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焦东东 《河北教育》2010,(1):F0003-F0003
天下大雪。 秀才、县官、财主相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念一句诗。秀才说了一句:“大雪落地似鹅毛。”县官接了一句:“满天下皇家瑞气。”财主笑着说:“下它三年又何妨?”这时,来了一个穷人,一听就生气.骂了财主一句。  相似文献   

2.
雪中吟诗     
《老年教育》2008,(11):38-38
秀才、县宫、财主三人饮酒赏雪,诗兴大发,便提出以“瑞雪”为题,吟诗联句。“大雪纷纷落地,”秀才举杯起句。县官应声接遣“此是皇家瑞气!”富翁摇头晃脑地吟道:“再下三年何妨?”  相似文献   

3.
笑话与幽默     
诗兴大发一个大雪天,庙里躲了四个人。一个是文人,一个是秀才,一个是土财主,一个是上山打柴的农民。这文人看着大雪诗兴大发,便来了句:“大雪纷飞落地”;秀才进京考功名要拍皇帝的马屁,便接了一句:“全是皇家瑞气”;土财主有钱下再大的雪也不怕,就来了一句“下他三年何妨”;砍柴的一听急了,便接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  相似文献   

4.
天下大雪. 秀才、县官、财主相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念一句诗.秀才说了一句:"大雪落地似鹅毛."县官接了一句:"满天下皇家瑞气."财主笑着说:"下它三年又何妨?"这时,来了一个穷人,一听就生气,骂了财主一句.  相似文献   

5.
导语:来自生活师:(板书:大雪纷纷落地,都是皇家瑞气。再下三年何妨?放你娘的狗屁!)这首诗是由四个人合作的,他们是县官、财主、秀才和穷人,一人一句。你们能猜出来每句诗的作者应该是谁吗?  相似文献   

6.
【学习目标】掌握人物形象塑造的几种方法,并能熟练运用。【学习重点】归纳、总结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学习过程】一、下列各段分别用了什么手法塑造人物形象?1.天下大雪,秀才、县官、财主相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念一句诗。秀才说了一句:"大雪落地似鹅毛。"县官接了一句:"满天下皇家瑞气。"财主笑着说:"下它三年又何妨?"这时,来了一个穷人,一听就生气,嘟哝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  相似文献   

7.
周西峰 《广西教育》2007,(4C):29-29
在课文《葫芦僧智判葫芦案》一文中出现的“护官符”中有这么一句“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文中人物门子对此解释说:“今告打死人之薛,就是‘丰年好大雪’之‘雪’。”实际上在这里的“雪”和“薛”即是“谐音”这种表意法的妙用。同样的用法在这篇文中还有几处,如贾雨村的恩人“甄士隐”即表示“真事隐去”,而“贾雨村”意“假语村言”,“英莲”实表示“应怜”“冯渊”实表示“逢冤”。再例如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写的“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前句“玉带林”即指林黛玉,后句指薛宝钗。贾家四位小姐“元春”、“迎春”、  相似文献   

8.
高中第五册课本第四单元“阅读练习”讲到古代诗歌的诵读时说: “我国古代诗歌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关系,一般四字句是两拍 (“二、二”式)五字句是三拍(“二、二、一”式);七字句是 四拍(“二、二、二、一”式)。”其实,古诗歌诵读的节奏,并 不如此机械呆板。 首先,古诗词的名式并不限于四、五、七言,还有短到二、三 甚至一言的。如《诗经·式微》:“式微、式微 胡不归?”《桓 灵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兼有一言的,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撞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长句则有多到八、…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中有这样的两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为什么秦汉的皇帝都称帝,而唐宋两代的皇帝却都称“祖”或“宗”呢?如唐朝第一个皇帝李渊叫唐高祖,第二个皇帝李世民叫唐太宗;宋朝第一个皇帝赵匡胤(yìn)叫宋太祖,第二个皇帝赵炅(jiǒng)叫宋太宗。这是怎么一回事?其实,这是皇帝的庙号。庙号在殷代(商朝)就有了。当时有作为的君主死后,都要在祖宗的太庙里立一个庙室供奉,经常由继位的君主去祭祀。每个庙室都要有个名称,于是庙号就出现了。如太甲的庙叫太宗庙,太戊的庙叫中宗庙等。周朝的…  相似文献   

10.
有个故事说,从前有四个秀才,都是吟诗高手.一天碰到一起,要做一首咏景诗,决定各吟一句,联成一首.每个人单独做诗就够好的,四个人合作岂不更好!秀才甲起句说:“阳春白日风花香”,秀才乙紧接说:“绿树浓荫夏日长”,秀才丙按作诗要求来了个转折:“长风万里送秋雁”,最后秀才丁结束全诗:“塞北江南尽银妆”.吟罢,四人得意非凡,连声自赞曰:“好诗好诗.”只听旁边一位老者吟道:“字字珠玑如断线,春夏秋冬不相连:此篇若能称佳作,李杜泉台亦唤天!”确实如此,四秀才的咏景诗咏的是什么景?地地道道的四不象,四句话把四时景色说全了,这要算好诗,李白、杜甫九泉之下只有徒唤“天晓得”了!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写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由吃惊转为喝彩;写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在座的由喝彩转为惊怒;写完最后一句“偷得寿桃献至亲”,大家无不拍手叫好。这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的祝寿诗,  相似文献   

