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学的专业是哲学,对新闻完全是外行。但由于新闻几乎同每一个人有关,至少在现代化社会是这样,各行各业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注着新闻改革,并以不同的方式对改革的进展作出自己的反应。我曾翻阅过长征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新闻通讯选评》,其中上册有一篇文章,题为《珍珠港:美国海军被打得狼狈不堪》,是美国《时代》周刊1941年12月对  相似文献   

2.
关于日本舰载机对珍珠港的攻击行动是否受到了英国人在一年前攻击意大利塔兰托港的启发一直存在争论。至少后者被认为加强了日本对偷袭珍珠港能取得成功的信心。事实上,这两次行动都受到了一战时一个最终未付诸实施的计划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珍珠港事件后的仰光物资抢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强 《云南档案》1998,(4):42-43
<正>正当中国抗战进入第四个年头的时候,1941年冬一支由鹿儿岛出发的拥有六艘快速航母的日本舰队成攻地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珍珠港,12月7日正好是个星期天,清晨,美海军仪仗队正在举行每天例行的升旗仪式,突然降临的日机投下了可怕的鱼雷、炸弹,珍珠港立刻陷入一遍火海,港口的防空机场瘫痪了,停泊在港湾的战列舰起火下沉,珍珠港遭受偷袭的消息传到美国首都华盛顿时,日本大使代表本国政府所下战书还未送抵,美国人被这不宣而战的偷袭击怒了.日军偷袭珍珠港事件成为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标志,太平洋战争从此爆发.12月9日消息传至仰光,我国驻仰的西南运输分处马上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每一个与  相似文献   

4.
前些天陆续看到一些部队报纸上的报道.包括应征入伍青年报效国家的奇闻趣事.如“潜艇上的父子兵”“四胞胎一同入伍上航母”.更有多个“双胞胎”同时入伍的新闻。可在有人对此啧啧称奇的同时.笔者却总觉得有哪些地方不对劲。由此.我想起了与此有关的一些事情。自古就有“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说法。当战争来临。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父子、兄弟一同上战场这样的事屡见不鲜。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亚利桑纳”号战列舰被日军炸弹击中爆炸沉没,舰上1177名官兵阵亡,这其中有36对兄弟、一对父子。  相似文献   

5.
在二次大战期间,武夫是日本情报界备受尊敬的超级间谍,当年他的情报曾使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居功不小。然而武夫目前却是穷困潦倒,终日以酒浇愁,被自己国人所唾弃。  相似文献   

6.
美国电视深度报道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1年12月7日,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刚刚成立160天的WCBW电视台,花了将近9个小时,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新闻做了详细的报道。由于当时的电视新闻设备简陋,只能配上图片,由邀请的专家对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40年代的电视深度报道只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7.
1941年12月7日,一个美国历史上被永远记住的日子,也是后来被历史学家称为“太平洋战争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的日子,日本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在硝烟与浪涛间,美国人走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程。也许很多年以后,人们再回首这场战争的时候,会想起英勇的士兵,忙碌的将军,然而不应该忘记的,还有记录下这一切的记者们,是他们奏响了20世纪美利坚土地上的马赛曲。美国《时代》周刊在1941年12月15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背景是1941年底日军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继而进攻东南亚各国。翌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企图切断中国唯一的国际交通大动脉,直接威胁中圈的两南大后方;在西面胁迫印度脱离英国.进而与德军在中东会师。  相似文献   

9.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引发美国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段历史中,有一个中国女军人的小故事。当时由戴笠所领导的军统局译电组组长姜毅英,就在日本发动偷袭前一个星期破解了日军的偷袭密码,只可惜这份机密资料交到美方并没有获得重视,来不及改写这页惨烈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语言要准确,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语言也需要“模糊”,似乎不可思议。其实,准确和模糊并不矛盾,有时采用模糊语言更能准确地表达事物。因此,我们在讲新闻语言时,不仅不要回避这一问题,而且应该对它加以研究。实际上,不管自觉或不自觉,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早已被广泛运用。远的不说,就拿毛主席写的新闻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报道来说吧,全文只有200多字,文中就有“大约30万人”、“20日午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新年春节期间,沈阳日报推出《温暖行动特别报道》。报道在主题、角度、写法等方面。没有多少惊人之处,然而其社会反响却是近些年来十分罕见的:首篇报道见报当天,担负这项报道任务的社会新闻中心的热线电话几乎被打爆.采写稿件记者的两部手机一部被打得欠了费、一部被打得没了电;整个报道进行期间,更有数以百计的读者眼含热泪,提着大包小裹络绎不绝地来为被报道的特困户捐款捐物。  相似文献   

