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它对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维多利亚时期最优秀的女性小说家之一,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常常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其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贝德》中的人物、场景、结构和主题与《圣经》相互呼应,呈现出互文性特征。但乔治·爱略特对于《圣经》故事的借用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复制,而是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基础上的借鉴、吸收和改造。互文性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有利于理解作者为宗教道德主题服务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2.
《宠儿》(Beloved,1987)是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代表作之一,1988年获普利策文学奖。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文章运用互文性理论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进行解读以期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风雅颂》与《人生》具有互文性关联,杨科其实就是进城后的高加林。这两部小说呈现出相同又相异的人物关系模式,其相同处在于都包含着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以及"负心汉"又被别的女子所负的情节模式,而且城乡矛盾都在男女的结合与分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风雅颂》对《人生》的"修改"和"误读"体现在男女主人公在"负"与"被负"的行为中所犯的错误程度上的区别,由此也显示了两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同以及作者态度和作品审美风格的迥异。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互文性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手法入手,探讨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多丽丝·莱辛的《到十九号房间》、夏洛特·波金斯·吉尔曼的《黄壁纸》以及诸多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之间的互文关系,试图"澄清"它并非某一文本的被动戏仿,而是作者迈克尔·坎宁安将他人的不同文本精心融合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熔炉"。  相似文献   

5.
《关雎》和《蒹葭》是《诗经》中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爱情诗歌,表达的是男子对女子追求的决心和对女子的眷恋之情。本文试通过研究《诗经》中《关雎》和《蒹葭》之间的互文性,希望能更加了解这两首诗的主题、表现手法及人物。  相似文献   

6.
殷勤勤 《文教资料》2011,(19):24-26
本文通过引入互文性概念,将《道连·格雷的画像》与《驴皮记》两部作品放入互文性这样一个大概念之下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关注在"互文性"之中的双重焦点问题,并带入作品中进行分析阐释,简单总结出两部作品所共同塑造的"浮士德形象"的经典永恒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白鲸》之命名,人物故事内容及结构与《圣经》文本相对照,将《白鲸》与《圣经》进行互文性阐释,揭示作者对美国精神的反思,探究作品魅力。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1899~1961)和福克纳(1897~1962)作为同时代文学大师,一位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一位是意识流大师。有趣的是,两位作家的经典作品《老人与海》和《熊》有着诸多令人惊异的相似之处。从互文性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创作的背景相同,把眼光都放在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性上;它们讲述的是同一题材的故事:老人、孩子以及自然。  相似文献   

9.
《简·爱》和《致橡树》虽属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但在主题思想、艺术形象、审美意象、作者立场等方面有着内在的契合,在对比阅读中形成了鲜明的互文效果。  相似文献   

10.
《风雅颂》不仅与《诗经》构成了互文性关系,还与《圣经》文本和“梁祝化蝶”典故形成了互文性关系。这种互文性关系不仅在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更在于小说对原典的“误读”和“修改”,即小说中丑恶现象和美好的《诗经》世界的背离、杨科对耶稣形象的解构、玲珍和杨科之间的关系与梁祝之间美好的爱情对比形成了反讽的美学效果。这部小说说明了如今的社会已没有神圣、崇高和爱情的立足之地,表明了作者对城市和乡村的双重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1.
《普希金之家》作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著作之一,"互文性"为其主要特征。这部小说中的一个词汇、一个人物、一句话、一个地名甚至是一种行为往往都能引起读者对其他人物或者其他文本的联想,从而交织成巨大的互文网络。  相似文献   

12.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作品,小说主要描写当时英国中产阶级年轻女性的爱情与婚姻,通过透视她们的爱情过程以及婚姻的结局来反映英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文章以互文性理论的批评视角,从广义互文性和狭义互文性两个角度,追踪《傲慢与偏见》对历史文本和先文本改写的印迹。  相似文献   

13.
作为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鲁滨逊漂流记》被认为是一部反映欧洲早期殖民思想的作品。库切的小说《福》与该作品有很强的互文性,通过女性叙述者苏珊的抗争和星期五的沉默的描写,库切颠覆了这部经典之作,体现了库切在后殖民语境下对权力和压迫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简·斯梅蕾是当代美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之一,其杰出作品《一千英亩》为作者赢得了1992年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奖。本文从互文性理论的角度对《一千英亩》进行互文性解读。文章通过情节设计,母题,引用等互文性具体表现方式揭示出《一千英亩》和《李尔王》互相指涉的部分,从而例证了《一千英亩》是对《李尔王》的重新改写。在《一千英亩》中,作者简.斯梅蕾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改写,将《一千英亩》颠覆了善良战胜邪恶的传统意义,并且赋予其改写的故事以新的内涵。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运用的互文性实质上是对现代社会现实的语言反映。《一千英亩》对《李尔王》的改写反映了社会文化与人类思想意识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15.
《英国病人》自发表以来,关于其主题众说纷纭。互文关系在小说中的运用使文本的意义无限开放。通过对《历史》、《安娜·卡列尼娜》、《吉姆》、《圣经》等众多文学经典的否定、戏仿、引用、指涉、改写,《英国病人》书写了关于爱情、历史、国家、种族与身份等多元主题。  相似文献   

16.
徐惠杰 《海外英语》2011,(9):233-234,258
该文从互文性的视角对比了诗歌《长恨歌》的几种英译,论证了互文性对诗歌翻译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进入所译文本之内,寻求互文关联,又要能够跳出到文本之外,进行再次创作。译者不仅要充分识别原诗歌中的互文指涉,还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地位对原诗进行一定的改写(rewriting),才能使译文忠实表达原作内涵,同时又能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7.
高心怡 《英语广场》2023,(10):58-63
本文以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弗兰吻斯坦》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著名科幻作家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和玛丽的生平经历以及两部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从互文性角度解读剖析两部作品的人物、情节以及主题,探索温特森是如何基于前文本进行继承与创新的,并由此强调互文性解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互文性理论视野中,《金陵十三钗》与《南京大屠杀》、《圣经》以及《羊脂球》这三部作品在主要人物、主题和故事情节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互文性,使得小说《金陵十三钗》的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的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评论家认为堪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相媲美,可见其艺术造诣之深.而20世纪的中国也有一部戏剧版的<呼啸山庄>,那就是张爱玲的剧本<魂归离恨天>.<呼啸山庄>与<魂归离恨天>这两部作品虽然体裁不同,但在其题名、叙事手法、故事模式、意象、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互文关系.张爱玲与艾米莉的文本所呈现的互文关系,不仅仅是文学创作上的模仿与借鉴,同时也彰显了两位女作家在个性气质上的趋同.张爱玲对艾米莉有着长久的仰慕,从而,她在文学实践中对艾米莉的模仿借鉴就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学体认.<呼啸山庄>与<魂归离恨天>两个文本呈现出的互文关系,昭示了中英异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20.
《福》是库切的一部经典的后现代作品。以互文性视角解读《福》,认为库切的《福》和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文性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文本的标题、故事题材和人物三个层面上。本文通过分析文本关系,揭示文本的主题意蕴,为互文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