科在右2/3台范围内运用反手侧拧接发球比运用正手抢拉有更高的稳定性,而且比运用正手抢拉接发球更容易直接得分。不但丰富了此范围内接发球的方式,而且增加了比赛中接发球的突然性,为比赛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11年瑞士女排精英赛中国女排和日本女排各项技术运用特点的比较分析,发现日本女排主动得分能力、扣球、发球技战术以及接发球能力和二传传球能力均强于中国女排,场上队员技术特点鲜明、职责分工明确;中国女排在拦网、防守方面优于日本女排,中国女排各个位置主动得分能力比较均衡,没显示出位置技术特点。中国女排的发球技战术、接发球能力尤其是主攻的接发球能力、副攻的拦网能力急需提高。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统计法,对乒乓球世界冠军张继科右2/3台运用反手接发球的效果进行研究,旨在为丰富接发球的方法与手段提供参考。结果认为:张继科在右2/3台范围内运用反手侧拧接发球比运用正手抢拉拥有更高的稳定性,而且比运用正手抢拉接发球更容易直接得分,不但丰富了接发球的方式,而且增加了比赛中接发球的突然性,且在战术合理运用的情况下,能为比赛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相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许昕自2010年到2015年的重大赛事淘汰赛阶段的比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许昕接抢段评分优秀,接发球较为出色,接发球后的进攻衔接较好,相持段发挥不够稳定,各段使用率较为平均;许昕比赛的胜负转换发生在相持段,即许昕相持段得分率高则赢得比赛,相持段得分低则输掉比赛;随着40+乒乓球在正式比赛中的使用,发球抢攻得分率下降,接发球抢攻得分率提高,相持段使用率变化不大,得分率较发抢段和接抢段有差距.  相似文献   

8.
未来排球运动特点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近国际排联代表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决定从1999年1月1日起,排球比赛将在全部五局比赛中正式采用每球得分制。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排球比赛原有的得失分规律,必将对排球运动今后的发展和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笔者试就有关的文献资料和1998年世界男排锦标赛期间的比赛情况的观察分析,对未来排球运动的发展特点和变化趋势做一分析和前瞻。1 接发球进攻在比赛中的地位将得到提高采用球权制时,接发球进攻的任务主要是取得发球权并限制对手得分,但接发球进攻本身并不能直接得分,只有反攻才能得分。而采用每球得分制后…  相似文献   

9.
通过录像分析法对王皓、张继科接发球技术的运用及得失分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反手拧拉技术的创新,接发球直接得分率明显提高。2)王皓、张继科使用反手拧拉得分率高于失分率。3)王皓、张继科使用劈、摆技术得分率低于失分率。4)王皓、张继科接发球在比赛接发球轮次总得分率高于失分率。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参加2011年瑞士女排精英赛的中国女排和日本女排不同位置队员的单项技术指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日本女排的接发球能力、二传传球技术和扣球技术以及发球技战术均强于中国女排.本次比赛表现出各位置技术特点鲜明、场上队员职责分工明确的特点;中国女排在拦网技术、防守能力方面优于日本女排,在接发球、传球技术环节中落后于日本女排,发球和扣球技术环节主动得分能力差,每个位置主动得分技术相对来说比较均衡、主动得分能力差异不大,中国女排的发球技战术、主攻的接发球能力及副攻的拦网能力亟需提高.  相似文献   

11.
乒乓球接发球技术教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发球是乒乓球运动中的重便要技术之一,接发球技术掌握很好,可以使自己在比赛中不会因对方发球而紧张,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可以遏制对方战术的运用,限制对方特长技术的发挥,为自己下板球的抢攻,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条件,甚至可以直接得分。因此掌握正确的接发球技术非常重要。接发球  相似文献   

12.
乒乓球比赛首先是从发球和接发球开始的,比赛中如果接发球不好,不仅会给对方较多的进攻机会,而且可能导致全局的失败;反之,如果接发球接得好,不仅会直接得分,而且还可以破坏对方的抢攻,从而为自己的进攻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教练员、运动员历来都把接发球作为重点训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综述、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樊振东和林高远在第十八届亚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中所使用接发球技术进行研究,从接发球技术、落点、线路三个点出发,分析双方运动员在比赛中接发球技术的具体情况以及得分效果,为今后的训练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为培训机构的训练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攻略27左半场接发球进攻 单打与双打战术最大的区别之一,是接发球站位的不同。双打中,接发球人可以站在相对更靠前的位置上,能够在最早时机将球快速回击。由于争取到了时间优势,足以使发球方感到措手不及。但在单打时,接发球如果站得太靠前就会有漏洞,万一击球不理想,没有打出力量和速度,或者没能将球打到理想路线时,就给对方提供了进攻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排球比赛的全过程通常被划为第一次接发球进攻和防反两大系统,即夺发球权和防反得分(发球得分除外)两个体系。这两大系统都具有其重要性,但又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多得分首先要夺取发球权,拿不到发球权,不但不能多得分,相反则要多失分,直至失败,这就是有些人所认为第一次接发球进攻极其重要的一个主要原因,首先保证少失分,然后才能谈得上多得分。同样,在当前发球威力不大的情况下(发球得分只占总得分率的10%左右),防反不仅成为多得分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世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统计法,对选取的7位世界优秀运动员共四场比赛录像中接发球的使用率和得分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改用大球后,由于接发球的质量与后面衔接球的优势与劣势有直接关系,因此接发球技术的好坏对进攻的主动性及能否造成得分有一定影响,是关系比赛胜负的关键原因之一。从技术分析的角度出发,旨在找出优秀运动员在接发球运用上的不同,并为今后的训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4名现役优秀女子横拍反手生胶打法运动员接发球技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4名运动员反手接发球的比例高达93.2%~100%,其命中率高达82.9%~98.0%,但其直接得失分率都很低,分别为0~7.3%和2.0%~17.1%.在处理台内球的技术应用中,弹击技术的使用率均为零,接发球落点位置50%以上都在对方反手位,落点在对方正手位的比例均为零.因此,这几名运动员反手接发球使用率高,侧身正手接发球使用率却很低.反手接发球失误少,但很难直接得分.  相似文献   

18.
排球接发球一传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治疗”方法曲阜师范大学刘宝仁1前言排球接发球一传是排球比赛的生命线,是组成各种进攻战术的基础。没有稳定到位的一传,不仅快攻打不成,就是强攻也很难组织。一传失误,不仅对方会直接得分,而且会给接发球队员乃至全队队员造成巨...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第十二届男排世界杯得分最多的球员在比赛中发球、接发球、拦网、扣球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本届男排世界杯得分最多队员的各种基本情况;(2)跳发大力球是得分最多队员的主要发球方式;(3)绝大部分接应二传放下接发球任务,且大部分是本队的得分最多队员。本文对各种数据的分析希望能为以后得分最多的男排队员的选材、发球,扣球及拦网技术的训练、比赛过程中各种技术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排球运动员的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反手搓球后果断进攻,这是实战中最常用的战术套路。更准确地说,这个套路通常是针对接发球一方来说的。以经验分析.在接发球搓接后,对方如果不能直接打发抢。通常会搓球到自己的反手位大角,因此如果接发球放可以抓住这种规律,在进攻手段上多下功夫,就能抓住更多的得分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