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学校、幼儿园、家庭 ,攻击行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 ,经常发生在青少年儿童中。暴力行为者通常是高攻击性行为者 ,攻击行为对于以后的暴力行为有一定的预兆警示作用。攻击行为较频繁的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会招来更多的攻击而成为被攻击者 ,这势必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加剧 ;而本身不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 ,在频频受到攻击的情况下 ,要么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 ,要么奋起反击而成为一个具有攻击行为的人 ,从而可能导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儿童青少年以后出现暴力的高发生…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容易犯罪。因此,孩子3岁以后还经常出现打人、咬人、掐人等攻击性行为时,家长不可掉以轻心。 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差是形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家长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既不能袒护,也不能轻描淡写地批评了事,而要严肃认真地指出其错误及可能造成的不良结果。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暴力行为不加以限制,孩子就无法养成控制暴力冲动的能力,发展下去将会形成狂妄、贪婪的不良品德。 有的父母脾气不好,对孩子不讲究教育方法,孩子做错事,就不分青红皂白打一顿。孩子挨打以后,易产生对抗、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嫁”到别人身上,就会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3.
攻击行为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关注的热点。研究发现,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有个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社会媒介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物理因素。应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进行多种途径的干预和预防,如科学认识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起因,树立正确的态度;重视家庭在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攻击行为方面的作用;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学校教育;解决诱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社会媒介因素,减少外部诱因;完善立法,规范青少年的行为等。从而减少或消除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促进其人格和品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攻击行为及暴力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文章以一位正在服刑的青少年暴力犯的成长故事为线索分别从青少年个体、家庭、学校等视角探讨了影响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影响暴力的最本质的因素是青少年缺乏足够的社会能力和正确的自我认知观念。为此,本研究建议对青少年暴力行为进行生活技能的培训和认知行为的训练,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872名青少年为被试,探讨了媒介不良接触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媒介不良接触对青少年攻击行为具有正向累积影响,即攻击行为随媒介不良接触的增加而加速增加,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2)道德推脱、道德认同和犬儒主义特征在媒介不良接触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道德推脱又在道德认同和犬儒主义特征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攻击行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诸多负性影响,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需要开展积极有效的预防攻击行为教育。双系统模型理论指出青少年出现攻击行为的原因与个体社会情绪系统和认知控制系统的发展有关,快速成熟的社会情绪系统使青少年被攻击行为的冒险刺激性吸引并卷入其中,而发展相对滞后的认知控制系统还不能控制青少年卷入攻击行为。学校应结合青少年社会情绪和认知控制系统发展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改变“堵+减”的攻击行为教育策略,构建“防疏一体”的积极教育策略,激发青少年远离攻击行为的主动性,从源头降低攻击行为发生率。学校可从建立“防疏一体”积极教育观,攻击行为筛查制度化,建构攻击行为积极教育课程群,强化家校共育四方面开展攻击行为的积极预防和疏导教育。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行为是青少年品行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目前,我国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态势是值得引起重视的,特别是中小学生,经常发生殴打他人、相互殴打等攻击行为。具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常常还有品行障碍的其他表现,如逃学、偷窃等。如不及时控制和矫正青少年的一般攻击行为,就很容易任其发展成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8.
长期接触暴力视频游戏会对青少年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如引起青少年不良的生理反应,诱发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使青少年对暴力产生脱敏效应和使青少年的同情度降低等。因此,政府主管部门、网络游戏公司、学校和家长应该联手采取相应措施来加以应对,从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出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对近二十年来国外有关影响青少年攻击性的暴力媒体因素的研究进行梳理,并特别介绍了两种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治疗技术.诸多研究显示,无论是起间接作用的暴力电影电视,还是个体可直接操纵的虚拟暴力游戏,都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增加有关.认知干预和阅读干预的方法在改变青少年的攻击认知,减少攻击行为,以及增强解决社会问题技能等方面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
答父母问     
孩子霸道、好攻击怎么办?杭州一位母亲来信说:我儿子是个五年级小学生,他在学校里常常捉弄人家,和同学打架。老师不断告状,他爸爸没少训他、揍他,但这孩子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我真不知道拿他怎么办。答:首先,要分析原因。检查一下孩子生活环境里有没有攻击行为的事情。若是父母有暴力行为,应立即停止,并向孩子明确承认过去采用打骂教育是不对的;若是邻里中有攻击行为,父母应持否定态度,并教育孩子认识攻击行为的危害。特别要提醒年幼孩子的家长,孩子的攻击行为必须从一开始就坚决阻止,不可放纵,也不可以“暴力制止暴力”,…  相似文献   