12.
孟庆申 《大观周刊》2011,(32):135-135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日军分兵出击东南亚各地,连接中国和外部世界的两大运输线——滇越铁路和香港通道相继被切断.西方援华物资只能先运抵缅甸仰光,然后经过滇缅公路辗转运抵昆明。倘若日寇进犯缅甸,我后方军民则无异困守孤城,坐以待毙。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新闻人有一个纠结,就是正面报道与批评报道的把握问题. 我想到范敬宜先生22年前的一篇文章,不长,极好,尽显大家风范.1990年,时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先生写了《正确理解正面为主的宣传方针》,发在《新闻战线》当年第7期.范老在文章中分析了业界对“正面宣传为主”的一些模糊认识,指出:认识问题不解决,就很难自觉地、满腔热情地去从事正面报道,硬着头皮“奉命”行事,是肯定写不出好文章的.  相似文献   

14.
1941年12月8日,由日军偷袭珍珠港开始,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此攻占由英军防守的香港?《大公报》老板胡政之当时正在港滞留。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 这样的思维方式:对某一新闻事实的发生首先考虑的是导向上的问题,然后才是探究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对于冒着导向上的风险去重新验证新闻事实的做法,很可能被视为犯不着。而我认为,追求新闻事实的准确恰恰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价值所在,也是正确地坚持舆论导向的前提条件。 这是我读了贵刊今年第三期《“子杀母”案报道的反思》所产生的一些感想。正是导向之重与责任之轻的反差,才使这篇反思的文章如此突兀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子杀母”系列报道的导向下,地处浙北的我们也和省内其他…  相似文献   

16.
1941年,入侵中国达10年之久的日本侵略者为了实施其南进政策,达到迅速占领全中国的目的,于12月8日,偷袭美国在珍珠港的海军基地,并连续攻下了英、美、荷在南太平洋、印度洋所属的关岛、威克岛、香港、菲律宾、马尼拉、东印度群岛、泰国等地,同时派精锐从泰国边境偷袭,分两路侵入缅甸。  相似文献   

17.
今年12月7日是日军偷袭美国夏威夷珍珠港海军基地、把美国卷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珍珠港事件”52周年纪念日。两年前,当年合众社驻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分社经理的弗兰克·特里梅因作为第一个报道这一历史性事件的记者,在“珍珠港事件”50周年之际撰文回忆了当时的报道经历。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新闻工作爱好者,既当过业余通讯员,又搞过专职通讯工作。四年来,我采写的新闻稿件已被中央、省、地三十九家报刊、电台、广播站刊用过,数量达一千余篇。连续四年获地、县表彰奖励。同时被新华社陕西分社、《中外产品报》、省电台、《星期天》、《青年信息报》、《广告报》等七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按理说是很荣幸的,可尝尽了酸辣苦甜。酸是沁人心脾,很难受的感觉。但我所说的酸是写稿难。社会上一些干部作风不正,上下左右“关系网”复杂,如果写了表扬稿件,是甲方的甲高兴,乙有法看,是乙方的乙高兴,甲有怨言,常常使通讯员狼狈不堪。写批评稿更是难上难。稍触动领导利益,得到的是打击  相似文献   

19.
1993年,经济不景气的阴影仍然笼晕着被称为经济大国的日本,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原副总裁金丸信受贿一事亦不断升格。日本的新闻传媒连篇累牍地加以报道。此时,虽然又爆出了一条令人震动的新闻:1993年2月3日,日本著名的三大报纸《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与《每日新闻》在头版载文报道,被称为亚洲第一广播电视中心的”NHK”特集节目组摄制并播放的“喜马拉雅山上的一个禁止的王国”的现场报道有人为创怍的虚假现象。一时,日本的新闻界为之哗然,众多的视听者更是把目光投向了“NHK”。  相似文献   

20.
对从事新闻工作已逾10年的我来说,除厚厚的一摞剪报本外,还有两大抽屉各级新闻单位颁发的获奖证书。在这些证书中最让我自豪的是一套连环奖的证书:一篇十分简短的现场新闻,竟获4份奖励证书。这篇发表于1997年的报道,当年先后被评为河北省新闻奖一等奖、新华社中国时事报道好新闻三等奖、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人民日报》现场短新闻竞赛二等奖。这篇新闻就是《张胜利讲第一课》。1997年6月20日,我在保定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采访,办公室主任说,中国希望工程救助第一人张胜利今天从上海第一师范毕业归来,一会儿就到了。我喜出望外,在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