12.
宋朝时有个富家子弟,人称“酸秀才”。他十分骄傲,对当时的大文学家欧阳修都不服气,总想比试一下高低。 一天,他带了几册唐诗去寻访欧阳修。走着走着,他见路边有棵大树,顿时诗兴大发,吟道:“路旁一古树,树上两个杈”,吟完后,肚子里就再也找不出词儿来了。正巧,欧阳修从这里路过,就替他续了两句:“春来苔为叶,冬至雪当花。”  相似文献   

13.
有一则故事说,清代,有个青楼女子病逝了,秀才、商人、屠夫、和尚四人各怀心事,聚在她的遗体前。“风流”的秀才情难自已,吟诗悼念:“一点香魂坠玉楼。”商人脱口接上下一句:“腰缠万贯下扬州。”跟着,和尚吟道:“阿弥陀佛西天去。”屠夫叫起来:“我的肉来我的油。”这个故事显然是文人杜撰的,虽然没有什么思想意义,但诗的语言却很有特点。秀才的句子文绉绉的:“阿弥陀佛”是和尚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14.
第四十二回在《水浒》全书中起着什么作用?它反映的是地主阶级的意愿;还是什么“农民革命理想的假托”?弄清这个问题,对进一步剖析《水浒》这部反面教材来说,很有必要。因此我们想在这里作些肤浅的讨论。《水浒》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写宋江迫于无奈,刚刚混进梁山,回家搬取老子的当晚,被官军追捕,逃进“还道村”的九天玄女庙中。由于“神灵”的护祐,他非但未遭擒拿,反而“遇难呈祥”,恍惚之间被两个青衣女童引到一个琼楼玉宇的宫殿,觐见了玄女娘娘。被赏赐了仙酒、仙枣、三卷“天书”,并被授予一道“法旨”和四句“天言”。醒来却是南柯一梦!然而,手里居然真有三个枣核,  相似文献   

15.
下雪了     
正上课,窗外下起了鹅毛大雪。一位学生看到了,一声惊喜之后,全班同学的目光转向了窗外,没人再听我讲课。我放下手中的课本,笑着对大家说:“喜欢雪吗?”大家高声回答:“喜欢。”“为什么喜欢?”“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可以溜冰。”“好,等雪下厚了,我跟大家一块儿去玩雪,好吗?”“好。”“现在,我就大雪出个题目考考大家,怎么样?”“这漫天飞舞的大雪像什么?”“像鹅毛。”“像白糖。”学生七嘴八舌。“还有吗?”我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大家,可没人吱声。我说:“第一个把雪比喻成鹅毛的是庸才,第三个把雪比喻成鹅毛的人是…  相似文献   

16.
宋朝有个纨绔子弟,以“诗才”自居,人称“酸秀才”。他听说欧阳修吟诗赋词妙如流水,欲寻其比试高低。于是,挟了几本唐诗上路了。途中,酸秀才见路旁有棵枇杷树,顿时诗兴大发,摇头晃脑唱起来:“路边一古树,两朵大口杈。”刚吟完这两句,就再也接不上茬了。正巧这时欧阳修路过这里,见酸秀才急得团团转,替他补了两句:“未接黄金果,先开白玉花。”酸秀才不由得点头称妙。二人沿湖畔而行,酸秀才为了扳回面子,又诌了两句:“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吟罢又搜肠刮肚,无以为继。欧阳修对道:“白翼分清水,红掌踏绿波。”酸秀才拱手道:“想不到老兄也会…  相似文献   

17.
一、藏雪--字面少雪,读句品词悟雪《江雪》是一首五言诗,共四句,前三句不见“雪”,第四句最后才见“雪”字,也仅是“寒江雪”。整首诗乍读起来感到雪的呈现很少,似乎没有多大的雪。可是细细品读,诗文内容又无不与雪相关,展开诗意,发挥想象,可以说到处都是雪。那么,诗中的“雪”究竟“藏”在哪儿?用心一读,才知道是藏在诗中的“绝”“灭”“蓑笠”“寒江雪”等词句里面。  相似文献   

18.
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 。  相似文献   

19.
唐代有个叫张打油的人,惯以俚词俗语作诗,所作诗歌幽默诙谐,自成一体,人称“打油诗”。有一首题为《雪》的打油诗是这样写的: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乍一看这下里巴人的诗作实难登大雅之堂,可细细玩味却觉它别有情趣。作者无非要表现“雪大”这一景象,可既不用“燕山雪花大如席”般的夸张,也不用“银装素裹”类的比喻,甚至通篇竟不写一个“雪”字,而仅取雪天两种物象——井和狗,就它们因雪而造成的视觉形象的变化简单勾勒,便境界全出。“江山一笼统”总写天地之间大雪漫飞苍茫迷漾之雄浑景象:“井上黑窟窿”色彩对比强烈鲜明;“白狗身上肿”,一个“肿”字绝妙无伦,无可更替,极具浮雕性。全诗无一处写雪又无一处不写雪,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正是作者巧妙地运用间接描写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在当今现实生活中,《论语》语言的鲜活性、渗透性,不失为一道文化景观。构成这道景观的,自然与《论语》文化通约性相关,与排句铺陈的丰厚文化蕴藏也密不可分:三项式排句,目是上古“事以三为限”、“量以三为佳”、“礼以三为成”的文化习念的全息载体;四项或四项式以上的排句,其壮文势、广文义、搏万事之潜势得以扬厉。因此,关注《论语》排句铺展的文化蕴藏,对儒家语言文化的现代化改铸富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