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唐词人李煜和南宋诗人陆游在各自的作品《虞美人》和《临安春雨初霁》(同时入选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中,都提到“小楼”一词,同为“小楼”,却有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一、思念之楼由南唐的末代皇帝,变为北宋王朝的阶下囚。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怎能不让词人伤感、惆怅,怎能不让词人思念过去的幸福时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此时的小楼只能勾起人无限的思念之情,以及因思念而产生的孤寂、凄凉、愁苦之情。又如李煜的另一词作《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相似文献   

2.
陈贤 《现代语文》2006,(10):20-21
南宋词人史达祖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千百年来历代词论家对史达祖其人其词的评价很不一致,毁誉参半,意见纷繁,有些观点还是根本对立的。请看:毛晋《梅溪词跋》:“余幼读《双双燕》词,便心醉梅溪,今读其全集,如‘醉玉生香’‘柳发梳月’等语,则‘柳昏花暝’之句,又不足多矣。”《白雨斋词话》又卷五:“独怪史梅溪之沉郁顿挫,温厚缠绵,似其人气节章,可以并传不朽。”  相似文献   

3.
胡锦珠 《阅读与鉴赏》2007,(3):72-73,63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选用了李煜的《虞美人》。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课练》有这样一道关于此词的练习题:对这首词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一开头就是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B、“小楼昨夜又东风”,为眼前实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词人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  相似文献   

4.
小楼凄月:李重光用凄月演绎生命绝唱清人陈廷焯评《虞美人》词:“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云韵集》卷一)据宋代王铚《默记》卷上:“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发之,遂被祸。”亡国之君李煜最终被宋太宗以牵机药毒死,李煜相伴着一轮凄月,演绎了风流君主的人生绝唱。  相似文献   

5.
李永超 《学语文》2009,(4):41-41
李煜诗文俱佳,词则尤负盛名。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的闻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胡应麟在《诗蔽》中写到李煜“乐府为宋人一代开山祖……至此君方当是行家”。  相似文献   

6.
先看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相似文献   

7.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流传千古,脍炙人口。数百年来,人们在品读中,也会产生一些疑惑,如下阕:“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神游故国”者是谁呢?是作者本人还是周瑜?翻阅一些注译本,可知有四种情形:一是回避,不说神游者是谁,如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认为:“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如此:“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指古战场。”王延龄《唐宋词九十首》注为:“[故国神游]精…  相似文献   

8.
西楼:积淀丰厚文化内蕴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楼”一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多次出现.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大凡喜爱古典诗词的人都知道,在唐宋诗词中,“西楼”是个高频率的经典意象.譬如:  相似文献   

9.
《词七首》     
一、课文悟读《虞美人》李煜罹难的直接原因,除了宋太宗的胸襟狭窄以外,还有更深的原因,即词本身引起了宋太宗对李煜的忌恨。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美好的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这在宋太宗的眼中不是含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雨霖铃》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心情也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穿全篇:(时间)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写“离情”。(空间)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执…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和李煜在人生经历、性格特征方面都富有“悲剧性”,这样他就容易理解、认可李煜词。此外,《人间词话》论词讲求“悲剧性”,李煜作品合乎这个标准。从“悲剧性”角度探寻《人间词话》推重李煜词的原因,有助于深入研究王国维的词学观。  相似文献   

11.
陈洁 《现代语文》2009,(5):120-120
《沁园春·长沙》是否采用了对比手法,人们对此争议很大。有教师认为采用了对比手法,并找出《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对本文的解读为证。《教师教学用书》在“鉴赏要点”中认为本文采用了对比手法:“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相似文献   

12.
李煜原名从嘉,即位时更名煜,字重光。为南唐之后主,后世称为“李后主”。一生中写了大量的诗词,今留存下的词作大约三十余首。他为君之政不足与道,但他的词作却为后人所重视,并得到极高的评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李煜为宋初婉约词开山,在中国词史上有杰出的成就。李煜因为其政治上的失败,由一个南唐小皇帝而沦为北宋的阶下囚,导致他的词作更多表现的是国破家亡之情感,传达凄凉孤寂之悲音。《望江南》便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相似文献   

