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宋初年有一本影响深广的蒙学读物《百家姓》,收录了四百三十八个姓,后来的增补本增加到五百零六个。但这并非汉姓的全部。在这之前,唐林宝的《元和姓纂》收录的姓就有一千四百多个;在这之后,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里所收的姓更增至二千六百多个;而现在一般认为的汉姓有三千多个,也有认为五千多个,甚至有认为汉姓已达一万多的。然而实际上真正的汉姓是很少的,不过几十个,大部分姓原先都是氏。姓和氏现在已连用为双音节词,氏的意义已经虚化,姓氏就是姓。但若从姓氏发展的历史看,现在所说的“姓氏”,大部分应该是氏而不是姓。在上古。姓和氏是两个单音节词,姓是姓,氏是氏,不能含混。中国社会在秦汉以前是一个既有姓又有氏的社会,两者的区分相当严格。  相似文献   

2.
    
赵姓是《百家姓》的首姓。如果按赵姓人口的多少计算,赵姓只能排到《百家姓》的第七八位。但赵姓又何以排至《百家姓》之首呢?这是因为《百家姓》成书于宋代,而宋代的皇帝姓赵,皇帝的姓当然被认为是最尊贵的,所以赵姓就排在了《百家姓》的首位。  相似文献   

3.
《百家姓》过去是启蒙读本,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百家姓》中的前两句为什么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顺序来排列。其实,这八个姓的排列顺序还大有奥妙呢!民间有所谓“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意思是姓“张、王、李、赵、刘”这五个姓的人最多。《百家姓》的开头却是“赵钱孙李”,显然不是按某一姓氏人数的多少为序排列的。《百家姓》的作者姓名虽然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已知他是五代十国的吴越钱氏的子民。吴越的开国皇帝是武肃王钱鎏,公元932年他临终时告诫子孙们说:“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初。”意思是要子孙们…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非常重视识字教学。宋代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仍然采取集中识字的办法 ,沿用了前代的《千字文》 ,还编写了不少新的集中识字教材。在众多的识字教材中 ,以《百家姓》、《三字经》最为著名。《百家姓》是北宋初年流传开的。南宋王明清在详细考证了《百家姓》以后说 :编撰者“似是两浙钱氏有国(吴越国)时小民所著”。因为篇首的“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等姓 ,都是宋初几个有关王室的姓。其中 ,“赵”姓居前位 ,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姓 ,是国姓 ;“钱”是刚刚归顺宋朝的吴越王钱氏 ;“孙”为…  相似文献   

5.
复姓的来历     
复姓的来历有几种情况: 由封邑而来。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yi)孙孝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高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因居地而来。如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zi)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又如闾丘、南门、西门、南官、濮阳等复姓,也是因居地而  相似文献   

6.
关于周人同姓不婚的解释,历来就有“优生”和“反优生”两种观点。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之所以难趋统一,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正确理解古代文献。“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蕃”是“众多”之意;“同姓不婚,惧不殖也”的“殖”是“增多”之意;“美先尽矣,则相生疾”的“疾”是“怨妒”之意。其实质讲的都是利用婚姻壮大宗族力量、团结异姓的意思,并无现代意义上的人口质量优劣和体格智能高下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之际的姓氏合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为姓氏结构的变化,即姓氏结构由原来的多有制(姓、氏两级或者姓、大宗氏、小宗氏三级)转变为只有变化以后的新姓一级;其二为姓氏应用规则的变化,即在新姓氏制度下,无论男子、女子,其个人的称谓都以“新姓+名”的形式出现,不再有男女两在性氏应用规则上的区分。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与方法我国古代的姓氏源流问题,是历史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学科都涉及的重要内容。对此,学术界历来大都赞成“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秦代之后才有‘姓氏合一”’之说。就此观点诸如:1.(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曾概说:“三代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今南方蛮此道犹存。古之诸侯诅辞多曰‘坠命亡氏,踣其国家’,以明亡氏则与夺爵失国同,可知其为贱也;……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其《氏族略序》又针对《史记》以“姬昌”称周文王,以“姬旦”称周公持异议,他认为“三代之时无此语也”,“姬”为周文王和周之姓是不对的,三代之时男子有氏而无姓。据此,郑樵上述所言的“三代之前”是指秦之前的夏、商、周三代,而“三代之后”即指秦代以后。这样可知,郑樵是持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先秦之后才有“姓氏合一”之说的。  相似文献   

9.
9月姓氏 马     
《中文自修》2012,(9):64
马ma:历史:中国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五十二位,在现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4位。马姓有几处来源:出处一由"马服"氏改变而来;出处二即从《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  相似文献   

10.
据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制度大致如下:“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在有关姓氏制度的文献记载中,郑樵的《氏族略序》可谓记载比较详备,可信程度亦较高。联系春秋战国时代有关的其它历史文献来看,姓氏制度其实就是西周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在称谓上的表现形式。因此,这也是当时社会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会制度。本文对此作了一些粗浅探索,欲以说明姓氏制度与宗法制度的关系,它在西周春秋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而论及它在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化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后的结果,以此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说文》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其“母感天而生子”,说明“姓”最初产生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故“女生为姓,……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姒、妫、姑、妘、婤、姶、(女丕)、嫪之类是也。所以  相似文献   

