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团阀政治是在四川防区制时代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一部分地方名流借地方自治办理团防武装,和中央集权官僚行政衰微甚至笼络地方名流之机,垄断地方行政事务而形成的特殊历史现象。在铲除团阀后,刘湘当局通过强化县级行政对地方团防的督导权,把团防改造为平时负责社会治安、战时承担战争勤务职能的社会保障工具。  相似文献   

2.
南京政府时期的律师制度是在北洋时期律师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保持历史连续性的同时,也在律师公会活动范围扩大、刑事辩护制度变革等方面体现了自身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3.
国民对外交的积极参与是民国时期外交的一个特点.在民国南京政府统治时期,一方面,民众在参与外交的过程中,能够摒弃党派之争,关注民族的真正利益,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另一方面,在运动过程中不计其数的突发性集体行为及由此导致的政府与民众的对立,引起了外交运动的对内转向,使国民政府的执政能力及统治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另外,国民政府往往站在党派利益的角度,对广大学生群众的外交诉求加以压制,最终引发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全面危机.国民外交运动体现了国民对外交的关注,是广大国民参与政治的一种形式.事实表明,这种参与可以提高广大国民的社会责任感,在国民外交运动中,合理伸张民众意见可以促进民众对政治权威的认同.在激烈的党派竞争中,面对民众的外交诉求,作为政府,一方面要对民众运动加以抚慰与疏导,另一方面要秉持民族利益第一的原则,否则将会使自身限于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4.
十年中,南京国民政府发布了经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进行经济行政管理机构的组建和改革,在财政、金融、工农业、贸易等多项经济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相似文献   

5.
国民党北伐成功,定都南京后,开始按孙中山五权宪法的设想,仿效西方文官制度,开始了文官制度的创设,这套制度对国民党支持八年抗战,以及败退台湾后,对台湾的政治经济发展均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京国民政府执掌政权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县政建设运动。由于引发这场运动的动因是复杂的,所以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以"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目的,从1919年3月起通过露天讲演、刊发书报等方式活动于北京城郊之间。对五四时期北京地区的社会教育的开展、民智的开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为北京地区工人运动的开展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与北洋政府时期相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在编写旨趣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本文拟从“三民主义”政治理念的主体取向来说明其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政治意识是不能在学生思想意识里自发产生,必须通过外在的手段“灌输”给学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教育上一个突出的变化是“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9.
北宋元You时期执政长达八年的吕大防,凭借他推崇家法,未植朋党和不私亲旧的为政原则,以及诸多有利因素,最终能得以长处元You政坛,同时,在元You更化之时,他虽参与甚至主持过废罢新法以及打击新法党人活动,但对其从政活动应当辨证地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量词“团”组合关系的基础上,对量词“团”与数词、形容词及中心语的选择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量词“团”的句法语义特点.得出结论:量词“团”对中心语具有选择性,符合圆状聚集这一性质的事物,可接受量词“团”的选择;“团”主要与数词“一”和“两”搭配:受“大”、“小”、“整”三个形容词修饰。就句法成分而言,主要是与数词“一”组合成数量短语作定语、补语。  相似文献   

1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村政制更动频繁,国家政权借助以土豪劣绅为主体的乡村基层人员逐渐强化对乡村的控制,在制度上赋予他们各种特权。文章拟对国民党县区以下基层人员进行制度分析,从这一视角去透视国民党乡村政制的反动性、腐朽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习惯用语翻译测试所反映出的文化错误的分析,提出翻译教学实践过程中文化原则的重要性;强调可译性限度是可以随着文化认同机制的发展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得到提高的。  相似文献   

13.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设立中华民国考试院,使之与行政院、司法院、立法院、监察院平列并重,独立地行使职权。为使考试院行使职权更趋公平、公正,实行考试立法,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考试法规,为考试院独立行使考试职权,取信于民,做了十分有价值的尝试,也为今天考试立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时至1920年代初,国民党政治势力在南方的影响依然相当有限.正是孙中山采取了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帮助的策略,才为其后北伐的顺利推进奠定了相应的政治基础.然随孙中山的逝世,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逐渐暴露了其推行独裁统治的野心,并采取了大规模的整理党务与清党运动;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以及地方实力派的存在,仍使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的统一只能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南京国民政府对地方自治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面推行地方自治出现的弊病,南京国民政府于30年代中前期相应地对地方自治进程作了富有弹性的规定,将保甲制度纳入地方自治之中并大力推行县政改革。保甲纳于自治、国民政府似乎从事实上避免了在基层推行两套政治制度的矛盾冲突,在形式上又给传统的旨在加强基层社会控静的保甲制度披上民主自治的外衣,看似一种完美的制度创新,实则使地方自治开始实行初期的一些民主自治思想遭到极大损害,更加败坏了自治名声。由于民众对推行保甲出于被动而非主动,以从上而下的保甲制度来培植从下到上的地方自治不仅未能走出“以官治求自治”的老路,反而越走越远。同时,保甲本身也无多大成效。  相似文献   

16.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至少有下述特征:植入式的设立方式造成历史选择成本的极其昂贵,自始至终充满鲜明浓厚的政治色彩,基本成熟呈现早熟特点,后期功能的扭曲与异化。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甘肃自然灾害频发,灾荒严重,几乎无年不灾,给社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面对严重的灾荒,当时的政府救灾力度不大,而民间社会的救济则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资产阶级力图用自己的意志来改造中国,提出变革社会风俗的任务,开启了上海、苏州等地区城市社会生活都市化、人的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再次 ,从团体的约束和效忠 (领袖 )意识看。地方集团产生于地域认同 ,又高于这种认同。它不仅具有自身内在的规定性 ,不允许个体成员有违背团体的言行 ,而且必须形成强制认同的约束机制 ,否则 ,就不成其为团体。而地方集团的领袖则是集团的浓缩和人格象征 ,所以 ,认同团体、忠于团体则集中体现在效忠领袖上。地方团体的领袖多为个体 ,少有集体数人者 ,亦必以一人为核心 ,新桂系集团即是后者的典型。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地方领导人在强调团体的精神整合、组织维系的同时 ,也要求团体的成员效忠团体及领袖 ,不允许团体内有派别组织存在 ,认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