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都具有面对现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品质。这意味着,跨世纪的一代,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因此,我们以幼儿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为教育依据,尝试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自信、合…  相似文献   

2.
论精神生态学体系中的德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生态所揭示的是人类精神系统与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德育作为精神生态中教育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模式为客观影响源—个体认知—确定联系性质—形成调节机构—道德表现与反馈(又成为一种新的客观影响源)五个链环构成的循环系统。进行道德教育,只有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让知—观—情—信—意—行呈全面而协调、统一而均衡地发展,道德品质的形成才是可能的。使教育者形成德育生态意识,就是研究精神生态学体系中德育模式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式教育,通过教育对话达到教育主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促进个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教育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我—你”关系,是一种“共享”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和创造性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一、从人性的角度看德育应从分离走向融合(一)德育与人的整体性融合,为培养完整的人格服务。人是一个生命整体,也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整体;由此,日本小原国芳提倡“全人教育”,分为“心”和“身”的两方面。人也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学整体”。王国维将“完全之教育”分成“体育”和“心育”,“心育”中又分为智育、德育、美育。但我们绝不能忘记,人是生命整体。“只要人的某些部分受到工具式的对待,那么整个人(人的整体)都会受到影响。人的灵性统一人的所有经验:做事的并不是手而是人;看的不是眼睛而是人;听的也不是耳朵的事,而是整个的…  相似文献   

5.
翠翠:自然感性的生命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城》中翠翠的形象,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自然大化的内涵,是作者塑造的一个自然感性的生命形式。翠翠身上具有“天人合一”的性灵,展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的生命自在状态。她身上还具有一种非人为、未加粉饰的本然状态,即人的一种自然本性和自由精神品格,表现了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命自主状态。翠翠这一自然感性的生命形式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命景象,成为一种生命和精神存在的意义,凝聚着作者向往的生命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 ,矛盾总是普遍存在的。物质与精神之间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 ,世俗世界与宗教世界之间 ,自由与法制之间 ,民主与集中之间 ,统一与独立之间 ,战争与和平之间 ,成功与失败之间 ,爱情与婚姻之间 ,爱与恨、悲与欢、离与合、远与近、快与慢、美与丑、大与小、多与少之间等等都既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属性 ,又存在着相互统一的属性 ,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现实生活中 ,面对矛盾着的事物 ,有时我们能把它们统一起来 ,把矛盾解决了 ;有时我们很难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 ,或走向自己的对立面 ,或互相走向对立。所以 ,在矛盾中寻求统一…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现代对话理论主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真诚、互动、合作的交流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拓展学生主体的思维创造和探究兴趣,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对话空间,并通过生本对话寻求一种读者对文本的填充和期待。一、主体阅读观的形成传统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观念要一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统一于教师主观的解读结果以及对课文的划分和概括中;教师通过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8.
论哲学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少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哲学分类构想。但他们的构想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一个比较完善的哲学分类体系应遵循视点统一、序列化、结构化、一一对应、整观和适度开放这六条规则.在哲学分类的八种可能视点中,只有关涉领域、考察对象、学科性质、实践目的这四种真正适合于哲学。从关涉领域和考察对象这两种视点出发,基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一个哲学分类体系被建构起来。该体系的一级分类是:形上学一现实哲学一精神哲学。其二级分类是:现实哲学被分为自然哲学—社会哲学—道德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法律哲学—经济哲学等;精神哲学被分为知识—逻辑学—语言哲学—艺术哲学(美学)—宗教哲学—科学哲学—元哲学等。  相似文献   

9.
“人”在“天”“地”之间,居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人”是不是可以决定天上与人间所有的事情?“人定胜天”,是一种理想还是一种现实,抑或是一种无知?古代中国有“天”“地”“人”统一的思想,也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然而,我们是不是能够理解?  相似文献   

10.
“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成为人们达到目的的有效策略。人类社会似乎正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我们注意到,对话的潮流也波及到了学校教育领域,统一的标准受到怀疑,教师的权威面对着直接的、实际的而非思想上的挑战。若按照传统的教育理念衡量,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由来已久的教育秩序,正处在危机之中。实际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昭示着新的教育精神正在孕育、发芽。虽然一个新的时代会使教育精神的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但我们相信,“…  相似文献   

11.
一、“人—机”关系所经历的发展阶段人类社会从工具时代进入到机器时代以来,技术科学经历了最为迅猛的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始终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这就是“人—机”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人—机”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系统,机器最终需要人来操纵。然而,从工程设计史来看,“人—机”关系却经历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发展阶段。过去,人仅仅被看作是机器的附属物、陪衬物,至多是机器的一个部分,因而在机器的设计中很少考虑到人的因素。本世纪初  相似文献   

12.
试析基础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价值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我们把人文精神的含义定位为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的一种思想,它让人以追求人格完善的态度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自由与平等;实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弘扬个性;做到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信任有助于增强国家共同体的凝聚力和人们的价值认同感,是我们构建公民精神的应有之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个重人情和关系、以家族为中心的封闭社会,人与人之间形成信任关系也自然是特殊主义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当代民主政治条件下,传统的信任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确立一种新的信任关系来重新构建公民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   我们把人文精神的含义定位为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的一种思想,它让人以追求人格完善的态度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自由与平等;实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弘扬个性;做到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很荣幸和同志们共同交换这么一个话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首先大家就问什么叫精神?我们说,精神呢,首先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然后是能够坚持某种观念的一种勇气,这就叫精神。我们说科学精神首先就是指的一种科学的观念,就是我们不仅有这个观念,而且我们还要有敢于坚持这种观念的勇气,它渗透着一个人的心理、性格和气质。人的智慧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一个是知识,一个是方法,而最高层次的就是观念。总体而言,这个  相似文献   

16.
对话,作为《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不仅是与单个人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言语形式,也是一个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对各种文本的理解等,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这里的对话双方不仅仅是指人和人,也体现在人与文本、人与环境。在传统教学中,包括当下我们在理解对话这一形式时,  相似文献   

17.
生命是一个故事吗?还是它只是一个事故?也许从过程看,生命勉强算是一个故事;但从生命的整体和结局来看,它无疑更像是一个事故。生命本来是一次内在成长的机会,我们却把生命完全转变成一个持续的外在积累。我们把自己的生命逐渐转换成了一样一样的东西,我们把活的变成了死的,直到最后我们自己也变成死的。人是动物和神之间的一个过渡,人刚刚超越了动物并且试图达成神。动物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神也有着内在的统一和完整。甚至可以这样比喻,动物还没有离开家,神已经回到了家,只有人还在外面流浪。所以,只有人的内在是分裂和混乱的,只有人才会有一种经常的不适和紧张,一种没有家的感觉,因为我们无法在路途上建造自己的家园。一个人无论爬上多么高的山,最后还是不得不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原动力。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既是高三历史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高三历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培养勤劳智慧的民族精神历史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最好学科。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在饮血茹毛的原始时代,半坡氏族人在黄河流域肥沃的土地上种上了世…  相似文献   

19.
“对话”是在相互之间进行的,因此,对话的因素最少有两个。根据对话教学专家的研究,“对话”既有一般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谈话或会谈的内涵,又有在精神层面相互交流的意义,“也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文本之间”。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对话,专指“教学对话”,即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同学以及其他精神产品之间的一种精神互动交流活动,即“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不仅有物质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还有精神性需要,精神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实践不仅能够引领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性需要,而且还能够科学地引导人们的物质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若要正确地引领和满足人们的需要,必须不断地推进生活化,这有其逻辑、历史和现实依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积极探寻生活化的途径,坚持立足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坚持生活价值引领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