11.
国字谈     
《新修康熙字典》除收有国字的古文字“口、囶、圀、(或土)、/n”之外,还收有国字的两个俗字“囯”与“囻”,1936年版的《辞海》也收有国字的两个俗字“囯”与“囻”。“(口氏)”与“囻”实系一字。一是《新修康熙字典》、《辞典》这两部辞书对这两个字所注明出处均为《龙龛手(钅监)》。(“囯”字出处亦相同均为《正字通》)二是“氏”即为“民”之姓氏。《辞海》第750页作了“姓之支系,所以别子孙之所出也”的说明,又在“氏族”条目下作了“天子赐姓命氏,诸侯命族,姓者所以系统百世使不别,氏者所以别子孙所出,族者氏之别名也”的解释。所谓赐  相似文献   

12.
人民网消息,前不久,湖南籍作家张一一新编的打破古代百家姓四言格式的“三字经”《百家姓》在网络上不胫而走悄然蹿红,全篇1024个中华大姓从头到尾通押“江阳韵”一韵到底,错落有致,琅琅上口,引发起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华人网友热议。张一一表示,《新百家姓》并非完全按照每一个姓氏占当今全国人口的多寡排名,而是借鉴了成书于北宋初年古代百家姓的排名方法,譬如排在古代百家姓头一位的赵姓是宋朝的国姓、第二位钱姓是吴越国王的姓氏(古代《百家姓》作者  相似文献   

13.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这是《触龙说赵太后》开头的几句话。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和一般参考书籍,都把“赵氏”解释为“赵太后”,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必须予以纠正。古代妇女被称作“某氏”,就是在她娘家的姓后面加“氏”,而不是在她夫家的姓后面加“氏”。赵太后即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威后,古人同姓不婚,赵太后娘家绝不姓“赵”。鉴于此,文中“赵氏”应不是赵太后。另外,古代的“某氏”,不但可以指妇女,也可以指一个家族。比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季氏就是指鲁国最有权势的季氏家族,其当权人物是季康子、季…  相似文献   

14.
古代姓氏谈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这是《屈原列传》开头的一句话.为什么屈原与楚同姓呢?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说明了这种情况.先秦时期,平民百姓是无姓的,只有贵族才有姓。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汉以后天子庶人都有姓了.如:《柳敬亭传》中,有“如优孟摇头而歌”一句.优孟是春秋楚人,“优”不是  相似文献   

15.
《百家姓》为什么“赵钱孙李”打头?《百家姓》是中国汉族姓氏总集,载有四百零八个单姓,七十六个复姓。为什么偏要把“赵钱孙李”放在前边呢?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一个老儒编的。宋朝皇帝姓“赵”,“赵”姓便为国姓。钱塘属江浙,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是吴越王钱俶,孙是他的正妃的姓。李是南唐后主的姓。于是,“赵钱孙李”便为头一句。后边的“周吴郑王,冯陈褚  相似文献   

16.
姓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表明家族的字”。其实,“姓”与“氏”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一、“姓”是一种族号,用以表明家族系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的。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源,“氏”是分支。所以,“姓”与“氏”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后代“姓”与“氏”不分了,如“张氏”、“王氏”,即“姓张”、“姓王”。 二、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贵族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后来,“氏”又用来区别贵贱了。如:对显贵之家称“氏”,而低贱之家则有“名”无“氏”。在婚姻方面,“氏…  相似文献   

17.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是《百家姓》开头的两句,《百家姓》有一段时间在民间被当作儿童的识字读本,那上面一个个的字,就同阿拉伯数字一样,本身并无什么意思,至多只是告诉你有这样一些姓而已;然而倘若有人告诉你说,研究“赵钱孙李”,也能成为一门学问,你也许就要觉得有点奇怪了。 所谓研究赵钱孙李,自然不是指对《百家姓》这本书的研究,而是指对于姓氏的产生、发展,以及与姓氏有关的宗法、制度、门阀谱牒、地理人文、语言音韵等方面的研究,倒是确实构成一门集历史、民俗、文化于一炉的独特学问。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们一说到姓和氏,大家都觉得是一回事。所渭“张氏”、“李氏”,换言之即“姓张的”、“姓李的”。但在先秦时代,一般平民是没有姓氏的,奴隶更没有姓氏,有的连名也没有,而且姓和氏是有区别的。中国姓氏的产生,大概可远溯到原始社会。姓从女生,该是母系氏族时代的产物,同一姓代表有共同的血缘关系。《说文》释“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这表示姓是同一母亲所生育的后代。所以,古帝王其姓多  相似文献   

19.
“丘”与“蓝”都为百家姓之一。 “丘”与“邱”是同一种姓。据《永定县志》(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记载:丘氏,河南郡(今洛阳之东北),齐太公封营丘,子孙遂以邑(即今城镇)为氏。清雍正年间,避圣人孔子(名丘)之讳,加“邑”(即“阝”)为“邱”。辛亥革命后,恢复为“丘”。所以,现在规范(特别是按姓氏笔画排名时)的写法是“丘”。 “蓝”与“兰”是两个不同的字,也是两个不同的姓。有些人常把姓“蓝”写成姓“兰”,误认为“兰”是“蓝”的简化字。其实,“蓝”是“蓝”的简化,而“兰”是“兰”的简化,两者是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20.
姓氏漫谈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课文注释为:“楚国王族的同姓。屈、景、昭三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这个注释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屈原姓什么?为什么“楚之同姓”又分为屈、景、昭三氏呢?这就牵扯到古代姓和氏的来源、关系、作用、称呼等问题。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利于阅读古籍。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氏族都必须有一个有别于其他氏族的称呼,这就是最早的姓。甲骨文中的“姓”字从女从生会意,表示“女所生”,同一个老祖母所生的后代,就是同姓。《说文》也说,“姓,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