13.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从皇帝沦为阶下囚,李煜有着一般人难以体会的哀伤与孤独。在这首《相见欢》中,他就真切地写出了这种感受。词的开头就是“无言独上西楼”,既已“无言”,且又“独上”,词人的悲伤寂寥之情可见一斑,况且,说了又何用?又有谁能够理解他呢?辗转之间,愁情满怀。正如俞平伯在《读词偶得》中说:“六字之中,已摄尽凄婉之神。”然而登楼之后,残月如钩。俗话说,月圆两相依,月缺人离散。此时的李煜国破家亡,如雨中浮萍,风中飘絮,这样的残月又怎能不让他黯…  相似文献   

14.
点染,本是绘画术语。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到:“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相似文献   

15.
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竟”)词有云:“已放笙歌池院(一作苑)静。”其中的“放”,在现在通行的宋词选注本中,有的认为相当于今语“放假”、“放学”的“放”,有的训作“停止”。如,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注“放”云:“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叫‘勾队’;遣他们去时,叫‘放队’,略如现在放假放学的‘放’。”唐圭璋等先生《唐宋词选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吴熊和先生主编《唐宋词精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并注云:“放:停止。”  相似文献   

16.
在高二册第三课《神奇的极光》一文中有下列内容 (见课本第 1 6页第 1 3~ 1 5行 ) :“在古代 ,我国没有极光这个词 ,所以是根据极光不同的形状差异分别加以称谓 ,如叫做‘天狗’‘刀星’‘蚩尤旗’‘天开眼’‘星陨如雨’等等 ,它们大部分散落在史书的星象、妖星、异星、流星、祥气的记载中。”对此 ,我的意见是 :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心 ,在黄河流域 ,最北不过京津地区 ,再往北 ,便称不上中心了。在这样纬度大致在 3 5°~ 40°的中纬地区 ,极光很罕见 ,因而关于极光缺乏记载 ,语汇中没有“极光”一词 ,并不奇怪 ,这就像热带民族的语言中没有…  相似文献   

17.
李煜词感情真挚,词风凄美,意境丰厚,留下不少传世名句佳篇。梦境可以说是李煜词中非常多的情境之一,解析其词中梦境,是我们透视其思想情感的窗口,是我们揣摩其深层心理的脉门。从“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子夜歌》)到“梦回芳草思依依”(《喜迁莺》)的轻悠朦胧,到“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令》)的悲凄幽怨,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出师表》有云:“官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其中有“宫中”“府中”两词。此为何意?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如此注释:“宫中府中:指皇宫和丞相府中。”对此,部享昌老师在《“官中”“府中”之辨》(《语文学习》2018年第12期)中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宫中’指皇宫是没错的,实质上就是朝廷。那么,‘府中’又指什么呢?……‘府中’指丞相府中”。郭锡良先生在《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中也认为“宫中:指皇帝宫中;府中:指丞相府中”。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中,选编了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文中开头有一句总领全文的话:“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教参》中针对“美丽”一词出了这样一道题目:“‘美丽’一词形容蔡老师,指出她的外表美。”很显然画横线处编者是想让我们填上“外貌”一词。  相似文献   

20.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夜读韩愈的《师说》,两年前课堂上的一幕,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那是一节平常的课。在讲到“尴尬”一词时,我问孩子们:“‘尴尬’是什么意思?谁会用它说一句话?”孩子们的回答很完美。虽然教材要求“尴尬”一词只识不写,但我出于习惯,还是作了简单的提示:“‘尴尬’两个字是半包围结构。‘尴’是由‘九’和‘监’组合而成,‘尬’是有‘九’和‘介’组合而成。”说罢,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两个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