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子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作为东西方的终极追求,体现了东西方对于生命价值的定位。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老子和圣经中的"道",阐述"道"不但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孕育万物并成为万物的法度,同时也是精神世界的最高范畴,是文化道德的灵魂,其目的是在这大道隐没的时代,思考及探索处于精神困境的东西方文化发展方向和个体生灵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人们似乎已经忘了自己的本真,变得一味去追逐、去索取,物质几乎占据了人们所有的感观、心理空间,而心灵生存空间却在极度萎缩。在人们向前狂奔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停下脚步进行思考,为现代社会处于精神空虚的人们寻找一个精神出口。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作为东西方文化、心理的终极追求,充分体现出东西方对于人生价值的诠释、定位。通过比较《道德经》中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来对比中西方精神的实质内涵,以期找到人们心灵的依托和归属,为当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寻找一个歇脚站。  相似文献   

3.
论"道"与"上帝"——老子和爱因斯坦哲学本体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道和爱因斯坦的上帝分别是他们各自关于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和体验的产物。爱因斯坦的上帝概念相当于老子哲学中的“天之道”概念。老子的道和爱因斯坦的上帝不仅是人们在科学文化研究活动中的思想基础、科学直觉和灵感的源泉,而且是人们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世界观、方法论、审美观和价值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道和爱因斯坦的上帝分别是他们各自关于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和体验的产物。爱因斯坦的上帝概念相当于老子哲学中的“天之道”概念。老子的道和爱因斯坦的上帝不仅是人们在科学文化研究活动中的思想基础、科学直觉和灵感的源泉,而且是人们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世界观、方法论、审美观和价值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中"道"的解读是理解这部道家经典的核心,"道"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阐释和翻译."道"翻译的嬗变表明了不同的阐释域境和译者不同的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五千言的《老子》,是用大量象征体构成的富含哲理的长诗。长期以来,由于版本问题和对象征义把握的偏差,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解读和对诗中“道”的不同理解。该文力图探讨几个相关的有代表性的象征体,把握其意象,更贴切地理解“道”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7.
老子<道德经>以自然和谐为中心,自然和谐是老子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自然和谐的本原是大道,<道德经>之"道"是确立道学文化和谐体系的内核.老子述"道"的本原和谐在<道德经>中主要有:生成和谐、品质和谐、构造和谐、内涵和谐、功能和谐等方面,是构成老子和谐理论的内在基础和宇宙生命存在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本人通过对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的作品《道德经》的认真研读,认为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坚守者,一个辩证法思想的体现者,一个养生之道的实践者,一个无神论的宣扬者……总之,《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9.
《道德经》中的“道”玄奥难懂,历来是学界头痛的难题。本文作者另起炉灶,从主体性角度,即将“道”作为人的主体,按《道德经》注我进行重新解读,使对“道”的理解有助于指导人的行动。作者的解读是:第一,“道”是主观能动性,是软知识;第二,“道”生万物即“道”激活万物;第三,对“道”的认知是非理性的;第四,“道”的运行方式是不离开万物又不拘泥于万物;第五,“道”的生命力非常旺盛;第六,“道法自然”的“自然”是高层次的“自然”。  相似文献   

10.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和"德"历来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至今未有定论.一方面,简帛学者过分重视考古,而今日所见的<道德经>都是传抄本,难以避免讹误.另一方面,文字训诂有很大局限性,释"道"和释"德"不仅是文字问题,更是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诗经》自然生态意识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诗经>中"鸟兽草木"等动植物计有250余种,它们不仅是博物学层面的功能符号、社会学层面的文化符号,而且是文艺学层面的情感符号,更是教育学层面的启蒙符号.这四个知识层面都是先民们亲近自然、友爱自然的美好结晶,也是孔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深层内涵之所在.阐析<诗经>自然生态之审美意蕴,旨在激发与增强今人关爱自然之意识.  相似文献   

12.
对艺术职业教育现状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职业教育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要明晰办学定位,确立发展目标:要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招生与就业,职业教育与升学教育,高职与中职人才质量的矛盾:同时,还要努力摆脱师资、资源和经费等办学困境,从而使艺术职业教育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荆浩的“图真”本质是“传神” ,细察“图真”具双层含义 :一是“形似”意义上的“真” ;一是“气质”意义上的“真”。  相似文献   

14.
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分析了工具理性的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并揭示了工具理性绝对化极端化地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从而明确以价值理性校正工具理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京歌是当代众多新创作歌曲中的一种带有京剧韵味和特色的歌曲形式,是在继承传统京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融入了京剧和民族歌曲的特点,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梨花颂》这首京歌曲调精湛,意境悠远.演唱上有它自己独特的技巧和方法,既区别于传统的京剧,又在行腔、韵味上有别于现代民族声乐.  相似文献   

16.
时凤玲 《保定师专学报》2005,18(3):32-33,77
中唐诗僧皎然的诗境理论诞生于他的辩证思维之中;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具有直观性、整体性、和谐性等特征。皎然运用这种辩证思维论述了诗境的产生与特征,发前人之未发,给形成中的意境理论注入了独特的内涵,促进了意境理论的诞生。从皎然诗境说的“取境”——直观把握中的心物融合、“但见性情,不睹文字”——整体观照中的无限超越、“诗家中道”——和谐辩证中的审美追求三个方面分析了它的辩证内涵。  相似文献   

17.
政治课采用比较法教学,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能诱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领悟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推动力,这是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获得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诠释学从本体论和生存论的高度探讨理解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张隆溪《道与逻各斯》正是在诠释学理论背景下,探讨合理理解的可能,其以诠释学为其理论基础,通过探讨东西方文学作品里以"契合"现象出现的语言的复杂内涵,旨在加深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互通。以之为例,从诠释之所以必要、如何诠释、诠释的趋归三个方面进行一番梳理,诠释学的基本脉络便可以得到一个整体的体认。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