11.
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应及时制止并给予批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攻击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同时让他懂得并承担自己过失带来的后果,接受惩罚。容忍是一种强化。研究表明,当周围的人采取容忍的态度时,学生做出攻击行为的次数和强度都明显增加。因此,教师、同学、家长要配合起来,从学校、班级到家庭要共同作用,及时干预学生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探析与矫正□西北师大附中贾金元一、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1家庭的影响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权威性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少生优生,必然使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13.
攻击行为是青少年品行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目前,我国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态势是值得引起重视的,特别是中小学生,经常发生殴打他人、相互殴打等攻击行为。具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常常还有品行障碍的其他表现,如逃学、偷窃等。如不及时控制和矫正青少年的一般攻击行为,就很容易任其发展成违法犯罪。攻击行为的主要特点是对事物往往做出爆发性反应,稍不如意就火冒三丈;心境反复无常,易于爆发激情;行为无计划,不可预测;行为爆发时不可遏制,不考虑后果;易与他人冲突和争吵;不能维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一、学生常见的攻击行为打架斗殴这是学校…  相似文献   

14.
采用班级环境问卷、暴力态度问卷和攻击行为问卷调查了1213名中学生暴力态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在班级环境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作用。结果发现:(1)中学生的暴力态度水平偏高;男生的暴力态度水平显著高于女生的暴力态度水平;中学生的暴力态度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年级和性别对中学生暴力态度的交互作用显著。(2)班级环境能够间接预测中学生的攻击行为,即暴力态度在班级环境与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攻击行为是在幼儿阶段形成并对个体后续发展具有负面影响的不良社会行为.幼儿自身、社会环境及成人因素均可诱发幼儿的攻击行为.有效规避幼儿的攻击行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该训练和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教会他们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消除引发幼儿攻击行为的不良因素,并针对幼儿攻击行为进行合理的反馈.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大和对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重视。家长需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及该如何配合老师的工作,教师也希望对孩子的教育能够延伸到家庭,家长能够配合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双方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然而现在常见的情况是教师因为学生成绩不佳和行为不良而抱怨父母的倾向日趋突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发布关于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未成年人群体接触网络游戏的时间减少,但并不能完全杜绝。为了避免青少年群体接触暴力视频游戏而产生各种消极影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可以正确引导青少年接触亲社会视频游戏,发挥亲社会视频游戏的积极效用,减少青少年负性情绪的产生、减少攻击行为,同时增强他们的同理心、心理素质和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场所,家庭作为孩子重要以及时间最长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无可比拟的作用。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首要因素。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的很多行为与心理是在父母的熏染下形成的。和睦的家庭给他们带来的是身体和心灵上的快乐。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几个简单的案例分析不良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一、青少年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1.家庭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是孩子的教导者和养护者,父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对孩子品行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力。其不良影响的根源是:(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一些家长的文化层次比较低,行为举止不得体;有的家长品行不端,专做一些坑蒙拐骗偷的违法乱纪的事情;个别家长则经常购买和阅  相似文献   

20.
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行为是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确切地说,它直接关系到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发展的方向与结果。因此,在目前的诸多心理与行为研究领域中,攻击行为作为一项世界性的课题,早已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持之以恒的关注,特别是自上个世界五十年代开始,随着实验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在人类信息加工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从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角度来解释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已成为当今心理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并积累了相当丰硕的一大批有关攻击行为社会认知领域的科学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